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针灸的历史,人们都会想到扁鹊这个名字,正是他让弟子子阳“厉针砥石,外取三阳五会”,治好了虢国太子的尸厥症,成为针刺疗法的创始人和先行者,奏响了针刺疗法两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序曲。 当然扁鹊的高超技艺并不是空穴来风,他也有一位老师,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开篇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扁鹊原名叫秦越人,年轻时在一家客栈做主管,有个叫长桑君的客人来住店,只有扁鹊认为他是一个奇人,时常恭敬地对待他。长桑君也发现扁鹊非同一般,他来来去去有十多年了,一天叫扁鹊和自己坐在一起,悄悄对他说:“我有秘藏的医方,我年老了,想传留给你,你千万不要泄漏出去。”扁鹊说:“好吧,遵命。”他这才从怀中拿出一种药给扁鹊,并说:“用草木上的露水送服这种药,30天后你就能知晓许多事情。”又接着拿出全部秘方都给了扁鹊。忽然间人就不见了,大概他不是凡人吧。扁鹊按照他说的服药三十天,就能看见墙另一边的人。因此诊视别人的疾病时,能看五脏内所有的病症,只是表面上还在为病人切脉罢了。 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扁鹊已经故去至少两百年了,他所记扁鹊的学医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并不一定是真实的,而是一种隐喻,即道不轻传!古人说道不轻传,不是不传,也不是不要传给家族以外的人,而是择人而传,所有的技艺都是如此。 俗语说师傅找徒弟要找三年,就是要仔细考察学生的人品和悟性,这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医学尤其如此,掌握在心术不正者手里,不但谋财,还能害命。所以,在古代不是谁都可以学医的,《灵枢•官能》说“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素问•气交变大论》则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拜师时还要歃血为盟,目的无非是要保证把仁术传给有仁心的人!而将自己的积累知识和经验传下去,也是医者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薪火相传,所以《内经》还说:“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 扁鹊在旅馆打工,长桑君是过客,虽然开始就互有好感,但经过10余年的观察,长桑君才下决心将自己的秘方悉数传授给扁鹊,扁鹊果然也不负所望。他救活了即将下葬的虢国太子,成为当时人人传诵的话题,人们纷纷传说扁鹊能起死回生,但他却实事求是地说:“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在那个时代,能够具有这样的科学态度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他之所以名满天下,被世人爱戴,除了高超的医术,还因为完美的品格,他怀携针具,游走四方,随俗而变,为平民百姓解除病痛,人们因此把他比作到处飞舞、传递佳音吉信的喜鹊。 如果把中医发展历史比作一条山脉,扁鹊无疑是这条山脉上的第一座巅峰,今天人们在盛赞扁鹊超群技艺和完美品德的时候,也不应该忘记他的老师,那位独具慧眼的长桑君,尽管我们对他的履历一无所知,但他肯定是一位仁慈而又智慧的长者,正是他的倾囊传授,才使扁鹊成为医家之祖! 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数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学问的传授最终要体现在思维上,修养上,一个真正的老师不是知识的搬运工,也不是颐指气使的权威,他既是千里马又是伯乐,当那个可以托付毕生所学之人站在他面前时,他一定是眉头忽而舒展,内心豁然开朗,眼睛闪烁着星空一样的光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