分享

50、60、70、80后才看得懂的流行语!

 刘恩捐 2017-10-27 发布于山东

弹指一挥间,中国改革开放已近四十载,小编作为6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的一代,对当时那个特定年代出现的一些新生事物、流行语等仍然记忆犹新。它们伴随着我那难忘的青春岁月,至今没有忘却和始终在梦中浮现……

当今,随着改革开放的前进步伐,中国已经走向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而这些产物和流行语也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观念不断更新渐渐销声匿迹……小编利用自藏书籍资料,花了三个晚上时间,忙用手机拍照片,忙输入几千文字,制作美篇供分享。

开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新时代

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正是在这一年里的那个固然寒冷的季节,共和国重新迎来了姹紫嫣红的春天。是年,中断11年的高考恢复。570万青年,带着积聚了十年的饥渴和梦想,从四面八方涌向久违的考场。

那时流行--下海

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国务院修改和废止了400多份约束经商的文件,大批官员和知识分子投身私营工商界,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下海潮涌动之时,人们不再回避'钱'字,见面道一句'恭喜发财'成了口头禅。

改革开放后第一条报纸广告

1979年1月4日,蓝天牙膏广告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报纸广告。1979年1月28日,'参桂养容酒'是第一条电视广告。

那时流行--燕舞

燕舞录音机广告。一个广告演员培训班的结业作品,成就了'燕舞小子--苗海忠 '。

那时流行--喇叭裤

当时,港台电影中,明星们都穿着喇叭裤,把屁股包得滚圆滚圆,引领时尚。而在内陆,第一批穿上喇叭裤的,在老人们的眼里,无疑就是'男流氓'和'女流氓'。

那时流行--迪斯科

1985年,印度电影《迪斯科舞星》在国内上映,由此引发了一场迪斯科热潮。主题歌《吉米,来吧》,很多人仍然记忆犹新。当年这首迪斯科舞曲曾在大街小巷传唱,随之劲舞的人更是不计其数。与此同时,中国乐坛开始滋生另一类'流行'--摇滚。那时流行--万元户

万元户,意指一户人家有了一万元人民币。这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中国出现的新名词,很快席卷大江南北,并演变为第一批'先富起来'的人的代名词。

那时流行--少林寺

'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来把你敬仰!少林,少林,有多少神奇故事到处把你传扬'!1982年,电影《少林寺》火爆神州,引发武术热潮。那时流行--可乐饮料

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街头幸福可乐饮料的广告。幸福可乐还曾在上海电视台一次国际女篮比赛中插播广告,一些观众误认为播错了节目。

那时流行--'倒爷'

在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经济的日渐恢复和民众购买能力的复苏,物资全面短缺,'倒爷'应运而生。那个年代,因投机倒把罪被投进监狱的牟其中和发玉米财的王石,都曾被称作'倒爷'。

那时流行--邓丽君

1979年,内陆去香港旅游的旅客,带回《邓丽君NHK演唱会》录像带,入境时被审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其中一首歌曲《何日君再来》因邓丽君的翻唱进入内陆而再度走红。

那时流行--十五的月亮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这首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的《十五的月亮》曾被无数人吟唱多年。这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以对越自卫还击战的背景的军旅抒情歌曲。歌曲一问世,就立刻红遍全国。

那时流行--录像厅

20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以录像带的方式传入内陆。一时之间,录像厅在各地城市遍地开花,港产武打片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经常光顾。

20世纪90年代后期,VCD碟机逐渐在家庭中普及,录像厅日渐走向没落。

那时流行--小人书

小人书学名叫连环画,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最早的连环画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故事画。

那时流行--'四大件'

80年代家中流行'四大件',冰箱、电视机、洗衣机和录音机。女嫁郎,男娶妻,在成家后,都希望过上拥有'四大件'的幸福生活,在当时,这是人们对小康生活的具体诠释。那时流行--天价君子兰

君子兰是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名声大噪的一种草本花卉。当时,长春市将君子兰作为市花,全市一半以上家庭开始种植君子兰。由于君子兰长期需要好几年,因此供给无法跟上,市场需求便陡然上升,价格开始上涨。国内一些人开始囤积君子兰,特价而售。

那时流行--庞中华

自1980年以来,他创办的庞中华硬笔书法中心及学院,迄今已培养学员一百余万人,被誉为'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

那时流行--'大哥大'

摩托罗拉3200,因其曾经作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警匪片中江湖大佬的标配,赢得了'大哥大'的美称。

1987年我国首个900MHz模拟移动电话网在广东开通。1996年,GSM网开通,手机日益平民化。2001年6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完全关闭模拟移动电话网,'大哥大'退场。

那时流行--霹雳舞

美国电影《霹雳舞》1987年被中国引进,中国已故'霹雳王子'陶金看过该影片后,开始苦练这种被当时正统舞蹈门类看成'歪门邪道、流里流气'的新舞步。他携新舞蹈上了春晚以后,霹雳舞在全国掀起一阵热潮。

那时流行--日本的高仓健

1978年,日本影片《追捕》在中国上映引起轰动。有日本媒体猜测,至少8亿中国人观看了这部电影。片中饰演检察官'杜丘'的高仓健,不但迷倒无数少女,他的孤独沉默也令众多男青年竞相模仿。

那时流行--白猫 黑猫

'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猫论'成为中国将社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上的一个理论标志。

那时流行--琼瑶

1982年《海峡》杂志刊出小说《我是一片云》,是琼瑶作品在大陆最早的现身。后来,琼瑶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在大陆同样火爆。

那时流行--呼啦圈

在20世纪80年代末,一项新的健身运动席卷全中国,并成为国人健身史上最普及的运动之一-【呼啦圈】

那时流行--健力宝

1983年8月,广东三水县酒厂以广东体育医学院欧阳孝教授的研究成果为依据,研制成功含碱性电解质运动饮料,并取名为'健力宝'。

从此,'中国魔水'这一带着浓厚民族情结的称呼,成了健力宝的美称,并迅速风靡全国。

那时流行--《跟我学》

1982年,中央电视台首播了英语教学节目《跟我学》,这正是八十年代开始兴起'英语热'的一个缩影。'英语热'的另一个标志是'托福热'的悄然兴起。那时流行--幸子

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1982年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收视热潮。剧中'幸子'的扮演者山口百惠,成为年轻人的超级偶像。

那时流行--MBA

20世纪90年代,MBA【工商管理硕士】流入中国,并受到中国公司的大力追捧。当时,读这专业不但意味着可以成为高级白领,还意味着有望成为明日的商界领袖。

那时流行--英雄人物赖宁

1988年3月13日,一名14岁的少年为扑灭山林火灾,不顾个人安危,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小英雄赖宁》被写进课本,全国的少年都在学赖宁,赖宁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那时流行--BP机

80年代末90年代初,传呼机开始普及。“有事就拷我”,“呼了你那么多遍你都不复机”,成为人们打招呼时的口头语。

1998年,全中国的BP机用户突破6000多万,名列世界第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铺天盖地般涌进普通百姓生活,BP机逐渐告别历史舞台。

那时流行--《佐罗》

1978年,法国电影《佐罗》被引进到中国,并曾一度引起全国观众的追捧热潮。1981年,该影片的观众达到创纪录的7000万人次。

那时流行--“聂旋风”

1976年在中日围棋对抗赛中,率团访日的聂卫平战胜当时日本超一流选手石田芳夫九段,以6胜1负的成绩在围棋强国日本刮起“聂旋风”。

之后,聂卫平比赛期间,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均无不关心,其成为那个时代中国的“英雄人物”,并引发全国学围棋的热潮。

那时流行--电子游戏魂斗罗

魂斗罗,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风靡的游戏。该游戏是日本一家公司于1987年发行的街机射击游戏系列,1988年被移植到家庭游戏平台。

那时流行--霍元甲

1983年,由香港亚洲电视台制作的《霍元甲》引入内陆播放,这是第一部在内陆播放的香港电视连续剧。引发收视热潮,出现万人空巷的盛景,其主题歌《万里长城永不倒》传唱神州大地,让亿万国人热血沸腾。

那时流行--【讨个说法】

“讨个说法”,语出自电影《秋菊打官司》。上映后,秋菊的“讨个说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迅速流行开来,成为一些人,特别是打官司者的口头禅。

那时流行--“鸡窝头”

进入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一些国外的流行元素逐渐渗透进中国。那时,年轻人开始穿色彩鲜艳的衣服,烫个“鸡窝头”最时髦。

那时流行--《孔雀东南飞》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在深圳等地成立经济特区。因为这些城市大多位于东南沿海地区,人们把这种人才流动趋势形象地称作“孔雀东南飞”。古人在吟唱时一定没有想到,这句诗后来会成为人才流动的代名词。

那时流行--“走穴”

1980年以来,随着演出市场的开放搞活,一些演员末经本单位同意,到一些地方短期巡回演出,所得利润不上交国家而在参与者之间分酬。“走穴”一词遂开始在社会上流行。

那时流行--街边台球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台球也和其他运动一样得到普及发展,大中城市许多体育场馆、俱乐部、街头巷尾设有台球厅、室和露头台球桌。

那时流行--爆米花

改革开放初期,个体户大量涌现,在城乡各地常常看见一些从事爆米花的个体户,他们挑着一口葫芦一样的黑锅,走街串巷,将米变成白白的爆米花,是那时最受小朋友欢迎的魔术师。

那时流行--农转非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农转非”开始流行。

那时流行--健美操

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性的健美操热传入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从此,追求人体健与美的“健美操”一词迅速被广大体育工作者所采用。

那时流行--“王朔”

1988年,王朔的4部作品被同时搬上银幕,文学、电影、评论界将这一年称为“王朔电影年”。

那时流行--蝙蝠衫

20世纪80年代,蝙蝠衫风靡一时,成为时髦青年必备的行头。街头“摇滚青年”尤其青睐蝙蝠衫,因为袖子宽大,跳起柔姿霹雳、太空舞来,袖子忽闪忽闪,与舞蹈动作相得益彰。

那时流行--校园民谣

1992年,高晓松创作《同桌的你》,标志着第一代校园民谣的成熟与顶峰, 1994年春,由老狼演唱的《同桌的你》公开发行,红遍大江南北。

那时流行--小喇叭节目

20世纪70年末80年代初,小喇叭成为大多数儿童的首选节目。对于80年代中期以前出生的国人来说,小喇叭成为他们童年生活回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时流行--眼保健操

“保护视力,眼保健操开始。闭眼……”每当听到这样的清脆广播口令,伴随着音乐的节拍,人们的思绪不禁还会回到20世纪80年代的校园。

那吋流行--“面的”

“黄虫”、“面的”,是当年京津等地对黄色大发出租车的戏称。短短几年时间,迅速成为中国北方诸多城市的一道风景。

那时流行--下岗职工

1998年,政府提出:决心花三年时间,基本解决国企裁员问题。“下岗职工”,一度成为社会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新词语。

那时流行--“蛤蟆镜”

改革开放初期,国门打开,复苏的社会,人们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哈蟆镜等装扮动摇了中国人数十年的整齐划一和单调乏味,成了年轻人流行文化里最初的冒险,“引领时代新潮流”。

那时流行--谈恋爱

在1978年时,“谈恋爱”开始破冰而出。此前整整10年,年轻人公开的约会被视为可耻和堕落,他们只能以“谈工作”为借口进行“地下活动”,情书的开头一定要称呼某某同志,结尾也必须是致以革命敬礼。但在这一年,爱情开始与“阶级感情”稍稍分开,“谈恋爱”一词开始风行全国。

那时流行--“铁臂阿童木”

1980年,由卡西欧公司免费赠送给中央电视台的日本卡通片《铁臂阿童木》开始在央视一套试播,这部动画片一经播出,便在全国刮起了一股“阿童木旋风”。

那时流行--劳力士手表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劳力士手表出现在了中国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的手腕上,成为财富的象征。此外,戴金劳力士的人,常被人看作是“暴发户”。

那时流行--健美裤

20世纪90年代初,一句带有自嘲性质的顺口溜家喻户晓,不管多大官,都穿夹克衫,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裤。后来,健美裤的多样化,成为当时流行与时髦的象征,几乎所有女性,无论年龄、身材、人人都穿,大街小巷出现前所未有的统一和高调。

那时流行--加里森敢死队

《加里森敢死队》是美国的一部电视连续剧,1980年10月开始在中国播放,引起轰动。

那时流行--女排精神

“女排精神”在中国80年代的体育界,曾被运动员们视为刻苦奋斗的标杆和座右铭。这种不畏强敌、奋斗拼搏的精神,备受国人推崇,远比“五连冠”本身,更能鼓舞国人。

只有50,60,70,80后才看得懂的流行语,你还记得多少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