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海卫

 狐独是我 2017-10-27 发布于广西

平海卫古城

平海卫,旧名南啸,在福建莆田县九十里,今隶属福建省莆田市 秀屿区。

明初,洪武十六年(1383),朱元璋派信国公汤和巡视东南沿海,考虑布防问题。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又奉命到福建寻访。周德兴巡视福建沿海后,在兴化、福州等府征兵1.5万人,在要害之地,如平海、 莆禧设置卫所,兴筑平海、莆禧卫城。翌年,增设了平海等五都指挥使司,共领6个千户所。并设置南日水寒,以及嵌头、冲沁、青山、迎仙、吉了、小屿巡检司,还有烽火台等。

洪武二十年,在周德兴指导下,在吕谦指挥下,平海军民修筑了平海卫城这一重要国防工程。卫城以朝阳山为依托,周长806.7多丈,广1.4丈,高2.4丈,开设4个城门,分别为东门、西门、大南门、小南门,“各建楼其上”,“城北地势峻,故不置门”,“筑台以瞭海洋”。卫城全部用石块砌成,坚固高大。并有5600多名官兵驻扎防守。

平海卫城成为福建陆海兼防的较为完整的海防体系重要的一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在防御倭寇的侵犯上发挥重要作用。明前期,是兴化府、福建省安全的守卫者。明中期,政治封闭,军备松弛,官兵缺乏战斗力;嘉靖四十二年平海卫城被倭寇攻陷,平海人民、兴化人民遭到倭寇疯狂的洗劫。倭寇退兵后,隆庆四年,卫城得以重修。从清代以至当代,这里一直是海防要地。

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水师兵驻平海卫,准备渡海赴台。庙前有一口井,稍加疏浚,饮用不竭。为此,施琅亲书“师泉”二字,勒石井后,并在庙中竖“师泉井”碑石以祀。这是施琅出师统一祖国的有力铁证。后施琅平定台湾,特旨修改平海天后宫。现存建筑物乃光绪年间 闽浙总督察尔吉善重修。

卫城于上世纪60年代拆毁,至今仅存遗址。

平海卫城建筑者~周德兴

自元代起,倭寇在我国东南沿海横行,不断窜犯劫掠,沿海特别是浙江,福建人民深受其祸。

明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视海防,多次派员视察巡访。于洪武二十年,再次派周德兴入闽,巡视福建。

周德兴为安徽凤阳人,朱元璋同乡。他投奔朱元璋起义部队后,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先后任左冀大元帅、指挥使、湖广行省左丞。洪武三年,受封江夏侯。其后,奉命征服广西等地,为统一中国立下战功。周德兴到福建后,跑遍福宁、福州、兴化、泉州、漳州沿海,勘测地形,研究防务。他经过调查研究,决定在福建沿海增设5个卫和一批所,选定要害筑城16座,还组建民兵10万人。

周德兴认为平海、莆禧、南日地理位置险要,为军事要冲,决定设置平海卫、莆禧所、南日水寒,并筑城建寨,派兵防守。之后,派吕谦具体负责修筑平海卫城莆禧所等。经过军民势力,平海筑起了周长806.7多丈,广1.4丈,高2.4丈,开设4个城门的平海卫城。卫城全部用石块砌成,坚固高大。它与莆禧千户所城、南日水寨形成犄角之势,成为闽中门户。这些军事工程完成后,于洪武二十一年,周德兴又设置平海卫指挥使,派5千官兵驻扎平海,实行屯垦。派1千多兵力驻莆禧城,在南日组建一支水师,最后形成陆海兼防的防御体系。并且与福宁、镇东卫、永宁卫,镇海卫等遥相呼应,连成一线,防备倭寇,保卫海防,保卫百姓安宁。洪武二十三年,周德兴完成使命,回到京城南京。

平海等卫城和莆禧等所城以及南日水寨设置与军事工程构筑,显示了周德兴深邃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平海人民感念护卫其家园的将军,将周德兴作为城隍爷世代祈拜。

倭寇侵犯通常都是从海上乘船结伙而来的。有了城池和水寨,加上重兵把守,整个防御体系互为犄角,水陆相互支援。由是倭寇侵犯活动虽然猖獗,但难以染指福建,染指兴化。一旦来犯,当地守军就凭借防御工事给予坚决打击。明前期,福建、兴化平安无事。明后期,政治腐败,兵额不足,军纪松弛,缺乏战斗力,南日水寨移到吉了,倭寇乘虚而入,攻陷兴化府城,占领平海卫城,大肆掳掠和屠杀百姓,平海卫城遭到重创。

但是,在兴建卫城的过程中,周德兴命人将镇海堤石块拆除修筑平海城,后来给兴化南洋平原重大隐患,酿成巨大灾难,却也不可不提,是一大失误。

朱总司令视察平海

平海一直以来都独具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新中国建立之初,福建东南沿海成为军事要地,以近古稀之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仍心系祖国安危,千里迢迢从首都来到东南前线,视察、了解海防建设举措。他率众一路视察福建,并来到了祖国东南沿海之滨平海。

当年朱总司令在前线驻军首长陪同下,登上朝阳山、北埔山,远望台湾,构思军事工程方案。平海城的朝阳山、北埔山、平海湾畔都留下朱总司令的足迹。朱总司令走后,苏联专家、人民解放军陆军、水兵、空军专家先后进驻平海,叶飞上将也曾先后数次到平海视察。平海成为我国牢固的海防链条中重要的一环。声震沿海一线的平海民兵也随后组建起来,“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军民协防后,平海固若金汤。1958年,平海水兵大队还参与周总理亲自指挥的崇武海战,并击沉击伤蒋军军舰各一艘,立下了赫赫战功。

平海人民至今仍津津乐道朱德总司令的平海行。

平海卫的人文

平海的特色这最当是它五步的一小廊,十步的一小庙,百丈外就有规模大寺。巴掌大的地方寺庙林立,更有趣的是各路神仙支集,东西方教主争秀,中国土地生土长的道教和民间信仰,外来的宗教,如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皆在此传播甚广,影响深远。以一地,或者说一村之多,为莆田。甚至福建所罕见。

因此平海有着数目众多、风格各异的宗教建筑群落。民间信仰和道教所禀承的内涵以“六社二十境”呈现。寺庙之多但有区别,以当时的平海古城为界,城内称之为“境”、泗洲境等等,城外称之为社,如兴贤社、新安社等等。甚至就佛道不分了,比如玉宵宫的前殿供奉玉皇大帝,后殿却是佛教三身佛,彼此相安无事,甚至其乐融融。这样的情形在当地已是常态。所以平海可谓一座露天的宗教博物馆,各种宗教形态都能在这里找到神情表现各异的代表建筑。醒目的红十字尖顶与双龙飞走的飞檐和谐共存,石头屋顶与现代的新式洋房杂处,彰显着海洋文化底蕴下特有的包容和开放。

这些宗教建筑群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平海人就已经就开始兴建宫观庙宇,如天后宫、三官殿。明清时期更是掀起兴建的高潮,现存有明清寺庙祠堂数十座,均保存较好。上个世纪80年代。因开始的风潮和繁荣的经济使得当地的寺庙兴建之风达到史上顶峰,不断的重修、新修。旧的建筑重新焕发出光彩,新的建筑更是焕然一新,鲜艳夺目。

平海古城,地势独特,背倚朝阳山面向平海湾,三面临海,由北向南逐次降低。因此,几乎所有的宗教建筑在地形和山势选择上也非常讲究。它们都背依朝阳山,面向平海湾,坐北朝南,巧妙地地利用自然,从山上向山脚、平海湾铺陈开来,错落有序,增加了玄奥的气氛。供奉玉皇大帝的玉霄宫殿踞于朝阳山半山坳里,无形中体现出玉皇大帝至尊之地位。由玉霄宫辐射至各景点建筑,疏密相间,相映成趣。朝阳山脚有城隍庙;和城隍庙比邻的是一座规模甚是庞大的天主堂;沿山脚向海边铺陈开有基督堂、天后堂、彰善庙、三官殿等。其间以单体建筑散落其中的境和社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平海宗教建筑另一特点是,完整保持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并独具闽地建筑特色。传统的大屋顶、林架构、因海边风大材故,多了很多石质材料的运用,建筑多浑朴具乡土气息;配以局部飞檐脊,墙面和门窗的华丽雕绘,极力张扬着南方工匠的奇巧技艺,使闽地之风呼之欲出。如城隍庙、天皇宫,彩绘的各种珍禽异兽、花草,都是触之欲动。两殿屋脊而曲线优美。层层叠起的斗拱不施一铜一铁而经久不撼。

平海各宫庙建筑、工艺精巧,年代久远,当地人又极具文物保护意识,现仅平海一地就有地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多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较大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平海天后宫

在古卫城南门外,一条平坦的水泥路――滨海路贯穿东西。滨海路一边是潮起潮涌的海滩,一边是整齐排列路边的二层楼房。路面上终年晾晒着绿色的渔网,并随着季节变换晒着不同的海产品:海带、虾米、各种鱼干等。在充满各种海味的海风吹拂下,在以海为生的地方,海神崇拜是多么的自然而然,所以见到天后宫实在是不足为奇。甚至可以说先有海神的庇佑,平海人才有闲暇的闲情接受其他的信仰和精神依托。

所以,因为这样的背景平海天后宫创建的历史比当地其他的寺庙要来的久远。南宋咸平二年(999年),当地百姓就在平海湾畔,兴建起庙宇,供奉妈祖,当时称为灵慈宫。明代扩建后,易名天妃宫;清初又修缮、扩建,改名天后宫。近10多年又进行大规模修缮,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平海的众多的寺庙里,名声最为响亮、规格和体例也名列前首的庙宇。现在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然有关天后的传说,有关平海天后宫的传奇故事也是异常的丰赡的。

现在的平海天后宫坐北朝南,占地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64平方米,为清初建筑。整个建筑群分为大门建筑物、拜亭、大殿、廊庑、戏台等。大门外有一开阔的场院,院中有口著名的“师泉”井。

平海天后宫的特色之处在于当年匠师们寓意深刻的建筑设计,整个天后宫有三处不离开“108”这一数字。首先是大殿的大屋顶和廊庑由108根木柱承托着。因此,又被称做“百柱宫”。而宫内檐下四周又用108块青石砌成,组成内院埕。再有宫前古水井——师泉也是用108块青石砌筑而成,组成较为少见的方形井。108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数字,是易学中的一个“大周天数”,意味着阴历与阳历三个“小周天”后的又一次契合,象征着圆满;又是佛教中的吉祥数字,如佛珠通常是由108颗组成。“108”在天后宫以良好的寓意、有趣的方式再三的被使用,形成一大特色。

大殿正中神龛,还与众不同的供奉着五尊妈祖神像。相传明初朱元璋为平南方叛乱曾率军从水路来到南日水寨。据说舟行古南啸时,巨浪涛天,战船翻腾不定,正不安的时候,忽然之间战船平稳,只见妈祖化身的五个少女压住了朱元璋所乘战船的船锭,引领船队顺利驶进风住浪歇的平海湾。由此朱元璋感动于狂风恶浪后平静的海湾,认为此处应该叫“平海”,遂将原来的南啸改名为平海。也因五位少女神奇的遁去后在战船上留下了五朵金花,故而,为感念于此,平海的天后宫里供奉着独一无二的五尊妈祖神像。

大殿左右两旁供奉五帝爷、水天王、临水夫人、慈济真君。前上方依次挂着“神昭海表”横匾,和一块独特的“皇帝万岁万万岁”直匾。拒传,这块匾额和门口的师泉井都和施琅有关。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施琅奉命率领清军渡海征讨台湾,曾以平海为抗击郑成功部的主要基地,训练水师。时遇大旱,3万大军的饮水都成问题。急切中施琅拜祭妈祖寻求帮助,果然半夜妈祖托梦,手指天后宫前空地说“此泉可以济师”。次日果然于天后宫前得一清泉淙淙的深井。在妈祖庇护下施琅率军成功的收复了台湾。大军班师回朝之时,施琅在天后宫前用108块石头砌筑深10米,周长3米2的师泉井,并撰写《师泉井记》立牌石于井边。同时重修天后宫,并立“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牌匾以表对康熙的忠心和感谢。历史的风云聚合变幻,当施琅是否为民族英雄成为现在重新解读历史下的一个不小的争议,而平海天后湾畔,屹立千年,面对潮起潮落,历经兴衰,反倒以平静的姿态淡看荣辱了。

赤哆湾妈祖宫

赤哆湾妈祖宫座落在剑山、赤哆湾畔,俗称赤哆宫,始建于宋熙宁八年(1076年)。现在的妈祖宫为上个世纪90年代末重建,为五间厢。和天后宫相比,赤哆宫显得朴素无华,也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但据传赤哆宫始建的时候就“宫小简陋,神祀特灵。”当地人还相信朱元璋在当上皇帝之前,曾在妈祖宫前、赤哆湾畔进行演兵。并继续传说朱元璋奉妈祖神像随驾,为攻打温州的朱军保驾护航,从而成功攻克南京,建立大明王朝。所以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加强海防在平海设立卫城以后,钦敕江夏侯周德兴委派卫指挥吕谦“修宫重塑金身”,并亲笔题写“妈祖宫”三字。这些传闻使朴素的妈祖宫多了身分灵异色彩,但也脱不离明末倭寇的焚毁,直至康熙二十二年复界后才得以重建,并几经重修至今。

现在的妈祖宫前临海一片平日里晒满海带的开阔场地,据说就是当年的演武台。金戈铁马和锣鼓喧天的热烈场面于今荡然无存,只是偶尔风吹来海边补网的渔女的笑声。

妈祖

妈祖姓林,名默,又名默娘。960年生于莆田县贤良港。她自幼聪明贤淑,爱好学习,乐于助人。长大后为渔民、船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公元987年,她在湄州屿卧牛山羽化。当年,百姓就立庙纪念她。

她逝世后,济世救人的传说淬越来越广,信仰的人越来越多,崇祀她的庙宇也越来越多。至北宋末,徽宗皇帝赐匾“顺济”。南宋时,封为“夫人”。元代,皇帝因她庇护“漕粮北运”,加封“天妃”。明初,她庇护郑和七下西洋,被封为“天妃”。清初,妈祖“涌泉济师”,澎湖助战,康熙皇帝将之晋封为“天后”。妈祖已经脱离了地域的范围,成为全国性的海神,甚至在内陆地区,只要有河运的地方都可见妈祖的踪迹。

在莆田,在台湾省,在其他沿海、沿江,甚至内陆,妈祖的名字,家喻户晓。自宋代起,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诞辰)和九月初九日(羽化),各妈祖庙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典活动至今不衰。

施琅在平海的史迹

施琅(1621――1696),字琢公,福建晋江人。原为郑成功部将(左冲锋),降清后于顺治十三年,任同安副将,后又升任总兵。康熙二十年,康熙决意进兵台湾,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负责专征台湾。施琅治军严整,“深知水性”和“海中风候”。上任伊始,决定以平海为基地,调各地水师到平海集结,备战训练官兵,待机进军。康熙二十一年冬,施琅率领水师3万多人,浩浩荡荡,“驻集平海之澳,俟长风破巨浪。以靖扫鲛窟”。施军在平海,边训练官兵,边制订攻台计划,筹集粮船,等待季风。

当时的平海经顺治十七年开始截界折腾。世代居住地此的居民被迫内迁,房屋、树林也都遭毁坏,水井被填,当地仅存城隍庙、天妃宫等几处宫庙,满目荒凉。时遇干旱,3万大军驻扎平海,饮水成了最大的难题。正如施琅所说:“爰际天时赐亢,泉流殚竭,军中取得之道,遥遥难致”。施琅为了振奋士气,完成战备任务,边祈求天妃保佑,边发动将士疏浚枯井。在疏浚天妃宫前右侧一口废井时,奇迹出现了,泉涌如注。将士们高兴极了,争相品尝,井水甘甜,沁人心脾。于是,官兵们认为他们是正义之师,受到妈祖保佑,一时之间士气大振。施琅也兴奋不已,率将士们全身心投入海上作战训练。

“涌泉济师”的故事在将士中飞快地传播开。

不久,施琅移师铜山(东山岛),继续备战、操练。康熙二十二年6月施琅率军从铜山出发,莆田人总兵吴瑛和朱天贵所部为该军主力。施军在澎湖与郑军主力刘国轩部决战,经七昼夜激战,打败郑军主力,控制澎湖列岛,郑氏政权投降,祖国统一。施琅和将士立下赫赫功勋。

施琅攻占台湾后,为了纪念妈祖助战之功,改王府为妈祖庙,并在台南仿平海天后宫改建,后称台南大天后宫,供奉妈祖。台南大天后宫董事会已到平海“认亲”,两宫现已正式往来。两宫董事会和信众结下浓厚了友谊。

施琅回大陆后,上奏朝廷,康熙皇帝褒封妈祖为天后,并在平海天后宫用108块石头重新修葺成深10米的方形水井,又挥毫书写“师泉”二字,刻石纪念,还撰写《师泉井记》碑刻。一腔觉悟浸透字里行间,读来古人。平海还留下施琅指挥台遗迹。施琅统一台湾后因攻台有功被封为靖海候。

平海卫城隍庙

城隍的信仰由来已久,从最早没有神像、没有庙宇、一堆土坛的自然神的崇拜深化为复杂的人鬼神祭拜,期间经历了一千多年。到了明代,据说朱元璋落难的时候曾夜宿城隍庙,因而,他当上了皇帝后,特别的追祀城隍神,曾给各级城隍神分封爵位,使城隍神带上了浓郁的地方官色彩。后来,朝廷通令各省、府、州、县建造城隍庙,列入国家祀典,将城隍与山川、风云雷雨共祀,更规定只要新官上任都必须抬起吉日到该地城隍庙举行奉告典礼才能就位,城隍庙与地方官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又因城隍爷司掌阴阳两界,关系每个人的从生到死,他无疑又与地方百姓关系也极为密切。因而,现今的宗教信仰之风浓郁的南方县市,只要有点历史,只要古建不是破坏的太严重,通常都可以见到城隍庙,作为县市的传统公共空间的小心,举行大型公共活动的主要场地。

平海卫城隍庙始建于明初平海卫城的设立。为增强海防,防范日益猖獗的倭寇来犯,明初朱元璋派遣江夏侯周德兴巡视福建各地。周德兴来到府,沿着海滨调查研究后,提出一系列海防建设建议。然后,组织兴建平海卫城、莆禧所城,心脏南日水寨、冲沁巡检司等军事设施,并派重兵防守。周德兴是位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工程专家。他的一系列的军事举措,使得明前朝100多年,东南海防稳固,人民安居乐业。“惠泽于民”的周德兴死后,被封为平海卫城隍庙神,即城隍爷。人们相信“英雄虽逝英灵在”,逝云的英雄成为城隍爷后仍然能够护国保邦,剪恶除凶,监督一切为非作歹的人,使之心存忌惮。

现平海卫城城隍庙为明代建筑物,仅次于平海卫城西门内、卫治西北。洪武二十年创建,景泰四年重修,清康熙年间复界后重修。占地面积6600多平方米,高奏发厦门、正殿和后殿三进封闭式院落。山门外石墙、石阶、石狮子、石碑,是石头的世界。三层四十级的石阶撑起依朝阳山而建的面阔五间的山门,拾级供销社中,肃穆的官庙氛围油然而生。山门两侧是钏楼和鼓楼,简短浏曲线的正脊线和卷草纹的垂脊装饰使双层四方形的两楼显得精巧秀气。山门的门廊前沿石柱顶上的托木由两对动作各异、雕饰精美的鱼龙木雕承托着,一对以头在下鱼尾在上承托,一对以尾在下嗤牙裂嘴的头部承托屋檐的椽木,两两相对,趣味盎然。山门内一条石板通道直通丹墀至正殿。山门、正殿、后殿、回廊连成一体,整体布局疏密有致。

正殿内城隍爷居中,手拿记载人一生功过的生殖薄的文判官列一边。一旦人过世,帐下谢将军、范将军即将人拘提到城隍庙,经判决或升天入仙班,或下地狱受苦难。然后由大鬼小鬼连生死薄一起送阎王爷,并由牛头马面站在奈何桥上执法。或让路升天、或踢入地狱。牛将军力大无穷,马将军快速无比,任何人想逃脱都是不可能的。无论你信还是不信,站在这里不由的发入深思。面对这样的铁算盘,是不是该回过头来自我衡量一下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如果真有这样一位铁面无私、又无所不知的正直判官,人间将少了多少的奸佞。

如今的平海卫城隍庙仍然是平海村的一个重要的公共活动的忠心,每年农历正月初九的城隍爷的巡游活动、正月十五的灯会等等都以城隍庙为忠心展开,将平海的民众文化活动一再掀往高潮。

平海卫玉霄宫

转过城隍庙后,水泥道相连着几十级石阶,逐渐往朝阳山半山坳逶迤,可见绿树浓荫的掩映中飞翘的脊角、质朴的双龙护塔的脊饰;还可以感觉到清风徐来,鸟鸣寺幽的惬意。绕过如伞如亭的一根四权与玉宵宫同龄的老榕,开阔的场地上,修葺一新的玉宵宫就在面前。

平海村众多依山面海的庙宇里,玉宵宫的特色在于海拔最高,信仰宽容度最高,前后殿分别供奉着道教级别最高的神――玉皇大帝和佛教修行最高的三世佛。据载是百户王烈于明永乐四年倡建。是莆田地区最早的玉皇殿之一,历经了600多年的沧桑,现已重修、并扩建,成为平海镇玉皇信仰的一个中心。

玉宵宫前为新修的通明殿,供奉玉皇大帝和众天神。《玉皇本行集经》称,玉皇大帝是“诸天之王”,统御主宰三界十方,中国道教诸多神仙世界的最高首脑,或者说全部宇宙秩序的支配者,所以对他的祈求具有全方位的整体的性质。中国人有注重现实的文化精神,表现在中国人的宗教信仰、诸神崇拜里是带有十分现实的功利目的。如求平安、求物质财富和事业的顺利、求身体健康等等。明黄促昭《八闽通志》记载玉宵宫玉皇大帝时也说:“岁旱,祷雨多应”。当然人们对他祈求的重点仍然在于消除各种灾难,获得世间生活的安宁和幸福。

前殿与后殿的接连处是一个颇有特色的天井。天井四围的石级上有八卦的浮雕图案,斑驳有历史了。民间传说天井处有神龟的龟头隐着,天旱时,只要在此处敲击龟头,远在海边天后宫师泉的龟尾便会涌现大量的水。颇具灵异色彩。

后殿是佛教的三世佛,平静的和玉皇大帝同处一室,又相安无事。

两殿的两边分别有厢房,右侧厢房的天井里有棵古椿树,经历百多年,一干横斜直冲殿顶,看似枯朽,却生意盎然,为这内一景。

万事可求,万事可应,使玉皇信仰在民间有非常广泛的信众。每年正月初九玉皇诞辰日,在当地会举行由玉皇大帝委派的城隍爷出巡的民俗活动。活动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莆田地区恐怕无出其左。正月初八的深夜,山下城隍庙的城隍爷将至此说到请命,即“请香”,接受玉皇大帝委派。第二天,在城隍庙举行隆重仪式后,由真人化妆的城隍爷手下的阴阳判官就郑重其事的代替玉皇大帝,在天兵天将、各种花车、十音八乐等的簇拥下巡游整修平海村。队伍浩浩荡荡,持续时间长达一天,众人方尽兴欢而散。这成为每年都将重现的一场倾村而出万人空巷的集体的盛典。平日这里的活动也是层出不穷,如:

正月十五日,举行天宫赐福活动。

正月十七日,民间向玉皇大帝“谢恩”演戏,非常热闹。

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和九月初举办庆贺观音诞辰活动。

四月十八日,是释迦牟尼诞辰,这一天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五月十六日,又是玉皇大帝神诞。这一天举行隆重热烈的祭典活动。

八月初八日,“仙公生”又有一番纪念活动。

十月初十,又为玉皇大帝举行祝寿活动。

这些节日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或演戏、或庙会,游人香客如云,香火繁盛,成为民俗文化研究的一出出活剧本。

平海卫三官殿

三官殿供奉着被称为三皇五帝中的三皇、华夏文明的开拓者,尧、舜、禹三位先圣。尧、舜均在山西出身,在上古时,他们的主要活动地点在中原一带。禹治水13年,治理了长江、淮河、黄河、治水,足迹遍布九州大地,最后死在的绍兴。所以中原地区,南至江浙,西至川陕,三皇的足迹和纪念建筑较常见。而当时做为南蛮之地的福建,没有得到开发,三皇足迹未至,江浙以南,对尧、舜、禹三皇的祈拜则较为罕见。从三官殿来年,平海宗教崇拜之风盛,民间信仰之博杂可见一斑。

三官殿始建于宋咸平三年,原名三官堂。距今1000多年。明代多次修缮。清代改名三官殿。传说殿名为康熙皇帝手书的。清代又再次重修。“文化大革命“中夷为平地。1980年后,重建三官殿。庙宇为封闭式院落,主殿小巧玲珑,充满乡土气息。殿里正中五彩描金的神龛上端坐着尧、舜、禹三座金身。案前一金色香炉,香火长盛不衰。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尧称赞:“尧帝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上古原始社会,当年帝尧之世的康庄的村子里有80岁的老人“击壤”而耍,一片太平盛世之象,使“康庄大道”成为多年来理想社会的代名词。而舜之时“《萧韶》九成,凤凰来仪”,因其贤德,严于律己,处处以身作则,团结周围群众。“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又再次体现了中华文化的高度文明。至于禹的大公无私和忘我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已经是脍炙人口的典故了。三官殿的重修重建,蕴涵着博古的平海人对高度理想化的文明世道的追寻,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不是有着意味深远的现实意义了。

三官殿还留传颇多的传奇故事,譬如:

明嘉靖年间,抗倭英雄戚继光二度入闽抗倭。其在兴化府的主要战场在平海展开。据说,戚继光驻兵平海,三官堂为元帅帐,在这里笄了许厝战役,后来一举歼灭顽倭2千从人。还烧毁企图从海上逃跑的倭船,使残余倭寇葬身大海,闻风丧胆。从此,平海长期恢复平静,百姓重新安定的生活。

还传说:施琅将军到平海后,也将中军帐设在三官殿。施琅完成军事训练计划后,移师东山岛等待风讯,正式出师攻台,三官殿留下了施琅的足。

平海卫彰善庙

彰善庙,又称“王爷庙”,位于古卫城南门外西至,创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是为纪念抗倭英雄朱、戴两将军而建的庙宇。几经重修,现在的彰善庙,是1980年重建的。庙宇规模较小,占地面积仅200多平方米,却是最具当地本色的一座庙宇。

供奉的朱将军,姓朱,名圣彬,莆田县平海人,举人出身,官至守备,为戚继光部将。戴将军,姓戴,名嘉祉,莆田县渠桥人,官至副将。两位将军追随戚战,身先士卒,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平定倭祸后,两位将军奉命镇守平海卫城。他们马不下鞍,带领士兵帮助平海人民重建家园,修堤筑澳,修房筑路,发展生产。在战后遭遇的瘟疫中,朱将军精通医术,又带领士兵四处采药回来,深受平海人民爱戴。

传说,朱、戴两将军逝世后,戚继光将他们事迹上奏朝廷,朝廷封他们俩为“东南王”,让他们永远“观海若,听潮音”,“化?行化”、“护国庇民”,巡视东南沿海,保护一方百姓平安。百姓们虔诚地崇祀他们。

彰善庙的本色还体现在以它为主体展开的民俗活动上。每年农历正月十七日彰善庙都举行元宵节庆祝活动,举办独具莆仙特色的跳火活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六月十二日、三月十三日是朱将军、戴将军、哪吒诞辰,也会举行规模盛大的祭祀活动。同时,每年春节后,渔船当年的首次出海捕鱼,都会到彰善庙请符请令,将船首朝行庙宇,燃放鞭炮,向两将军告别,并祈求平安。一定程度上彰善庙成为了平海村渔民的守护神,据说当地渔船经常落脚的浙江温州的龙门也有依样建造的彰善庙,甚至连建造庙宇的土木材料均由平海运至龙门。平海的渔民们虔诚地希望,他们夏季捕鱼至异乡也仍能得到家乡的朱、戴两将军的保佑。

戚继光指挥平海大战

戚继光,祖籍河南卫辉,后迁至安徽定远。他出身将门,自幼喜爱读书(经书、兵书),嗣职后,授都指挥佥事,领山东登州、文登、即墨三营24卫所兵马,操练水军,整顿军备,抗击入侵山东沿海的倭寇。他赋诗言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止止堂集》)。后升任参将,在浙江义乌组织“戚家军”,严明军纪,率军在浙江与倭寇9战9胜。平定浙江倭患。

嘉靖四十一年10月,戚继光第一次奉命率戚家军援闽抗倭,3战3捷,取得宁德横屿、福清牛田、莆田林墩大胜利。

嘉靖四十二年,倭寇攻陷兴化府城,占领平海卫城。已经官任副总兵的戚继光率部第二次入闽。

戚继光的二度援闽,让倭寇惊慌失措。他们口呼“戚虎来矣!”放弃兴化府城,逃到平海。戚家军在戚继光率领下,军旗直指平海。嘉靖四十二年4月,戚继光收复平海卫城。戚家军进驻平海城后,戚继光在平海彰善庙,策划许厝战役大计。他在总兵俞大猷、刘显配合下,率主力戚家军猛攻盘踞在许厝的倭寇,斩杀倭寇2200人,救出被俘百姓数千人,再次取得抗倭重大胜利。翌年,戚继光率领戚家军驰援仙游,又歼灭大批倭寇,平定了福建倭患。

被奉为民族英雄的戚继光在平海留下了难以抹灭的足迹。

平海卫师中贞吉石碑石坊

南头尾紧邻赤哆湾沙滩的山丘上有一醒目的石碑和石坊,经多年海风侵蚀,石头风化的厉害,石碑上的字体已经斑驳难识,但依稀可见字体古拙,碑刻精美。石坊也是造型简单,浑朴古拙。当地人称这是为纪念明末抗倭女英雄而立的。

平海卫因地理位置险要,一直是倭寇来犯的主要通道,也是一个主要的抗倭前线。明代后期军务疏废,海防赢弱,明军十分缺乏战斗力。在倭寇的侵犯下,平海卫城曾一度被侵占、掳掠。当地百姓只有靠自己的力量自发组织起来抗击倭寇,保卫自己的家园。跌宕的时势造就了很多英雄人物和传奇故事,其中有个南日女英雄特别突出。她挺身而出,组织义军,成立船队,出没于平海湾,奋勇杀敌,狠狠打击了倭寇。后来,壮烈牺牲于战斗中。为了纪念这位女英雄,平海人在南头尾为她立了石碑石坊。

现今,风化严重的石碑上,女英雄的名字已经模糊难辨了。当是当地人仍愿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追述着当年作为女性在保家卫国的非常时刻所抒发的激情。

平海天主堂

“海上丝绸之路”在明代达到鼎盛的时候,福建成为当时风头最健的地区,航运事业发达,港口众多。打开国门从海上走向世界首先满足的是经济上的交往,在此基础上也带来了文化上的交往。面朝大海,自古航运事业犹为发达的平海更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西方的文明首先以传教的形式在中国渗透,据说当时“兴化教会发展已居全省之冠。”平海地区的西方宗教的传播又可谓莆田之冠了。有史记载,明崇祯二年(1628)耶稣会的神父就开始在平海卫城外的东美村传教了。明清两代陆续有神父相继在平海、南日一带活动,并于道光十八年(1838)在平海购地建教堂。由此莆田地区最早的天主堂兴建。平海东门陈姓和西门宋姓受洗如教者众,这两姓在当地是为大姓,人丁兴旺,财富殷实,成为教会的支柱,教会的影响在当地也因此日盛。

所以看到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群规模齐全、中西合璧、修葺一新的平海天主堂就不足为奇了。教堂、神父楼、圣心亭和综合办公楼一应俱全,并垒砌假山、水池,铺设草坪,施种绿树。其中主体建筑教堂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大门两侧一对钟楼尖塔造型,高28米,挺秀尖耸,颇有哥特式建筑余风。目前也是莆田最大的一座天主教堂。

夕阳西下的时分,站在朝阳山顶临海西跳,沐浴着夕阳余晖的钟楼尖顶上的两个金色十字架在一片参差的红瓦的海洋中显的分外的肃穆。前有大海茫茫,归帆影绰;近有红瓦鳞比栉次,这线条轻快高耸的尖顶竟成视觉的主体,洋溢着圣洁的气息。

平海基督堂

平海基督堂现在平海小学校园内,原址为1908年兴建,解放前一度规模较大,在当地影响深远。文革期间作为四旧被禁,教堂建筑被改建为学校所用。1979年后百废待兴,基督教在当地也随之复教,在教徒的多方努力下,于1996年教堂建筑归回教会。随后教堂被重新修葺,当年高耸的尖顶没有了,但是红色的十字架下,教堂建筑淡泊朴素,因应着基督教崇尚的简朴之风,与其不强调外在形式而追求“唯信称义”的信仰精神相吻合,并成为当地200多名基督教徒活动中心。同时也形成典型具历史色彩的局面——教堂的红十字和学校的五星红旗交相辉映;周一至周五是孩子朗朗的读书声,周末是信徒虔诚的祈祷声。

平海卫龙泉寺

位于平海东门山头顶,始建于唐代,自宋代起,几经重修、重建。现龙泉寺为上世纪80年代重建。

据说龙泉寺原不叫此名,当年有一和尚在此宿眠,夜梦双龙戏珠的热闹场面,梦里心惊动魄,摄人心魂。和尚梦中惊醒,惊见古井边有洒落龙鳞,才知真为神迹显现,遂将原寺改名为龙泉寺。龙泉寺供奉佛教如来佛,寺院体例虽小,但石墙围就,三面建筑相环,正殿及两边厢房倒也一应俱全。前有古井滋润,后有古榕隐蔽,现在有热诚的东至老人们积极投身于寺庙的重振重修之中。我们去的时候,木作工人们挥汗正酣,老人们围着我们极其热忱激昂的告诉我们寺庙的前世和今生。

平海卫探花府

平海有两座探花府,这是坐落在平海古城内东至的一座。始建于明代,据说为纪念平海客死他乡的探花而建。后几经重修、重建,现探花府为上世纪80年代重建,供奉田公元帅。

田公元帅是福建大多数地方戏的戏神,在莆田因莆仙戏的广泛流传,田公元帅也是莆仙戏的戏神。在莆仙地区田公元帅的庙宇非常常见。关于田公元帅的传说因各剧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演绎。据传田公元帅原名叫雷海青,是唐开元时有名的乐工,极善音律与歌舞,“鼓一击,而桃李甲,笛一类,而响遍流云!韵一唱,而红梅破绽,笙一调,而庶明风起。”曾经用音乐治好了皇太后的陈疾。后为抗击叛贼安禄山而遇害,并逐渐被神化,认为具有驱除妖孽的法力。据传雷海青后被封为元帅,常作神舟统百万儿郎驱魔逐鬼。因作法时,“雷”字帅旗被翻滚的乌云遮蔽,远远望之仅剩“田”字依稀可辨,由此闽地梨园子弟将其雷字去雨存田,称为田相公。所以如今的田公元帅不单单为戏神,同时也具有降妖除役的法力,由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莆仙地区追祀他的寺庙的泛滥了。

此外林林总总,供奉博杂的还有分布于平海村四处的:

西门的慈济宫(供慈济大人),北极殿(供玄天上帝),紫霞宫(明建),飞来阁(明建,供齐天大圣),赵公庙(明建,供赵公元帅)探花府、后所堂、吉地境、中和境、凤山境、兴贤境、香山境、泗洲境等。

东门有关帝庙、白马庙、前所堂、武安境、隆兴境等,

西至有张公庙、火云阁、志德堂、兴贤社、龙津社等,

东至有白马社、镇安社、兴安社、探花府等,

另有位于朝阳山的五帝庙、飞仙祠等。

郑和在平海卫

郑和,人称三保太监。他受明成祖朱埭重托,率庞大舰队,两万多官兵先后七次下西洋,途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处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这英雄式的七次远航,证明了中国人绝非内陆民族,中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

郑和是世界伟大的航海家,他完成下西洋历史任务后,又奉命到兴化府湄洲妈祖庙致祭,感谢妈祖庇护航海安全。并捐款扩建湄洲妈祖庙。郑和到兴化后,带领知府、知县、兴化卫和平海卫指挥等前往湄洲妈祖庙祭祀。之后,带领有关人员,乘船至平海,采买木石。传说,郑和曾亲自到平海天妃宫朝拜妈祖,为妈祖信仰传播作出巨大贡献。

郑成功到平海卫

平海卫是一座古城,气势壮观,形势险要。中国历史上几位风云人物曾在此演出一场场威武扬名后世的话剧,郑成功就是其中一位。

郑成功原名森,福建南安人。自少习文练武,渐知兵法。南明弘光时监生。南明隆武元年(1645),受隆武帝朱聿键倚重,赐姓朱,改名成功,封忠孝伯,任御营中军都督,世称“国姓爷”。1647年,他率部下南澳岛(今闽粤交界海域),募兵数千,奉隆武年号抗清,自为招讨大将军,以福建金门、厦门为抗清基地,积极准备北伐。1651年,郑成功亲自率兵第一次北伐,沿途占领晋江、惠安之后,攻克南日岛和平海域,并以南日岛和平海城为抗清根据地之一,在平海积极备战。1657年7月,郑成功带领将士第三次北伐,自金门,厦门起程,途经平海湾。7月13日,郑成功带领将士登上古城平海,再次在平海继续筹划北伐,并派部将黄恺带队到兴化各地,特别是在黄石、涵江各地,征饷筹粮。期间得到兴化人民的大力支持,仅三天时间,就完成任务。郑成功领导的长达16年的抗清战争,得到了兴化人民的热烈响应。兴化义军在明礼尚书朱继怍领导下,一举夺回兴化府城,震动清廷,支援了郑成功义举。

1661年,他决计以收复台湾为根本之地,于一年之内率军驱逐侵占祖国宝岛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成为统一祖国第一人、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以水师著,故笃信妈祖,随船供奉妈祖。他两次亲临平海,巡视古城,并到天妃宫拜祭妈祖。他在平海虽只停留短暂的3天,他的惊天动地事业,却深深印在平海人民心中。

平海卫学遗址

平海卫城设立以后,驻有军队及军属5000多人加上原有的民户,卫城内人口大量增加。兴化自古有“海滨邹鲁”的美誉,重教风气极其浓厚。于明正统八年(1443)。由卫指挥使王茂倡办卫学,平海卫学经朝廷批准后设立了。

平海卫学创办之初“权誉指挥陆玲廨舍设田斋”,后“迁寓晏公庙”。并重修殿庑、戟门,建明伦堂、廨舍等,但仍较为简陋,仅招军户子弟入学。天顺八年,移建庙学。成化九年(1473)扩招民户子弟入学,渐成规模,成为莆田沿海一带重要的文教中心。正德十四年(1519),兴建泮池、米禀、会膳堂,格局渐趋完整。嘉靖四十一年,倭寇占领平海卫城,卫学被禁毁,仅存圣庙。万历二年(1574),兴化知府吕一静等重建卫学。由明礼尚书陈经邦等题“万世师表”等题词,卫学重兴。清顺治年,沿海截界,废卫城,卫学移建。光绪年末,卫学废。

几兴几废的平海卫学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包括秀才、举人、进士。有明一代培养举人64人,进士13人。黄杭就是从卫学出去,进士及第,官至户部主事。康大和【莆田县崇福里砺山(砺峰)(今莆田市秀屿区月塘乡前康村)】也从卫学生员考中进士,官至尚书,并留下著述流传后世。平海卫学成为古兴化重教兴化文、文风鼎盛历史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

平海卫学遗址上现在是平海小学。当年格局完整的殿堂今已无存,仅存小学大门的“万世师表”石刻,以及未署名的“卫学儒林”、“海滨邹鲁”石刻和“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等石碑,精心攘嵌在小学的铁门两侧。仍然是书声朗朗,将重教习气薪火传承的殷切希望由此可见一斑了。

平海卫进士坊

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风气下,在“学而忧则仕”的制度下,读书是非常重要的人生生涯的进阶,而进士及第则是古代读书人的目标。进士及第意味着登上仕途,出官入相,位及人臣。于是中进士,入仕,衣锦还乡是人生莫大荣耀之事,也是家庭、家族的骄傲、家乡的光荣、父母官的自豪。

人们经常在某人中进士后立坊建祠、树碑立传,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同辈或晚辈刻苦读书,走科考之路。明嘉靖二年(1523),平海人黄杭考中进士。翌年,福建监察御史王以,左布政使夏从书、右布政使陈锡、按察使舒晟、佥事吴昂、兴化知府朱衮、同知李缙、通判何晋、推判朱翼、莆田知县赵叶等地方官员在平海卫城为进士黄杭立进士坊。

进士坊坐落在平海卫城西门内,城隍庙东,为莆田市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进士坊,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平海一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进士坊是一座仿木结构的石坊,单檐歇山式,形制为单间二进方柱,通高5.7米,坊阔4.16米,进深3.9米,中门2柱,左右门各4柱。门上正中刻石“圣旨”,下为横匾“恩荣”、“进士”,左右刻石官员职务、名字,和立坊时间。整体结构严谨协调,制作粗矿古朴,忠实地再现莆田明代石坊建筑特点。为平海“东南僻壤”,仍具浓厚兴教风气的佐证。

朱元璋在平海卫的传说

朱元璋(1328--1399),安徽省凤阳县人。少年时家境贫寒,当过云游僧。后投奔农民起义军反元,最终成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生传奇故事很多,在平海当地也流传了示元璋和平海的传说故事,600多年后,在当地人中仍脍炙人口。

传说朱元境抗元时曾率领舰队从广东北上,经过兴化南啸澳是地,遭遇狂风大作、大浪滔天的险境,舰队面临着舰毁人亡、全军覆灭的危险境地。这时五位仙女飘然而至,压隹船锚,引导朱元境的舰队缓缓驰进南啸澳内,舰队才化险为夷。朱元璋进驻南啸澳后,经打听才知道原来是天妃宫妈祖化身为五仙女显灵救难,故感激不已。朱元璋当皇帝扣,于洪武三年褒封妈祖,并重塑五尊妈祖金身供奉在天妃宫。这就是平海天后宫供奉五尊妈祖的来由。并将南啸改名平海。从此,平海和平海湾在福建地图上出现了。

朱元境和十八国公的故事也在平海人口中世代相传着。十八国公据说原先都是平海籍的舵手,他们熟知海情和水性,又是驾船好手,技艺娴熟,常年驾船在浙江舟山海面捕鱼。在明王朝建立之前,平定南方割据势力时,朱元璋率兵攻打浙江的方国珍。18位平海籍舵手和许多老乡一直,参加朱元璋水师。朱、方两军在海战中,战斗非常剧烈,18位平海舵手驾船只奋勇当先,船上将士奋力杀敌,终于打败了方军,消灭了浙江割据势力,立下汗马功劳。朱元璋登上皇位后,赐封这18位平海舵手为国公,享尽殊荣。每年元宵节,还请18位国公入宫赏灯。后来,18位国公年老体弱,请求告老返乡,朱元璋恩准后,还特许平海元宵节时,可按宫例在城隍庙张灯结彩,让18国公享受如同在京师一样的殊荣,观赏灯节,颐养天年。这又是平海正月十五日灯节的源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