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穿越古埃及4:分裂与再统一——中王国时期

 陆一2 2017-10-27 发布于重庆

第6王朝以后,古埃及陷入了分崩离析的黑暗时代。这个被人称为“第一次疾病”的第一中间期(包括第7—10王朝)持续了140多年(时间其实算短的),从此古埃及也走上了分分合合的历史道路,分离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第一中间期的衰落主要表现在软弱的中央政府、外敌的入侵、尼罗河水位降低、饥饿窘迫的平民和地方割据的势力的增长。

       第一中间期至中王国时期房屋模型

古王国的结束由经济衰落直接引起,而这种走下坡路的情况早在第5王朝时期金字塔建筑衰落就开始了。每个国家的君主、官僚等贵族集团都逃不过贪污腐败、铺张奢华,更何况古埃及人又特别重视丧葬和祭祀,花在修建陵墓和神庙的钱逐渐消耗了国家财力,也造成僧侣集团的膨胀。从第5王朝开始,僧侣集团及地方贵族掌握了中央大臣“维西尔”的职务,直接威胁了神圣不可侵犯的王权。

           孟图霍特普二世神庙残件

第一中间期第一价段是第7—8王朝,短短20年有数不清的王,孟斐斯虽然还是首都,但是国王的统治范围很小,各州地方首领之间的争斗才是主题。第二阶段是第9—10王朝,赫拉克利奥坡里斯王国统治时期(上埃及第20州首府)。在这两个阶段中,埃及长达几十年的干旱造成尼罗河水位降低,大饥荒从公元前2180年开始持续至第11王朝初,古埃及人从未经历过这样的悲惨阶段,很多人在大饥荒中丧生,还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

          第10王朝khui王的墓葬

第10王朝与在底比斯建立的第11王朝对峙了近一个世纪,第11王朝建立于公元前2133年,而直到第五位国王孟图霍特普二世上、下埃及才重新统一,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40—1786年,第11—12王朝)才正式开始。

          因提夫二世石碑(孟图霍特普二世的爹)

         孟图霍特普二世

中王国时代建都在底比斯,孟图霍特普二世统一之后首要任务就是“削藩”,因为残余势力集中在北部地区,对南部的底比斯造成一定威胁。削藩的方法和中国古代一样,由中央政府选派钦差大臣到各大城市中去,而中央要职由底比斯人担任。新设“下埃及总督”职务,负责下埃及的贡赋和土木兴建工程。然而这种触动地方贵族的举动遭到许多反对,孟图霍特普二世就被自己的宰相推翻,从而过渡到了第12王朝。

             阿蒙尼姆赫特一世开创第12王朝

12王朝初期恢复了地方贵族的各种特权,使中央集权的专制政府再次受到威胁。后继的国王忍无可忍只能将埃及分为三个区域(上、中、下)分别管理,全部处于“维西尔”的监控之下,剥夺地方贵族特权,终于控制住了地方势力的增长。

中王国的军事实力已经不容小觑,军事组织严密,由专门的战斗兵团组成。常备军会被国王授予特殊份地,新兵由埃及本地招募,雇佣军来自努比亚。第12王朝以后,埃及开始对连续不断的对外征服,每次都会进攻努比亚(真的是从来不放过人家),最远抵达西奈(为了矿产资源)和巴勒斯坦,不过基本没有超出前代的远征范围。

                    中王国时期努比亚雇佣军

                      中王国时期带盾牌的战士

由于经历了严重的干旱、饥荒,中王国时期中央政府开始着手大规模修建灌溉水利工程,尤其是对法尤姆沼泽、湖泊地区的开发,给埃及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使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法尤姆地区与地方神索贝克

中王国时代手工业的发展标志是青铜器的发明,青铜雕像和工具使青铜器开始流行起来,但是采矿需要到努比亚和西奈半岛,这就是为什么埃及人总是不放过努比亚的真实原因。采矿也发展了水上、海上运输事业,同时海外贸易还促进了巴勒斯坦地区的商业繁荣。商品交易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农民的剩余产品积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而且古埃及开始与地中海周边世界有了密切往来,中王国时候的埃及在爱琴海域和近东地区声望颇高。

               古埃及青铜兵器类别

          中王国的青铜短剑

           巴勒斯坦人进贡壁画(最下栏)

埃及的社会阶层一直是让人捉摸不透的问题,中王国时期“涅杰斯”这个名词经常被提到,它可能是平民也可以是国王的心腹,似乎显示了平民势力的增长。奴隶主包括王公大臣、神庙祭司、地方州长;下层平民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奴隶数量增加,主要来源于对外战争(也来源于犯罪的埃及人),对努比亚、叙利亚、利比亚的战争中奴隶以“头”来计算,他们可以被转让、继承,高级官员可能拥有超过100个奴隶。这种严重的社会分化也是造成中王国灭亡的原因之一。

            贵族钓鱼群像(现藏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中王国时期平民妇女木雕

      下层民众划船群像(第12王朝,现藏卢浮宫)

                   中王国奴隶塑像

为了适应政治形势的需要,中王国时期的宗教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地方神崇拜(第一中间期埃及分裂,造成地方神崛起)开始向国家神崇拜转变。神的演变和融合与古王国崩溃以后地方争霸战争有关,因此战神孟图在底比斯受到崇拜;随后太阳神“阿蒙”也维持了好几个世纪的最高地位。

         战神孟图

      阿蒙尼姆赫特四世与阿图姆

这一时期在民间,奥西里斯(他本是植物生长之神,所以往往是绿色的皮肤,传说遗体葬在阿拜多斯)终于脱颖而出成为主管地下世界的冥王,古埃及人形成了死后要在地下世界接受奥西里斯审判的信念。整个中王国,所有死者的名字前都冠以奥西里斯的名字,并且萌生了3个永恒观念:国王死后在天上永生;陵墓内灵魂永生;“芦苇之野”(众神生活之地)的永恒生活。

             供奉奥西里斯的神龛

地方贵族发展了岩窟墓,墓内常有壁画装饰。贵族开始使用石棺(平民为木棺),石棺内放置人形木棺。石棺上写有类似于金字塔文的“棺文”,木棺内还发现有咒语。墓葬中随葬的陶俑叫“夏勃悌”(或者翻译为“萨布提),代替墓主完成地下世界的各种劳役。

                   中王国时期的卡诺匹斯罐

                   中王国时期用于陪葬的太阳船

国王短暂地恢复了金字塔建筑,但很快就衰落下去了,它们主要修建在代赫舒尔、拉宏、哈瓦拉等地,不过无论是规模还是材质都不能与古王国时期相比。在金字塔附近往往会有修建金字塔时形成的村镇,拉宏的金字塔修筑工人村是当时最大的。城镇分为3个部分:最主要的是中部“卫城”,为国王使用;东部包括各种专用房间和通道,是高级官员居住地;西部有分布密集的房屋和街道,是工人居住地。  

          代赫舒尔中王国的金字塔分布

                拉宏城市布局

伴随整个中王国时期的地方割据势力和中央政权的较量并未阻止文学艺术的创作,这种题材反而更多地被发挥到了文学作品中去;而且埃及语这时候也产生了方言,进入中埃及语阶段。教谕文学、散文故事、世俗诗歌和厌世文学达到了埃及世俗文化的黄金时代。

教谕文学代表作有《对美里卡拉王的教谕》《阿蒙尼姆赫特教谕》《阿赫托伊对其子佩皮的教谕》;骚乱时代流行的厌世文学有《涅菲尔提预言》《一个人与其灵魂的辩论》《卡凯培拉的诉苦》。

故事题材文学作品充分反映了古埃及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流传下来多篇杰作:《一个能言善辩的农夫》《荷鲁斯与赛特之争》《辛努亥的故事》《船舶遇难者的故事》(类似《奥德赛》)《人类的死亡》等。

                       古王国时期的圣书体文献

中王国有6首丧葬、礼仪性质的诗歌被记录在墓室壁画上,常常伴随竖琴进行演唱;最具代表性的颂歌——塞索斯特利斯三世王的颂歌被保留在了拉宏纸草上。民间戏剧《加冕礼的戏剧》产生于第12王朝末期,在公众宴会和宗教节日上演出。此外,科学技术类的著作显示,医学、数学论文水平颇高,出现了一部解释专业名词的百科全书。

造型艺术受第一中间期的影响,国王雕塑面部表情多呈现出焦虑紧张的神态,保存下来的也远不如古王国时期多。而大放异彩的平民、奴隶雕塑却充满生活气息,贴近人物常态,每一类人物特征明显。然而在中王国,壁画比浮雕更为流行,在地方贵族的豪华大墓中保存下来大量奢华的生活场面。

    孟图霍特普二世雕像

            第12王朝纳克提大法官金合欢木雕像

                         阿蒙尼姆赫特二世雕像

          阿蒙尼姆赫特三世雕像

               塞索斯特利斯三世头像

                第11王朝的彩色浮雕

       阿蒙尼姆赫特三世狮身人面像

          中王国的平民塑像

中王国在埃及历史上的地位主要是文学贡献的,在这个并不怎么稳固的中央政府统治之下,地方势力已经不可避免的成为埃及王朝最严重的问题。中王国结束后马上进入了另一个中间期,这两百多年的统一就像这六百多年骚乱期的过渡一样,让埃及人得到了短暂的休憩。

              第12王朝阿比库石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