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30年代的济南,质感而静美

 公司总裁 2017-10-28 发布于河南

1930年代的济南,质感而静美

2014年11月,济南明府城老物件老照片征集办公室从一位市民手中征集到一宗20世纪30年代山东老照片。照片提供者二十多年前去日本访学时,发现一本老影集,内有88张山东老照片(其中济南老照片38张),因颇感亲切,欣然买下。

影集中的38张济南老照片,虽然没有署名拍摄者为何人,但取景风格接近。其中不少镜头,曾在上世纪30年代发行的《济南风景》、《济南的风光》、《史迹之都济南》等日文明信片中出现过。不过,与明信片相比,它们画面质感、真切,清晰度要远远胜出。鉴于明信片的发行单位有东京日本名所图绘社、济南爱屋等多家出版机构,一时还不好精确推断拍摄者身份。

1930年代的济南,质感而静美

图1

本组图片的一大特点,是拍摄者十分注重画面的完整性。以黄河铁桥(图1)照片为例,镜头中,黄河铁桥纵贯图片右侧,远景是完整的鹊山,中景为行驶着游轮和小船的黄河,前景还将岸边的柳树和横穿铁桥下面的铁轨收入画面,铁轨旁还有一站、一蹲两个人。这张堪称经典的照片曾频繁出现在明信片和书刊上,不过,很多出版物都对画面进行了裁剪,要么切掉前景上的桥下铁道,要么裁掉了片中右下角的人物。这张原始照片的出现,令人不得不钦佩拍摄者的用心。

在另一幅题名“津浦驿”的照片中(图2),拍摄者特意走到铁路站台上,从西北向东南拍摄,将津浦铁路济南火车站北里面以及东侧的行包房定格。这张照片曾为济南爱屋印为明信片,限于尺幅,画面上竟将车站钟楼顶端给裁掉了。看了这张原始照片,笔者恍然大悟,原来,不是拍摄者取景出了问题。

1930年代的济南,质感而静美

图2

位于济南城东北方的华不注山(济南当地俗称“华山”、“小华山”),自古为济南名胜,在清代以前,其名气甚至远远大于位于城南的千佛山。元代书画家赵孟的传世名画《鹊华秋色》图便是以华山、鹊山为背景绘制的。最近二十年间,华不注山山脚下的江北巨观华阳宫虽然得以修复,但华山景区的开发,硬生生给这种以奇险著称的名山修了条直通山顶的山路,也在外表上令其失去了昔日风韵。这组照片中定格的华山(图3),堪称是拍摄最经典的一张民国时期华山照片,此前未曾睹见。照片拍摄于冬季,山脚下的华阳宫毫无遮拦地出现在视野之中。从镜头上看,当时的华山怪石嶙峋,几无路可攀,而传说中的文昌阁、吕祖祠(今已无存)完整地“镶嵌”于半山腰。

1930年代的济南,质感而静美

图3

同样风格的全景照,还有方山灵岩寺(图4)、龙洞圣寿院(图5)和千佛山(图6)、佛慧山。今天,借助高倍变焦的照相设备及航拍,鸟瞰景区易如反掌,在上世纪30年代,拍摄者能定格如此广阔的景观,其难度恐怕是可想而知的。灵岩寺这张照片,估计拍摄者是攀上方山对面的山坡按下的快门:高耸的辟支塔与灵岩古寺的建筑格局尽收眼底,而背景上行的方山也是全景呈现,近山顶处的证盟殿亦清晰可辨。

1930年代的济南,质感而静美

图4

1930年代的济南,质感而静美

图5

1930年代的济南,质感而静美

图6

1930年代的济南,质感而静美

图7

龙洞圣寿院是济南近郊的一处著名道院,今天仅存遗址和残碑。在上世纪30年代拍摄的这张照片中,位于绝壁环抱中的圣寿院不仅完整无缺,而且周围绝壁也全景摄入。报恩塔及塔旁石屋点缀于绝顶之一角,整个画面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张力。

千佛山全景照的拍摄,应该相对容易些。那时候,千佛山北麓光秃秃的,满是坟地和田垄,很容易将整个山势山貌和庙宇建筑摄入一图。仔细瞅瞅,山下还散布着三座古塔呢。

除了全景外,这组照片中,可圈可点的还有几张近照。其中,小金山寺这张算是最有代表性的(图7)。济南护城河的东南角一带,是清末民国时期最受摄影师青睐的地方。惯常的老照片中,一般以巍峨的东南角楼(魁星楼)为焦点,捎带俯拍上护城河中的小金山寺抑或白石泉、玛瑙泉。拍这张照片时,摄影师则一反常规,站在护城河边,对小金山寺来了张特写,背景则是寺旁的石板桥和河东岸上的三皇庙。小金山寺本名龙神庙,是济南唯一一处建于护城河中的迷你小庙,直到1948年济南战役时,小庙还存在。今天,这里仅存“金山寺遗址”碑刻,老照片中,位于河崖东岸的三皇庙也杳无踪迹了。所以,这张照片尤具历史价值。

1930年代的济南,质感而静美

图8

大明湖历下亭(图8)信息含量也颇丰。图中,由济南名士张英麟(晚清官至都御史,为济南士子中官职最显者)撰句并书丹的长联如今已失传,当代出版的《大明湖楹联碑刻》等书中也均漏载。而通过照片可知,张英麟在八十五岁(1921年)时,为历下亭撰写的楹联挂在最显眼的位置,上联为:船在画中行喜柳垂金线荷吸碧筒忆当年海右亭阁千古竞传名士句;下联为:地从尘外赏叹云冷华泉楼荒白雪看无数济南山好七襄谁赋大东诗。

1930年代的济南,质感而静美

图9

今天位于佛慧山开元寺遗址的摩崖造像,体积最大的一尊被人们俗称为“小佛头”(相对于佛慧山顶部的大佛头而言)。此造像的1.0版在“文革”中被破坏,现在的2.0版是改革开放后重塑的。因为这个缘故,笔者尤其留意清末民国时期的小佛头照片。这组照片中对开元寺小佛头的拍摄(图9),角度可谓独特,是目前所发现的唯一一张站在开元寺东侧石壁上,从东北向西南拍摄的,开元寺原始庙宇建筑的山墙也摄入了图中。

1930年代的济南,质感而静美

图10

此外,还有一张署名为“东龙洞”的照片(图10)也值得一提。经笔者比对,拍摄的景象实为林汲泉,这是笔者在民国照片中,第一次看到林汲泉,堪称珍贵。林汲泉为季节泉,泉水自雨季从岩壁石隙涌出,沿陡崖下流,状如白练。此泉在金代即为历下七十二名泉之一,清代《四库全书》主要编纂人之一周永年,自号林汲山人,曾于此建林汲山房,读书著文。此后,林汲泉名气更大,至当代依旧跻身济南新七十二名泉之列。林汲泉所在的佛峪位于龙洞一侧,为了与玉函山佛峪相区别,此处称“东佛峪”,玉函山佛峪称“西佛峪”。在龙洞景区东面约10公里处,还有一处蟠龙山龙洞,为了相区别,蟠龙山龙洞俗称“东龙洞”。大概由于当年的拍摄者搞不清楚东佛峪与东龙洞的区别,误以为位于龙洞东侧的东佛峪就是东龙洞,故将这张照片的说明文字写成了“东龙洞”。

1930年代的济南,质感而静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