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3年和2004年小版邮票的发行始末

 过往邮客 2017-10-28 发布于安徽

我有一位好友,相信集邮界的许多朋友对他也不陌生。刘格文,原《解放军报》副总编辑,军旅集邮家。刘格文对邮票的商品属性研究颇深。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对集邮市场的走势进行分析研究,发表了不少有见地、有分量的文章。上世纪90年代,我先后在中华全国集邮联和国家邮政局邮资票品司任职。重视宣传工作的我,自然与他联系较多,相同的爱好、相似的看法,使得我俩很快成为了好友。格文对我无话不谈,特别是对邮票发行方面的一些看法,无私坦荡,直抒见地。2003年和2004年,邮资票品司在发行大版邮票的同时,发行小版邮票的做法,一直被格文所称道。他曾几次对我说起此事,并建议我写写文章,讲讲发行的初衷。

    2003年距今已经十几年了。我想,把当时策划邮票大小版的初衷向大家作一介绍,应该是时候了。

    国家邮政局成立初期,正是关注集邮市场的人常说的"九七后"时代。面对邮市疯狂后,邮票价格断崖式的下跌,市场一片肃杀。新成立的国家邮政局邮资票品司,为了进一步做好邮票发行工作,相继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邮资票品司召开了有各方面人士参加的座谈会,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见。这期间,我们先后召开了老同志座谈会,包括钱敏、许孔让等老同志出席;邮市中部分邮商座谈会;北京市老年集邮协会部分同志座谈会;集邮报刊等媒体座谈会等。大家本着健康发展我国集邮事业的大局,提出了很多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和建议。另一方面借与有关国家联合发行邮票的机会以及参加国际邮展的机会,对一些国家的邮票发行工作进行了考察和了解,考察的内容包括选题的遴选、图稿的设计、年度发行的套数(枚数)、版式、发行方式、发行数量、邮票结算比例等等,以资借鉴。这些国家包括瑞士、法国、德国、日本、马来西亚等。

    在与国外同行的交流过程中,大家均有一个相同的观点:互联网的普及己颠覆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很多事物的认知,对邮票收藏的冲击不可避免。收藏群体的萎缩,不是一个或几个国家,而是世界性的趋势。对此,各国邮票发行部门都在积极应对,包括邮票发行与经营方面,都在尝试求新求变,以适应市场需求。比如选题,更贴近收藏者的需求;版式,则根据邮票题材的特点,进行量身定制;邮票材质,除了传统的纸张,金属、丝绸、金箔被广泛应用;邮票印刷,大量采用新的工艺,新的材料;传统的大版张,则悄悄变成了较小的版张。我在日本邮政部门访问时,真相关部门向我们展示了当年发行的邮票版张,全部是10枚一版的小版,每个小版的边饰设计极具特色,都是根据本套邮票的题材,在边饰上进行了延伸(图1-3)。


图1

图2

图3

    日本同行在谈到改版后的效果时,不无得意地介绍说,由于新的版张设计精美,谁也不愿意把这么好的整版撕掉,原来购买一套或四方连的,都改为购买整版了。

    对于时刻关注国际上邮票发行动向的邮资票品司来说,从2001年开始,已经悄悄地将邮票的版张,由40枚或50枚一版,除个别邮票外,基本调整为20枚左右一版。其中,最少的版张仅含16枚,最大的版张也不过24枚。

    从日本访问回来后,票品司召开了部分首都新闻媒体的通气会。这种通气会的形式是我到票品司后倡议召开的,目的能经常听听新闻媒体对邮票发行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也把国家邮政局一些出台或即将出台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及时和新闻媒体沟通,求得谅解和支持。这种通气会不拘泥于形式,没有烟酒,不设饭局,甚至连会议室都免了,直接到我的办公室落座。一杯清茶,七八个人。谈笑风生,侃侃而论。我们邀请来的新闻界朋友,都是横跨媒体人与集邮者的"两栖类"。邮票发行与集邮市场自然是谈资中的主角。刘格文、康宏志、梅楚英、李晓建,以及《集邮》杂志和《中国集邮报》的记者都来了。临散会,我将这次到日本带回的小版张给大家欣赏。没想到,这些记者的眼睛直放光:漂亮!真漂亮!可以用赞不绝口来形容当时的一幕。

    2002年初,票品司将这些信息汇总后,将国外的邮票版式与我国过去发行的邮票版式对比,的确感到,中国邮政长期以来发行的大版票,从节约的角度去看,它适应了那个时代的要求,也符合上个世纪国际上邮票发行的惯例。但是,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审美观相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已发生巨大变化。虽然2001年邮资票品司已将邮票版张缩小,但能不能在中国的邮票版张上再来一次创新?让中国邮票的版张更漂亮,更精彩?毫无疑问,邮票版张的创新,意味着邮票的印制成本要加大。既然邮票的使用功能在弱化,加大一点成本有什么不可呢?

    邮资票品司将这个想法及时与财务部门进行了沟通,并向国家邮政局领导作了汇报。在获得批准后,邮资票品司发行处向邮票印制局下达了在2003年发行的各套邮票中,印制邮票大版的同时,增加发行邮票小版的任务。在对外的表述上,大小版张分别为:版式一,版式二。

    在小版张的设计方面,我怕邮票图稿编辑部的同志吃不准邮资票品司的意图,就专门把邮票印制局副总设计师、图稿编辑部主任王虎鸣请到票品司,亲自向他做了交代:每一个小版,必须精心设计,精心制作。同时,郑重地要求王虎鸣,小版张你要个个把关。票样设计出来后,送我审看。

    2003年的第一套邮票是1月5日发 行的《癸未年》。这套邮票本身有一枚小版,但不公开发售,主要用于中国邮政贺年(有奖)明信片的兑奖奖品。这套邮票选中的是王虎鸣设计的图稿。新增加的《癸未年》小版怎么设计?既要漂亮,又要与兑奖小版拉开距离,设计稿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不仅期待,也很焦急。焦急的是,这是明年的第一套邮票,由于生肖本身发行量就比较大,印制时间又长,所以必须要有半年的生产时间来保证。现在己6月底,发行的品种又增加了一枚小版,你说能不急吗?

    王虎鸣就是这么个性恪,不满意的设计稿,绝不拿出来。那只有等。为了使新增加的《癸未年》小版与兑奖小版拉开距离,在他脑子里不知酝酿了多少方案,最终因不满意而放弃。最后,他无意中看到了一幅剪纸,正是这幅剪纸启发了灵感。放一幅剪纸作为《癸未年》小版的过桥,不就拉开距离了吗?王虎鸣专程找到内蒙古包头的民间剪纸大师刘静兰,请她帮忙,最终获得了一幅中意的剪纸。这幅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的图案是两只羊驮着悔花、喜鹊,寓意喜气洋洋。王虎鸣把这幅剪纸放在图稿的中间位置, 8枚邮票围绕周边。小版的边饰运用暖色,各种汉字的羊隐在其中。整个小版的邮票与边饰安排的和谐规整,简洁大气。

    2003年第一套邮票小版的出现,并没有立即引来市场的关注。而接踵而来的第二套、第三套邮票的小版发行,则使一部分人开始刮目相看。

    2003年一共发行了28套邮票,其中两套是小型张,两套是"特"字头邮票。在28套邮票中, 24套邮票都安排了大小版。"万众一心抗击非典"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两套"特"字头邮票虽然只发行了一种版式,但版张内分别只有12枚和10枚( 5套邮票)。故市场上都把2003年小版统计为26套。在这些小版张中,我认为在边饰设计方面比较出彩的,有几套值得一提。如"癸未年"(图4、5)、"杨柳青木版年画"(图6)、 "中国古代书法——篆书"(图7)、"梁山伯与祝英台"(图8)、"中国2003第十六届亚洲国际邮展"(图9 ) 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整体设计把握的好,边饰既是对邮票主题的诠释,也是对邮票内容的一种延伸。但市场上价格最高的却不是这几套小版。这也应了那句话: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在2003年小版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邮票就不太适合发行小版,像大套票。在设计"东周青铜器"时,设计小版就遇到了难题。"东周青铜器"(图10)共8枚,形状又各异,怎么摆出来的效果也不好。最后只好取了真中的一枚,做成了8枚的小版。还有小全张,本身就是邮票的一个品种,再做小全张也不妥。所以,我们对2003年的小版进行了总结,一致的意见是能做小版则做,不能做则不要勉强。千万不要为做小版而做小版。小版控制在单枚一套或2枚一套,最多4枚一套的邮票上下功夫。群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套票上也争取安排。这个原则确定后,2004年的小版就做了比较大的调整。

图10

     2004年的第一套邮票"甲申年"是第三轮生肖的开山之作。这套邮票一改前两轮生肖邮票版张的旧制,一版的枚数进一步缩减至24枚( 2006年调整为20枚一版)。但难题是除了要设计小版,同时还要设计一枚赠送版。这枚赠送版主要用于赠送2004年纪特邮票全额缴款预订户。因此赠送版的设计要和公开发行的小版有比较大的不同。 该票的设计者陈绍华还是平面设计的大家,他把赠送版的底色设计成黄色,小版底色是白色。因此,很好地解决了他们之间的差距。(有关"黄版"的发行初衷请参阅"关于黄猴"一文)。

    2004年全年,国家邮政局共发行了13种小版。由于是选择性发行,应该说这13种小版个个精彩。在这13种枚邮票小版中,我尤真喜欢"司马缸砸缸"这枚小版(图11)。设计者李炜不仅在邮票设计上精耕细作,每个人物都生动传神。她还充分运用小版张边饰中的空白,将因方寸局限而未能表现的花园、嬉戏以及故事简介都吸纳其间,使整个版张邮票与边饰的人物、景致融为一体,让人不得不为这枚小版击节称绝。因此,在题材因邮票局限而不能全景式地展开时,发行小版张不失为一种选择。

图11

来源:集邮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