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方圓之道有奧妙 WORD
2017-10-28 | 阅:  转:  |  分享 
  
方圆之道有奥妙





?

????本期主讲:葛荣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国学院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老子道文化研究会顾问,日本老子学会顾问,香港大学、香港道教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文化研究院荣誉院士,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和南方学院学术顾问,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方圆之道”源于《道德经》第五十八章。老子云:“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在老子看来,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质的规定性,它的存在和变化都有一个许可的极限。????“方”、“廉”、“直”、“光”虽是好的品格,但也可能向“割”、“刿”、“肆”、“耀”等坏的方向转化。所以,深明大道的圣人能够以“道”自律,对自身的品格进行调节,控制在“不割”、“不刿”、“不肆”、“不耀”的限度内,真正做到“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才是达到为人处世的最高圆通境界。????“方正”品格的极限是“有割”,品行方正虽好,但不能以过度“方正”而伤害他人,应随俗方圆;“廉洁”品格的极限是“有刿”,反对贪污腐化虽好,但也应避免刺痛他人,失去群众基础;“正直”品格的极限是“有肆”,行为正直虽好,但不可放肆,任意行事,应学会尊重他人;“光彩”的极限是“有耀”,处境光彩虽是好事,但不能以此炫耀自己,刺痛别人眼睛,使人无法亲近。它们一旦超出了这个限度,突破了它的临界点,事物便丧失了原有的质而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一切矛盾都是相互包含、互相渗透,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可能和趋势。????“方圆之道”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妙方,它的基本含义是“做事要方”、“做人要圆”。人活一辈子,无非是“做人”与“做事”两件事。做事难,做人更难。恰到好处地做好这两件事,需要极高的素质,很高的悟性和技巧,这是做人的高尚境界。????做事要“方”也要通情达理????所谓“做事要方”,是说做事一定要遵循规则或规矩,切不可胡作非为。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求人做事既不能违法,也不能缺德,切不可逾越“法”与“德”雷池一步。????每一种社会职业都有自己的特定行规。如“诚信”是商道的基本法则,遵之,一诺千金,为商必成功;违之,行欺诈,玩伎俩,失信于人,为商必失败。“洁”是做官的基本原则,要求做官者不能以权谋私。遵之,即是清官;违之,即是贪官。“求是(追求真理)”是学者的基本要求,遵之,积薄成厚,必有成就;违之,沽名钓誉,必成笑柄,不为人齿。????“做事要方”虽好,但也要“通人性”、“合人情”,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人情味,做到方中有圆,才是人生的大智慧。据《汉书·吴佑传》记载:“安丘男子毋丘长与母俱行市,道遇醉客辱其母,长杀之而亡。”安丘官员追至胶东将其抓捕归案。如何法办呢?吴佑认为,从孝道角度,“子母见辱,人情所耻”,杀人是可以理解的,“刑若不忍”。但是“背亲逞怒,白日杀人,赦若非义”,必须按国法处以死刑。在“法”与“情”的两难之中,吴佑在执行死刑上,采取了一种为毋丘长“留后”的灵活方法。吴佑问毋丘长:“有妻子乎?”对曰:“有妻未有子也。”于是将其妻带至监狱,“解其桎梏,使同宿狱中,妻遂怀孕。丘冬至尽行刑。”这就使“法”与“情”达到了圆通境界。



做人要“圆”决非庸俗世故????所谓“做人要圆”,决非是圆滑世故、八面讨好、左右逢源的丑恶心态,而是一种宽容、忍让、圆通、融通的人生大智慧。在做人上,要求既不随波逐流,随风飘动,也不咄咄逼人,强加于人。既有原则性,也有灵活性,既有貌似糊涂的智慧,也有形如疯傻的清醒,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完美结合。这是压力最小、张力最大、可塑性最强的人生境界。“做人要圆”,就要学会并善于赞美他人。在人际交往中,发自内心地多用赞美语,就能搭起沟通的桥梁,上下左右沟通如沐春风,得到人间最珍贵的友谊。威.詹姆斯说:人性的根源有一股被人肯定、称赞的强烈愿望,这是人和动物的最大不同点。一般说来,无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都喜欢听好话,特别是那些自卑感很强、被压抑的小人物,更喜欢受到别人的赞美,这是人之常情。俗话说:“顺情说好话,耿直讨人嫌。”只要从赞美开始,学会以幽默的语言“顺情说好话”,必能打动他人的心,这是“做人要圆”的成功秘诀。“做人要圆”,就要努力做到不以小肚鸡肠嫉妒他人。英国哲学家斯宾诺莎指出:“嫉妒是一种仇恨,这种仇恨使自己对他人的幸福感到痛告,对他人的灾难感到快乐。”巴尔扎克也指出:“嫉妒者受到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更大,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万分。嫉妒心强的人,往往以恨人开始,以害己而告终。”那么,如何才能克服这种不健康的嫉妒心理呢?古人云:“境由心造。”要克服自己的嫉妒心,不仅要超越自我,容得下他人的优点和成功,还必须有自知之明,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克服一份虚荣心就会少一份嫉妒心。????“做人要圆”,就要走出“二分法”的思维困境,学会以“二合一”的思维程式思考问题。当你走进咖啡馆时,店内小姐问道:“你是喝咖啡还是喝红茶?”“二分法”者在两者中必选择其一:或曰“咖啡”,或曰“红茶。”而“二合一”者则回答:“随便”或“都可以。”努力在矛盾的对立中寻找二者的平衡点,以达到圆通的境界。????在人际关系中,“二合一”者从不向别人苦苦追问对某人某事是赞成还是反对这样非此即彼的问题;一旦被人问起对某人某事是赞成还是反对时,他们也多不会直接表示其中之一,而多是兼顾赞成与反对而加以包容双方。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时,态度明确固然好,但有时态度模糊或许更好。????【编辑注评】????做事要“方”,“方”到什么程度刚刚好?既不伤人又能维护自己的原则?做人要“圆”,什么时候该“圆”、“圆”到什么程度刚刚好?少一点伤人,多一点便成了庸俗世故的老狐狸。????大丈夫有所不为,有所必为。“方”的确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脊梁。没有“方”之灵魂的人,有悖于社会伦理,只会遭到大众的唾弃,永远无法取得最辉煌的成功。但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需要掌握为人处世、有效说话等技巧,才能无往不利。但单纯的技巧是低级的,一个人如果只是盲目地学习技巧,而不去努力升华品质,这个人也是低级的。学习技巧的目的既是为了掌握方法,更是为了升华品质。人的外在是内在的一种反映。内心没有的东西,外表就无法显露,人的心灵杰出,行为才可能杰出,人的内心美好,气质才会美好。人的气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人的内在品质决定的。对人生而言,技巧只是方法和手段,而决定人生成败的却是品质。



“内方外圆”的圆通境界????“方圆之道”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妙方,也是一种“内方外圆”的圆通境界。我们在之前的“心善渊”中讲到过做人应该如水。水无常形,水能根据客观环境的差异性而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形态,以适应不同的客观环境。如水在杯里即为杯形,在盘中即为盘形,在葫芦里即为葫芦形,等等。中国古代铜钱是内方外圆,古代建筑的基石也多是内方外圆,这是中国人对为人处世人生艺术的形象说明。????中国人信奉“做事要方,做人要圆”的人生哲学。“方”是做人要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有自己的主见和原则,不为权势和金钱所左右。但是,它不是呆板、教条、认死理,而是以不变应万变,“方”外有“圆”;“圆”是做人要圆通老成,要认清时务,讲究技巧,使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但是,它不是奸猾世故,八面玲珑,而是以万变应不变,“圆”中有“方”。“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事的锦囊。如果只“方”不“圆”,或者只“圆”不“方”,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一事无成。????放眼古今,某些正直诚实的人所以命途多舛,从处世之道上就是只“方”不“圆”所致;但唐代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清代富可敌国的和珅,虽然奸猾世故,八面玲珑,作威作福,风光一时,但是最终还是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因为他们的做人之道是只“圆”不“方”。所以,只有善于把“方”与“圆”巧妙地结合起来,达到方圆有致的圆通境界,才是人生成功的真谛。????深谙“方圆之道”的人,是大智慧与大容忍完美结合的人。他们在面临危机和身处逆境时,皆能做到临危不惧,在危难中,采取藏巧于拙,全身而退,较之那种有勇无谋的无谓牺牲要高明得多。????刘备是一位精通“方圆之道”的高手。《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刘备落难时曾投靠曹操,以韬晦之计栖身许都。为防曹操谋害自己,就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此迷惑曹操,放松他对自己的注视。曹操诡计多端,有一天请刘备进府饮酒,议论谁是当世英雄。刘备认为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张绣、张鲁等人是当世英雄,均被曹操一一否定。在曹操看来,只有“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方是英雄。刘备问道:“谁人当之?”曹操答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我。”刘备被曹操点破是英雄后,竟吓得把筷子掉在了地下,恰好当时大雨将至,雷声大作。曹操问刘备:为什么把筷子掉在地下呢?此时,刘备从容不迫地拾起筷子,答道:“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说:“雷乃天地阴阳击搏之声,何为惊怕?”刘备回答说:“我从小害怕雷声,一听见雷声只恨无处躲藏。”于是,曹操哈哈大笑。刘备就这样巧妙地将自己的惶乱之举掩饰过去。从此曹操认为刘备胸无大志,成不了什么大器,也就不把他放在心上,放松了对刘备的警惕,刘备最终如愿以偿地逃脱虎狼之地,终成三国鼎立之势。????【编辑注评】????方圆之道蕴藏了成功之道,掌握了做事为人的方圆之道,成功离我们就很近了。????人生的价值就在方圆之间,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世的锦囊。方外有圆,圆中有方,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应不变,才能无往而不利,才能容得万事万物,同时也能为万事万物所容。????可方可圆,能够把圆和方的智慧结合起来,做到该方就方,该圆就圆,方到什么程度,圆到什么程度,都恰到好处,左右逢源,就是古人说的“中和”、“中庸”。????中国古代圣贤大都推行中庸之道,他们之所以成为圣人,也与他们处世的中庸有关。孔子是一个处世大师,他不如颜回仁德,但可以教他通权达变;他不及子贡有辩才,但可以教他收敛锋芒;他不如子路勇敢,但可以教他畏惧;他不及子张矜庄,但可以教他随和。孔子虽不具备他们各人的长处,但是避免了他们的短处,他之所以胜于人,就在于中庸之道。????荀子也深知方圆之道,他说,对血气方刚的人,就使他平心静气;对勇敢凶暴的人,就使他循规蹈矩;对心胸狭隘的人,就扩大他的胸襟;对思想卑下的人,就激发他高昂的意志。他左之,则右之,他上之,则下之。总之,一切以中和为尺度。































献花(0)
+1
(本文系健君文荟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