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阳节到话重阳

 江上一沪翁 2017-10-27 发布于上海

重阳节到话重阳

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在《易经》中将“六”定为阴数,将“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的月、日都是九,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此外,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2012年12月28日,我国法律明确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年节。

重阳节到话重阳

一、重阳节的起源

重阳节是我国较早建立起来的节日之一。据《吕氏春秋·季秋纪第九》记载:“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虚中,旦柳中。……是月也,申严号令,命百官贵贱无不务入,以会天地之藏,无有宣出。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仓,祗敬必饬。……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这里的季秋之月指的就是农历九月,说明在这个时期就已经有了九月祭祀天神的活动。而屈原的《远游》中有这么一句“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还不是节日,而是指的九重阳气。从这两段记载来看,重阳节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初步的萌芽。

重阳节作为节日习俗,至迟在西汉已经产生。据《西京杂记》记载,当时的宫人贾佩兰曾说过这么一段话:“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重阳节到话重阳

二、重阳节的传说

几乎每一个传统节日背后,都会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重阳节也不例外。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地区出现了一个瘟魔,家家户户都有人因它而生病,甚至失去生命,惨不忍睹。

当时汝南县有个叫恒景青年,瘟疫夺走了他父母的生命,他自己也差点丧了命。当他病愈之后,他下定决心要去出去拜访神仙,学习消灭瘟魔技艺。为此他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费长房。费长房被他的这种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传授降妖剑术,还赐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学会降妖剑术。

有一天,费长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会出来作恶,如今你已学成降妖剑术,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同时,费长房又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回家消灭瘟魔。

恒景很快回到家乡。九月九日清晨,他把乡亲们召集到附近的一座高山之上,按照费长房吩咐,他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瘟魔果然出来作恶,但当它来到山下的时候,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便脸色突变,不敢前行。恒景见时机已到,便手持降妖宝剑奔下山来,几个回合就将瘟魔刺死。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便有了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的风俗。

三、重阳节的风俗

1、登高

在古代,人民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农历九月九日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适于登高远眺。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而后世也留下了许多关于重阳登高的诗词,如我们最熟悉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到话重阳

2、插茱萸

茱萸是一味中药,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古人认为在重阳节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在唐代这种风俗已经非常普遍。

重阳节到话重阳

3、饮菊花酒

菊花酒是重阳节必饮的“吉祥酒”。至迟在西汉时就应有饮菊花酒的风俗,前面我们提到的《西京杂记》中有九月九日饮菊花酒的记载。

重阳节到话重阳

4、射箭

射箭活动多在宫廷宴会进行,民间不是很流行。《南齐书·礼志》中曾说:“九月九日马射”,说明在九月九日有骑马射箭的活动。在《唐会要》中也记载了贞观十六年重阳节“射于玄武门”的活动。

重阳节到话重阳

5、吃糕

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