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谜材)【姓氏联典·张】(续)

 老刘tdrhg 2017-10-27 发布于山西
作者:几江风

                   (谜材)【姓氏联典·】(续)

 

九居世泽;
百忍家声。 唐代名人张公艺,善于治家,九世同居。高宗封泰山,还过其宅,问本末。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帝善之

齐家公艺;
治国子房。 上联:唐代张公艺。 下联:汉初大臣张良,字子房,佐刘邦建立汉朝

图传百忍;
鉴著千秋。 上联:张公艺。 下联:唐张九龄,玄宗时大臣、诗人。字子寿,景龙进士,任左拾遗,迁右补阙,后因谮罢相。著有《千秋金鉴录》等

簪缨七叶;
金鉴千秋。 上联:《汉书》载,张安世父子封侯,子孙七世为侍中。簪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因此为做官者之称。叶:世。 下联:张九龄

簪缨七叶;
邦友千秋。 上联:张安世。 下联:周代贤臣张仲,以孝养父母、友爱兄弟闻名,与尹吉甫为友。《诗经·小雅·六月》:“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西都十策;
金鉴千秋。 上联:宋代进士张齐贤,祖幸西都,齐贤以布衣陈十策。 下联:张九龄

烟波徒钓;
横渠理学。 上联:唐张志和,金华人,年十六擢明经第,命待诏翰林,后坐事贬南浦尉,赦还,隐于江湖,自称“烟波钓徒”。 下联:北宋哲学家张载,字子厚,凤翔郿县横渠镇人,精研理学,著有《经学理窟》、《易说》等,世称“横渠先生”

紫光烛剑;
黄石授书。 上联:西晋大臣、文学家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人。晋初任官至中书令、散骑常侍,尝见斗牛间有紫气,密召雷焕观之。焕曰:“宝剑之精,当在丰城。”乃使焕求之,果得宝剑。 下联:汉初大臣张良,字子房,相传张良逃亡下邳,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佐汉开国,封留侯

轮奂善颂;
孝友传芳。 上联:《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张老曰:‘善哉轮哉!美哉奂焉!’”轮奂:形容房屋高大众多。 下联:周代贤臣张仲,性孝,与尹吉甫为友,流芳百世

渔阳惠政;
江左清才。 上联:东汉渔阳太守张堪。 下联:晋代文学家张翰,时人号为“江东步兵”

汉室金貂第;
唐时玉燕家。 上联:张安世。 下联:唐张说,官至左丞相,封燕国公

簪缨承七叶;
孝友继千秋。 上联:张安世。 下联:张仲

百忍宜家室;
十策献君王。 上联:张公艺。 下联:张齐贤

百忍家声远;
千秋世泽长。 指张公艺

阀阅传京兆;
声名重曲江。 上联:汉张敞。历官京兆尹、冀州刺史等。 下联:张九龄

梧雨凤苞润;
松风鹤韵高。 清代诗人张问陶自题

八德忠列上;
百忍孝为先。 指张公艺

泉源在庭户;
世界接人天。 陕西留坝紫柏山张良庙联

宴列琼林之首;
胪传鼎用之中。 上联:明状元张信,官北平都司,因功封隆平侯。 下联:明洪武进士张显宗,官终布政使

落日平原纵马;
秋风古道题诗。 现代国画家张大千联

世守百忍之训;
家垂两铭之风。 福建南平峡阳镇张氏宗祠“百忍堂”联

弓力千钧东风劲;
长空万里北斗明。 张姓拆字联

九居世泽传名远;
百忍家声播惠长。 唐代张公艺

九世居后添吉庆;
百忍堂前古泰和。 湖南台前张氏宗族联

百忍千秋留古训;
两京万选读遗书。 上联:张公艺。 下联:张荐

一林松月多诗兴;
千里云烟入画图。 清代词画家张子祥联

独爱诗篇超物象;
只因山水与精神。 宋代诗人张耒诗句

拣茶为款同心友;
筑室因藏善本书。 清代书法家、诗人张廷济自题

文名旧许高清汉;
仙籍新题近赤松。 旧题张氏切姓联

将军更解神谶字;
太史合书大有年。 清代书法家、诗人张廷济自题联

诗成掷笔仰天笑;
酒酣拔剑斫地歌。 现代国画家张大千自题

兵书三卷桥边授;
忍字百篇家内藏。 上联:张良。 下联:唐张公艺

二酉发祥登北榜;
三公接武振淮滨。 安徽阜阳张氏宗祠联。上联:该族张鹤鸣、张鹤腾兄弟先后在明万历年间进士及第。 下联:张鹤鸣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师,二弟张鹤腾官刑部主事、云贵副使,三弟张鹤龄官至户部员外郎

功成百雉留怀远;
泽溥三农乐凤翔。 安徽定远池河镇张氏宗祠联。上联:该族张谨,字慎之,号敬轩,明代天顺年间进士,官工部郎中时,因修筑怀远县城有功升科道。 下联:该族张国纪,字崇礼,号立斋,明代正德年间解元,官至凤翊知府,有善政

南轩负公辅之望;
西铭为理学之宗。 上联:南宋学者张栻,字敬夫,号南轩,汉州绵竹人,迁居衡阳,曾任吏部侍郎兼侍讲,官至右文殿修撰。和朱熹、吕祖谦齐名,当时称“东南三贤”。极力主张抗金,指斥时弊。著作有《论语解》、《孟子说》、《南轩集》。 下联:北宋哲学家张载,字子厚,凤翔郿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理学创始人之一。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职,讲学关中,其学派被称为“关学”,其思想对宋明理学影响很大。著作有《正蒙》、《西铭》、《易说》等

鲲岛累迁昭祀典;
清河长出尚高风。 台湾义溪口张氏宗祠联。上联:指本支张氏在台湾的迁徙。“鲲岛”,指台湾省,因台湾有七鲲身海口。 下联:张氏郡望清河郡

气味梅花馨此日;
风神杨柳忆当年。 南朝齐张绪,官至太常卿,领国子祭酒

玉燕投怀,始生燕国;
出尘慧眼,相赏风尘。 上联:唐张说之母梦玉燕入怀,乃生张说,后张说官授校书郎,又中书令,封燕国公。 下联:隋大臣杨素侍伎张出尘,有殊色,曾执红拂侍座。见李靖,悦之,夜奔靖旅合,后与虬髯客张仲坚结为兄妹,号“风尘三侠”

正色立朝,声重千秋金鉴;
懿文华国,名高万选青钱。 上联:张九龄。 下联:唐代名人张旌,著有《万选青钱》

出使穷源,槎泛斗牛之畔;
劝农致富,民兴麦秀之歌。 上联:西汉外交家张骞。 下联:张堪

千秋鉴、百忍箴,常留古训;
万先钱、两京赋,当读遗书。 上联:唐张九龄、张公艺。 下联:张鷟、张衡。张鷟,字文成,自号浮休子,唐代文学家,深州陆泽人。上元年间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处州司仓、司门员外郎等。作品文字通俗,当时颇风行,有笔记《朝野佥载》、传奇小说《游仙窟》等。“万选钱”,即青钱万选,比喻文辞出众。张衡,字平子,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省南阳人。精通天文历算,创制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和测定地震方位的候风地动仪,首次正确解释月食是由月求进入地影而产生。天文著作有《灵宪》,文学作品有《二京赋》、《归田赋》、《四愁诗》等

报国精忠,赫赫英灵光俎豆;
传家至孝,绵绵世德衍蒸尝。 浙江天台民主路张氏宗祠联。祠祀民族英雄张世杰,南宋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人,是与文天祥、陆秀夫齐名的民族英雄。他在宋室危如累卵的情况下坚持抗元,后兵败殉国

忠厚近鲁愚,毕竟传家在是;
勤俭似艰苦,须知奋进由斯。 江西万载张氏六支宗祠联

雄猛让一人,武善提戈文握管;
精英传万世,唐曾显姓宋留名。 张飞庙联

溯宋代家声,双璧德言、两铭理学;
荐江陵时食,瓜羹嫩煮、粟米新坎。 张氏祠堂联

鼻祖肇青阳,公侯将相神仙,代光国史;
大宗开白马,孝女忠良道学,世笃家风。 张氏祠堂联

为创业、守成人,都须处处关心吾辈,可禀斯言,方可期荣宗耀祖;
理读书、耕稼事,总要时时立志尔曹,能遵此意,便堪称肖子贤孙。 广东丰顺建桥围张氏宗祠“荣封第”堂联

得姓由轩辕,大而一人,铭垂二篇,扶汉三杰,功高四相,敕封五虎,博物六志,貂冠七叶,犹是清河族派;
宗功昭世德,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兴十策,书字百忍,金鉴千秋,青钱万选,道陵亿尊,依然文献宗支。 江西上犹张氏宗祠联。联语将数字依次嵌入联内,一气呵成,自然贴切,概括了张姓自挥公始,包含张良、张飞、张九龄、张道陵(张天师)、张公艺等十位显祖列祖的丰功伟业,硕德懿行附:福建宁化石碧村张氏家庙联

百忍图闻传美誉;
千秋金鉴衍琼枝。

追溯远祖巍峨功德;
施展近代骥足途程。

奉祖先祀典而存敬;
为艺术驰驱以达真。

怡情管弦,演奏迎洽众望;
悦耳琴瑟,佐舞招来群英。

茂盛繁衍,枝琼叶玉钟浩气;
甫升旭日,彩映云天蕴辉煌。

霁月光风,五族连系大团结;
文明亲善,两制共和一条心。

曙光扫阴霪,重沾开放施廉政;
黎明辉阳气,体现改革展新猷。

划时代业务,端赖俊杰开创举;
新事物登场;须凭科艺以形成。

荐馨香,崇祖德,聊尽裔嗣微意;
陈繁藻,奉心情,虔当祀祭牺牲。

集思广益,一德一心,建设四化;
综合众志,群策群力,振兴中华。

歪风仁风,权假优伶演述作借镜;
美俗陋俗,且凭舞台宣达以传真。

登上初阶,趋向团结,促进繁荣社会;
策划新猷,安定步骤,追踪盛世富强。

光天化日,汰奢从约,忻逢谱牒重修整;
清风明月,因陋就简,庆幸祖祠换新装。张姓祭祖歌:

巍巍中华,山高水长,浩浩张姓,族史辉煌。始祖挥公,英武非常,轩辕嫡后,帝胄世昌。其父玄嚣,封邑青阳,清河之滨,滋润成长。手足情深,颛顼臂膀,生而颖悟,巧技尤强。体恤民疾,苦苦思量,主祀孤星,夜观天象。顿生灵感,折枝效仿,始制弓矢,史书记详。用于狩猎,猎物盈仓,衣食无忧,黎庶赞扬。用于御敌,威力无双,大胜凯旋,拓土开疆。诸侯咸服,颛顼帝王,华夏共主,万民敬仰。挥公功德,万古流芳,颛顼嘉之,封为弓长。以职为姓,乃赐姓张,张姓始祖,肇始四方。瓜瓞绵延,繁荣盛昌,遍及全球,远播五洋。英贤辈出,峥嵘自强,为将为帅,入阁拜相。科技艺文,工农学商,不乏大家,星辰相映。而今我等,飞临濮阳,不远万里,祭祖上香。始祖功德,铭记心上,不忘故土,为国增光。挥公后裔,再创辉煌,祖神有灵,来格来尝。 起源:

  起源主要有五:①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挥也成为张姓得姓始祖。②出自黄帝姬姓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③出自赐姓。如云南南蛮酋长龙佑那,被诸葛亮赐姓张。元朝末年蒙古将领伯颜帖木儿归附明朝后,明太祖赐张姓。鞑靼人哈剌尔敦被明成祖朱棣赐姓张,名隆善。另一个鞑靼人奴儿为北方边疆守将,屡立战功,宪宗皇帝朱见成赐姓张,名友。女真族叫咎卜官女真千户,领兵征战,勇猛异常,明成祖朱棣赐姓张,名志义。④其他姓氏改姓。如秦末韩国贵族姬良,谋刺秦始皇未成,改姓为张名良。三国时魏国名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元代马札尔台历任武宗、文宗、惠宗三帝,其后人伯尔格,乾隆年间定居任岫岩,子孙都改姓张氏。赫舍里氏清代有一部分改姓张。扎库塔氏、扎拉哩氏、爱义氏等清代全部改为张氏。藏、回、瑶、壮、侗、朝鲜、彝、苗、高山、阿昌、纳西、僳傈等少数民族也都有张姓。⑤元太祖成吉思汗后人,有因战乱避难于西南而改姓张者,始祖名张攀桂。其后代现多居住在彭水高谷一带。
  始祖:张挥。迁徙:

  张姓起源于“青阳”,也就是古代冀州的清河流域。西周后期有个叫“张仲”的人,曾经辅佐周宣王。他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张姓先民。到了春秋时代,晋国(今山西境内)是张姓人群聚集的重要地区。战国时期晋国分为韩、赵、魏三国,张姓先民随之迁徙到黄河南北,在更广阔的中原地区建立家园。张姓向西南地区的移民最早见于前316年,秦国惠文王派张若为蜀国守,组织秦民万家入川,今云南、四川的白族张姓,相传是战国时期从陇西迁来的,估计就是张若组织的移民。两汉之际,张姓家族迁徙的出发点大体来讲是中原大地(包括河东、河内等)和关中地区。中原是由张姓祖居的古冀州辐射而形成的,关中长期以来则是中央政权所在地,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因而集中了较多显赫的张氏大族。家庭的迁徙受到各种必然与偶然因素尤其是偶然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有时候带着选择,有时则是盲动,更有出于无奈被迫的缘故,因此其行动是千变万化的。但综合考察其千余年的历史,可以发现张姓迁徙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由中心向四周辐射。大而言之,总的趋向是以中原和关中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周拓展,辐射到全国各地。小而言之,具体到某个州县也是这样,先是以某个城镇,或以某个村庄为据点,然后向四邻城乡拓展。另一个特点是每一次大的迁徙行动都与政治有关,大多数时候是无奈的、被动的。西汉末年王莽当政建立新朝之时张氏祖脉在清河,后因“生子众多迁入徐州,逐渐南下。西汉末年,王莽当权,时元始元年九月十三日,一祖带领男妇族人众多,过扬子江,分往下塔衢州(今浙江)、托州(今江西)、福州、韶州(今韶关)、汀州(今福建长汀)、赣州等处。一祖迁往建州(在今福建),一祖入湖州(在今浙江),一祖入演州(在今越南演州府)。各成桑梓,四海散处。后世子孙皆是亲生骨肉,不可弃也”。张姓向西北的大迁徙,开始于东汉末年。其时天下大乱,中原、关中等地很多张姓人家西进到张理建立的汉中地方政权的辖地避难。这批人中,有一些又追随降归曹魏政权的张鲁。更大一次迁徙是“五胡乱华”的十六国时期,十六国政权,多数是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而且政权更替频繁,征战仇杀不断,因此,中原、关中等地的张姓先民和其他人一样,除了南下之外,就是西向到张轨建立的前凉政权避难。在前凉辖地形成了很多的张姓“大族”。仅《晋书·张轨传》中提到的张姓大臣将领就有三十一人,其中“凉州大族”晋昌张氏张镇、张越兄弟大有取代张轨之势。高昌、楼兰一些张氏大族的出现也与上述的迁徙有关。如《张礼臣墓表》说:“苻坚肆虐,挺扰五凉,避难西奔,奄居右地。”又《张雄及其妻麴氏墓表》云:“跗萼散于前庭,波澜流于右地,国家遂久,擗代不归,故为高昌人焉。”魏晋南北朝时期,自公元4世纪初叶水嘉之乱爆发后,西晋政权很快灭亡,国家再度处于长期的分裂之中。张姓先民活动的中心中原和关中地区,在长达二百七十余年的时间内,始终处于战乱之中,尤其是“五胡十六国”时期,他们的生活环境遭到了极度的摧残。为了求生,他们和北方其他姓氏的人民一起背井离乡大量南迁,形成了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人口大流徙。如方城(今河北固安西南)人张韪在东晋初年就被迫离弃居留六世的家园,带着妻儿随晋元帝南迁到建业(今江苏南京)附近安家落业。而他哥哥的后裔,在战乱中苦苦地撑持着,又坚持了三代,到其曾孙辈张安之手上,已是东晋与南北朝之际了。长安实在忍受不了这长期的战祸之苦,也只得率族人南迁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在整个东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的张姓大世家和其他汉族世家一样,为了逃避落后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的统治,往往带领族人成百成千地集体南迁。为了安置他们,东晋和宋、齐、梁、陈等南方政权都照他们原籍的州县郡名设置州郡县来管理他们,这就是与这次移民大潮相伴而生的著名的侨州郡县制。楼兰(今新疆罗布泊)张氏也大多是魏晋时期屯垦军卒的后裔。楼兰文书景元四年(263)载有兼将张禄,秦始三年(267)有水曹督田椽张雕、功曹张龟。秦始四年(268)则有铃下张丰,客曹吏张抚、张钧等。他们是由于中原战乱而不能东返,只得留居当地的。其子孙至今还繁衍于西北大地。隋唐五代时期,与唐代同时的渤海国有很多张姓贵族。五代初年渤海国为契丹所逼,向我国东北边境方向逃遁,有些张姓先民也就随之从渤海湾地区北上关东。到代替契丹而起的辽金时代,东北地区渤海族张氏就成为大姓,以至有一些其他姓氏的人都要改姓张。这个时期张姓名人很多,辽代有朝阳人张孝杰、沈州(今沈阳)人张琳;金代有由高姓改姓而来的辽阳人张汝霖、张汝弼兄弟,他们是名振一时的文武人吏,金代末年还有锦州人张鲸、张臻兄弟割地称雄等。明清时有好些契丹、女真、满族人改姓为张,他们跟随马队征战而流徙东北各地。今东北地区的张姓还有一些是内陆主要是山东、河北各地闯关东的人的后裔。闯关东的人多半是因饥荒战乱而逃荒避难的人,他们或拖家带口,寻觅生存之地,或与当地土著人通婚,其创业立家更为艰难。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到后来蒙古族南下,其间全国经历了三次大移民,北方人口向巴蜀、两淮、东南、岭南地区流移,张姓情况也如此。在南移的大潮中,南方地区还伴有张姓东移或西移的行动,如南宋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好些名门望族往往东移以迁就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抗金名相四川绵竹人张浚就东迁湖南宁乡,经过数代发展,成为大族。元初、明初、清初,都有东南向西南的移民行动,江西向湖南的移民,至今还留有湘赣“老表”的说法。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今日张姓分布北方地区多于南方,绝对人数以山东、河南、河北、四川四省为最多。目前张姓人口列全国第三位。郡望:

  清河郡 汉时置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南)。此支张氏世居武城,开基始祖为汉留侯张良裔孙张歆。
  范阳郡 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属河北)。此支张氏开基始祖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太原郡 战国时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西南)。此支张氏开基始祖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伟。
  京兆郡 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此支张氏开基始祖为西汉御史大夫张汤。
  敦煌郡 汉武帝从酒泉郡分置,治所在敦煌(今甘肃敦煌西)。
  安定郡 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东晋移至安定(今甘肃泾川北)。这支张氏为西汉赵王张耳之后。
  襄阳郡 汉始置襄阳县,东汉末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其后襄阳历为郡、州、道、府之治所。此支张氏始祖为张安之。
  洛阳郡 秦始置县,东魏置郡。
  河东郡 秦时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始兴郡 三国吴由桂阳郡分置,治所在曲江(今广东韶关南)。
  冯翊郡 汉武帝置左冯翊,三国魏改为冯翊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
  吴 郡 东汉末年分会稽郡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
  平原郡 西汉初置,治所在平原(今平原西南)。
  河间郡 原为战国时赵地。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
  中山郡 战国时为中山国,汉高帝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州)。
  魏 郡 汉高帝初置。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
  蜀 郡 战国时秦置,治所在成都(今属四川)。
  武威郡 西汉置。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
  犍为郡 西汉建元六年置。属益州,治所在敝邑(今贵州遵义西)。
  沛 郡 汉高帝将泗水郡改置,东汉改为沛国。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西北)。
  梁 郡 汉高帝置梁国,南朝宋改为梁郡。治所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南)。
  汲 郡 西晋泰始二年置,不久即废。治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西南)。
  河内郡 楚汉之际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
  高平郡 西晋泰始元年将原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在昌邑(今山东巨野南)。
  上谷郡 战国燕设置,秦时治所在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堂号:

  百忍堂 唐朝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一百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一百尺绸缎。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清河、范阳、太原、京兆、南阳、敦煌、安定、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河间、中山、魏郡、蜀郡、武威、犍为、沛郡、梁郡、汲郡、河内、高平、上谷。②自立堂号:嘉言、崇本、余庆、世美、开业、敬思、禄宜、贻谷、资敬、敦善、贻德、承德、寿康、著易、萃雅、敦睦、留余、树德、追远、永思、笃亲、金鉴、都会、二铭、曾三省、孝友、叙彝、两铭、忠恕、太忍、承思、志合、冠英、亲睦、燕贻、宗岳、敬谊、源流、鉴湖等。字辈:

  某支张姓字辈:昌大家先,崇德象贤。楷模正直,品学安全。忠祯孝友,齐圣广渊。代生明哲,世植梅田。诗收温裕,富贵联延。
  广西桂林张氏字辈:增其心性学,器宇自温纯,积厚垂麻远,国恩申锡频。
  孝友堂张氏三修字辈:噟正世大,光明显曜,承绍人文,永昭宗道。新增字辈:建立功言,进修德业,恢振先声,蔚启英哲。
  宁乡官山张氏通谱字辈: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江西信丰安息阑州张氏字辈:正元高国福,玉定志用金,□顺茂盛昌,忠信永有光,学士攀龙凤,贤才振纪刚,仁义为珍宝,诗书作栋粱,祖宗恩德积,科甲传名扬。
  金镶堂张氏字辈:仁让敦古道,雍和受以庄,金玉曰君子,冈陵永尔康,经纬才能超,利贞位育安,春萱同茂盛,兰桂奕芬芳,荣华徵九如,仕宦有书香,左右清昭穆,动臣邦国扬。派行古风:化云腾上吴,承先绍启宗,仲兴山诒远,永廷应万崇,日振昌英俊,贤声继祖功。五修字辈:传家惟诗礼,抡秀良与忠,积善恩光大,庆余福自通,德泽宜皆学,作求泰常逢。
  城南孝友张氏五修字辈:寿彦子添,瑄志必玉,春以问明,开国正德,茂光先祖。咸丰三年颁新派字辈:传家尊理学,辅世重经纶,孝友兼名节,儒风百代新。通谱合派字辈:德茂光先祖,长贻在克家,殷勤敦宝务,谦厚发菁华,纹冕芬徽□,圭璋品谊嘉,席珍晋待聘,掞藻灿云霞。
  江西上饶清河张氏讳行字派:文武成康烈,从周儒雅□,诗书诏令德,孝友启新献,华国重良弼,光天钦远谋,芳声延祖泽,维与勤家修。行派:宗支蕃衍盛,元亨利贞祥,富贵荣华显,斯庆绵长,棠棣联芳秀,贤圣伦蒸当,圭璋含辉耀,翰学拜明堂,源流恢先绪,奕翼后厥昌,克昭家声振,万古姓名香。
  湘西学士桥张氏原派语:齐家汉国,起文仕邦。续定派语:光明正大,孝友忠良。续派语:克承先志,远绍书香。
  孝友堂张氏桂公支谱旧派语:天道益世达,廷广应时良。七英后裔合派语:英裔传合美,珂里步前修,第峻齐標甲,恩纶福泽悠。振绳峥大业,孝友绍先猷,光裕崇儒定,家声永作求。宣公后裔通谱派语: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务实,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嶶□,圭璋品谊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洋湖清河堂张氏派语:开国忠为上,承家孝在先,立基图远大,积德自绵延。
  清河堂张氏原派:木火土金水,仁义礼智信,恭从明聪睿,肃又哲谋圣。三修续派:明孝友作则,存忠厚为良,裕德才宏显,培基泽远长。芝麻湾原派:文应光宗国,士正天心顺,官清大学永。七里硚原派:先宾联孝国正天,心顺官清大学永。
  湖南益阳金镶堂张氏字辈:大宝时国日,万正仕祈芳,和世家声远,千秋学业长,承宗敦孝友,应题启文光,基植先培本,源开永发祥。
  金鉴堂张氏老派:景远荣华起,金玉满堂兴,国正天心顺,官清民德纯。新派:喜庆升平世,洪恩合大开,从修家道盛,绍泽显英才。
  惠和堂张氏五修派语:万世传宗谱,闻铎思绍先,正文学圣训,禄享沐君恩。续派语:功高标鼎石,品卓冠□贤,金玉家声振,铭经祖德延。新派语:绳武开基业,英嗣百代昌,温恭敦孝友,积厚允流芳。通派语: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匕,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湖南平江敦本堂张氏派语:白泉公立派:添志必文天,朝尚池仁承。福积公立派:汉道丹玉单,大本汝兴臣。丙申重修字派:礼乐光昭远,诗书发泽长,于今登一本,世代显而昌。己未重修派语:礼乐光青阳,诗书发泽长,两铭传道德,百忍肃家常,业以千秋著,名因万选芳,云礽绵世德,奕叶自辉煌。己丑重修字派:礼乐光青阳,诗书发泽长,传家原孝友,立品在端方。
  湖南益阳孝文堂张氏旧派语:富标瑞世,贵显都京,唐宋廷秀,元明尚应。新派语:克让光尧代,允恭裕舜朝,中天开景运,盛德自宣昭。
  浙江嵊县剡西富润张氏派语:奠居富润,肇自从宜,瑞开灵鹤,乃建洪基,后人蔚起,先泽永垂。
  湖南浏阳金冈段张氏字辈:庆清公胜士,光国永世昌,宗德延先泽,人文启瑞祥,纯儒钦佐运,动业耀铭常,孝友传家政,忠良万代扬。
  长沙坳上张氏字辈:献光王国声名远,孝友传家世泽延。新增字辈:肇锡宏庆,翊赞昌明,振志宣定,应运维新。
  都会堂张氏字辈:道善卿明隆,积相良才庆,文际德荣光,会显昌绍芳,承启侬诗先,后述书昭应,贻衍谟祯谋,绪烈祥永长。
  绵西张氏字辈:国正崇文学,安邦本德能,永怀先世泽,绍述定昌荣。女班行:兰秀芳徵茂,荑柔淑质延,英华聪慧至,礼范端庄全。
  上湘张氏金房字辈:安邦宗道学,耀祖肇湘湖,盛绍千秋鉴,通才式敬夫,迪光敦礼义,笃庆富名儒,仁德传良训,书香定远谟。
  丹徒张氏字辈:崇祖承芳远,传家衍绪繁。
  姚江三墙树德堂张氏字辈:添大亚禾,万常斌遇,小宗敬震,凤鸣高科,锡汝景福,积善承庆,孝友忠良,宽厚诚正,仁让中和,克念作圣。
  高峰张氏字辈:硕德开宗□,云礽亿万永,忠贞和孝友,祥发长元仲,仁义礼智偕,温良恭俭一,伯嘉文廷甲,希继世英贤,教大伦昌隆,承祖远辅佐,显能臣正学,邦家道君明。
  靖江张氏字辈:永言孝义,照明嗣服,肇应昌期,业宏丕绩,翊宣文华,显扬□德,启后承先,同心敬述。
  如泉东马庄禄宜堂张氏字辈:棋布星胪,孙枝衍庆,永振鸿图。名人:

  张仪(?-前310),战国纵横家。魏人。入秦以连横说惠王,拜为相封武信君。一度入魏为相,说韩、魏事秦,以制齐、楚。后遭公孙衍等排斥,复返秦。昭王时,奉命入楚说怀王,以欺诈手段拆散齐楚联盟。武王即位后,秦臣诋毁其“无信,左右卖国以取容”(《史记·张仪列传》)。他俱诛奔魏,为相一年而死。《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张子》十篇。
  张耳(?-前202),汉初诸侯王。大梁(河南开封)人。战国末仕魏。与陈余为至交。秦末参加农民起义军,从武臣北定赵地,立武臣为赵王,自为丞相。钜鹿之战后,与陈余绝交,被项羽封为常山王,都襄国。继而又归刘邦,被立为赵王。后异姓王相继被杀,“张耳以智全”(《汉书》)。
  张良(?-前186),西汉臣。字子房,传为西汉初城父(今安徽亳县)人。祖先为韩国贵族。曾谋刺秦始皇未遂,后隐姓埋名,亡匿下邳(今江苏邳县),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前208年,聚众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皆为刘邦所采纳。又与韩信整理编次了春秋战国以来各家军事著作。汉朝建立,封留侯。见刘邦皆封故旧、亲近,而诛私怨引起群臣不满,遂建议封刘邦故最怨者雍齿,使群臣释疑。刘邦曾夸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释之,西汉司法官。字季,南阳堵城(今河南方城)人。文帝时以赀选为骑郎。累迁谒者仆射、公车令、中郎将,后官至廷尉。敢于直言极谏,多次劝谏文帝以亡秦为鉴,改善政治。他处理狱案,严格依法办事。有人犯跸与盗汉高祖庙前玉环,文帝欲分别处以死刑与族诛,他不曲法阿容,建议按法处刑,世称持平。景帝立,任淮南相。
  张苍(?一前152),西汉历算家。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秦时为御史,有罪亡归。寻降汉,从定三秦,封北平侯,迁御史大夫。他博学好读书,明图籍,精律历。肖何为相,苍尝佐办计政。文帝立,为丞相,谢病免,卒谥文。
  张汤(?-前115),西汉臣。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初为长安吏,后历任廷尉,御史大夫。曾与赵禹共同编定律令,并主办许多重大刑狱案件,阿顺帝意,用法严峻。建议铸造白金(银币)及五铢钱,实行盐铁专卖,支持打击富商大贾政策,制定“告缗令”(奖励告发工商业者具报财产不实及偷漏财产税的法令),锄灭横行不法的豪强地主。后被朱买臣等陷害,自杀。
  张骞(?-前114),西汉使臣。汉中成固(陕西城固)人。官至大行,封博望侯。前139年,奉武帝命出使大月氏,协商约定共同夹攻匈奴。他越过葱岭,亲历大月氏、大宛,康居和大夏等地,至前126年方归汉,在外共十三年。途中曾被匈奴扣留,前后达十一年,他与之说理,坚贞不屈。前115年,他又奉命出使乌孙,并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
  张安世(?-前62),西汉臣。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字子孺。为张汤之子。昭帝(刘弗陵)时,任右将军、光禄卿,封富平(今陕西省富平县,位渭南县西北)侯。昭帝死,与大将军霍光定策立宣帝,为大司马。他拥有家僮七百人,使之从事工业生产,家财富有胜过霍光。
  张敞,西汉臣。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字子高。初为太仆丞,宣帝(刘询)时,任太中大夫,得罪大将军霍光,出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都尉。后任京兆(今陕西西安)尹,以与杨恽友善,被罢职。未几复起用,任冀州(今河北冀县)刺史。他直言敢谏,其所至之处皆有治绩。元帝立,欲以左冯翊,会病卒。曾为妻画眉,被劾奏,后世用为夫妻相爱的典故。
  张禹(?-前5),西汉经学家。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东南)人,字子文。通经学,为博士。元帝时,授太子《论语》。迁光禄大夫,出为东平内史。成帝时任丞相,封安昌侯专治《论语》,兼治《易》。曾改编今文本《论语》,将《齐论》、《鲁论》合为一书,称《张侯论》。
  张道陵(34-156),一名张陵。东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初入太学,通达五经。明帝时曾任巴郡江州令。顺帝时于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修道。永和六年(141)作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创立道派,凡入道者纳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教人悔过奉道,用符水咒法治病。建二十四治,立祭酒以领道民。后道教徒尊为天师(一说陵自称)。后裔承继道法,世居龙虎山,称“张天师”。
  张衡(78-139),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历任主簿、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尚书等。早年入京师太学攻读,博通群书。精于天文、阴阳、历法。曾掌管天象观测,创立“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和地的关系就像蛋壳包蛋黄一样,天外地内。又写成天文学著作《灵宪》,书中已用赤道、黄道、南极、北极等名词,并画出我国第一张完备的星图,共有2500颗恒星。又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向的候风地动仪曾上疏要求禁绝当时流行的图谶迷信。长于文学。所作《归田赋》,文辞清丽,一扫汉赋虚夸堆砌的陋习,为东汉抒情子赋优秀之作。其《同声歌》、《四愁声》是五、七言诗创始时期的重要作品。著有诗、赋、铭、七言诗、《七弁》《巡诰》、《悬图》凡三十二篇。另著《周官训诂》,补《东观汉记》。原有集十二卷,已散佚,明人辑有《张河间集》。
  张纲(108或98-143),东汉臣。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字文纪。顺帝时任御史,上书反对宦官专权。汉安元年(142),与杜乔、周举等八人奉命分巡州郡,七人皆出赴任,他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说:“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即奏劾大将军梁冀及其弟河南尹梁不疑,京师为之震动。继任广陵太守,曾诱降张婴所领导的起义军。
  张仲景,汉末医学家。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名机。学医于同郡张伯祖。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钻研《内经》、《难经》、《胎胪药录》等医书,广泛收集有效方剂。著《伤寒卒(杂)病论》,其书辗转流散,经后人多次收集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分论外感热病与内科杂病。倡六经分证和辨证论治原则,具体阐述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的辨证,及汗、吐、下、温、清、和等治法,总结了汉以前的医疗经验。为后世医家所宗法。
  张角(?-184),东汉末黄巾起义领袖。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创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灵帝时,借治病传教,秘密发展组织。十余年间,徒众达数十万人。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中平元年(184)起义,称“天公将军”。因头缠黄巾为标志,被称为“黄巾军”。与弟张梁会集幽、冀两州黄巾军,在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北)击败北中郎将卢植,后又败东中郎将董卓。不久病死。
  张宝(?-184),东汉末黄巾起义领袖。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张角弟。中平元年(184)起义,称“地公将军”。同年张梁在广宗(今河北威县东)战死后,他率军在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抗击汉将皇甫嵩,英勇战死。
  张梁(?-184),东汉末黄巾起义领袖。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张角弟。中平元年(184)起义,称“人公将军”。与张角击败北中郎将卢植,后又败东中郎将董卓,东汉朝廷派左中郎将皇甫嵩往攻,他率军在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反击,因警戒疏忽,遭汉军夜袭,兵败阵亡。
  张牛角(?-185),东汉末黑山农民起义领袖。博陵(今河北蠡县南)人。中平二年(185)起义,称将兵从事。不久,与张燕领导的起义军会合,被推为首领。在进攻瘿陶(今河北宁晋西南)时,中箭死。
  张让(?-189),东汉宦官。颖川(今河南禹县,位许昌西北)人。少给事省中,桓帝时为小黄门。灵帝(刘宏)时,迁中常侍,封列侯,倍受宠信。他以势霸占民田,建议加重税敛,大修宫室。中平六年(189年)灵帝死,中军校尉袁绍说大将军何进,令诛宦官以悦天下。事泄,他与宦官赵忠先发制人,共杀何进。后袁绍举兵大捕宦官,少长皆杀,他投河自杀。
  张修(?-191),东汉末天师道首领。汉中人。本为天师道首领,用符咒给人治病,令病家出五斗米,号五斗米师。他以此联络,于184年黄巾起义时,在巴郡(四川东部)起兵,攻占郡县。后从张鲁,任别部司马,率部攻杀汉中太守苏固。后被张鲁杀害。
  张鲁,东汉末天师道首领。字公祺,沛国丰(今属江苏)人祖父张陵创立五斗米道。他初被益州牧刘焉授以督义司马,奉命与张修进攻汉中。后杀张修并收编其众,占据汉中。推行五斗米道,实行政教合一。境内安定,生产发展,户口增加。建安二十年(215)遣弟张卫迎战曹操于阳平关,兵败,封府库而奔巴中,不久降操,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卒后谥原侯。 
(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