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古代民族》克尔特人

 陆一2 2017-10-28 发布于重庆

克尔特人是公元前2000年活动在中欧的一些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特质的有亲缘关系的民族的统称,是一个由共同语言和文化传统凝合起来的松散族群,应属古代型的民族集团。主要分布在当时的高卢、北意大利(山南高卢)、西班牙不列颠爱尔兰,与日耳曼人并称为蛮族。

古典作家的笔下,克尔特人往往被描述为身材魁伟、长颅白肌、金发碧眼的壮汉,俨然一副欧罗巴人种诺迪克(北方)类型的典型形象。这样的体貌特征与同属南欧地中海类型,身材相对矮小、肤色略暗、发色眼色较深的大部分希腊罗马人,极易形成鲜明的对照,因而引起他们的惊讶和关注是很自然的。

相传克尔特人是夺取金苹果的希腊勇士海格利斯的后代。有的学者认为,他们祖先是印欧人的一支,是距今4000年左右,来自俄国草原的移民。距今3200年左右,他们已经占据西欧和中欧的广大地区。

    在迁徙途中,克尔特人在3000年前曾受另外一支来自俄国草原的西西亚人侵扰。西西亚人教会克尔特人驯养动物的技术和马匹装备,如马嚼和组绳,这些技术使得人们更易控制和训练马匹。西西亚人把敌人头颅作为战利品的传统也为克尔特人原封不动接受。在公元前800年,从阿尔卑斯山一—波罗的海一—亚特兰大海岸都有克尔特人活动、生息。这里被称为早期克尔特新铁器文化,自公元前800年至公元600年间这里曾是克尔特人活跃的舞台。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克尔特人的活动范围曾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再渐次缩减的变动过程。

法国东部塞纳河罗亚尔河上游、德国西南部莱茵河多瑙河上游地区是克尔特人的发源地。约公元前十世纪初,他们首次在这些地区出现。随后的几世纪中,克尔特人以武装的部落联盟为单位,向周围地区扩散、迁徙,进行军事移民。他们是欧洲最早学会制造和使用铁器和金制装饰品的民族,他们凭借铁制武器战胜了尚处于青铜时代的部落,公元前七世纪已在法国东部、中部各地定居。从公元前5世纪起,他们开始向全欧洲渗透和扩张。

大约从公元前500年开始,克尔特人从欧洲大陆进犯并占领了不列颠诸岛,一部分克尔特人在今天的爱尔兰和苏格兰定居下来,其余的一部分占领了今天的英格兰的南部和东部。克尔特人讲尔特语。今天居住在苏格兰北部和西部山地的盖尔人Gales)仍使用这种语言。在英语形成之前克尔特语是在不列颠岛上所能发现的唯一具有史料依据的最早的语言。

差不多在与进犯不列颠岛的同时,一部分克尔特人越过莱茵河进入法国东北部,在塞纳河以北,阿登山区以西和以南的地区定居。公元前500年以后,法国已成为克尔特主要的居住地区。古罗马人把居住在今天法国、比利时、瑞士、荷兰、德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部的克尔特人统称为高卢人,把高卢人居住的地区称为高卢,面积约60余万平方公里。之后他们曾经一度广泛分布在欧洲大陆上,先后征服了今天的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地区。

公元前387年和279年,克尔特人分别入侵和洗劫了罗马和希腊,一些部落甚至曾深入到今天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地区。鼎盛时期的克尔特人占据着从葡萄牙到黑海之间的大片土地,几乎可与后来的罗马帝国媲美。然而,他们最终没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随着罗马文明的兴起,克尔特文化开始走下坡路。面对通过严格的纪律和先进的战术组织起来的罗马军队,身材高大、作战勇敢的克尔特人渐渐处于下风。

直到罗马帝国崛起的时候他们还是一股不可低估的军事力量。在公元前385年,克尔特人洗劫了罗马城,这段惨痛历史一直被罗马人铭记,公元前5949尤利乌斯·恺撒大败高卢的克尔特人才得以一雪前耻。克尔特文化的中心高卢在此后成为罗马帝国的行省,据称恺撒对高卢的征服,致使100克尔特人被斩杀,100万沦为奴隶。

英国历史上的真正的罗马人的征服Roman Conquest)是在公元43年开始的。当时罗马皇帝克劳迪乌斯(Claudius)率领四万大军,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征服了不列颠岛的中部和中南部。随后,整个的英格兰被罗马牢牢控制了。随着罗马军队的四处征战,克尔特文化在欧洲大陆逐渐消失,一点点并入罗马文化之中,只有在罗马人永远没能到达的爱尔兰,和罗马人永远没能真正占领的苏格兰,他们延续着自己的王国。罗马人占领不列颠长达四百年,直到公元407年,因罗马帝国内外交困,才不得不放弃在不列颠的军事存在。英格兰岛上的古老居民克尔特人,又重新建立自己的秩序。

大约在公元449年,居住在西北欧的三个日耳曼部族侵犯不列颠。他们遭到克尔特人的顽强抵抗,征服过程拖延了一个半世纪之久。这过程中的一位部落将军的英勇事迹,再结合了克尔特传说中的三个英雄人物,在欧洲传讲,终于在后世成就了那位著名的亚瑟王的传说。到了公元六世纪末,不列颠诸岛上原先的居民克尔特人几乎灭绝,幸存者或逃入山林,或沦为奴隶。这就是英国历史上发生的日耳曼人征服,亦称条顿人征服

克尔特人没有首都,他们是以部族的形式长期存在的,他们在欧洲的扩张可以理解为举族迁徙。进入中世纪之后,一些克尔特人部落逐渐融合在一起,组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其中,爱尔兰的克尔特人(即爱尔兰人)从维京人手中夺取了都柏林,并把它作为自己的首都,而爱丁堡则被苏格兰的克尔特人(即苏格兰人)选为自己的首都。

中世纪早期,爱尔兰岛克尔特人仍然保持着小股群居的习俗,直到公元800年前后,岛上的伦斯特,芒斯特,康诺特和阿尔斯特这四个省才联合在一起。公元795年,维京人入侵爱尔兰岛,并从公元九世纪中叶开始在岛上建立永久定居点,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定居点就是都柏林。公元1000年前后,布莱恩·博罗成为所有爱尔兰人的第一个国王,并率领爱尔兰军队于公元1014年在克朗塔夫击败都柏林的丹麦人。

当初住在苏格兰的大多是皮克特人。公元6世纪,来自爱尔兰的一个名叫苏格兰Scotti)的克尔特人部落侵入苏格兰地区的南部(如今的阿盖尔地区),在那儿永久定居下来,并用自己部落的名字来为这块新夺取的土地命名。他们向南扩张,并吸收了土著的皮克特人(在此之前,皮克特人一直是南方罗马人的心腹大患)。苏格兰王国基本成型于公元十一世纪,不过,位于南方的英格兰王国很快就表现出对这块土地的浓厚兴趣。苏格兰人则以和法国人订立古老联盟作为对英格兰野心的回应。这个古老联盟也成了苏格兰人此后数个世纪外交的基础。公元1296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有长腿苏格兰人铁锤等别号)吞并了苏格兰。威廉·华莱士(请参考《勇敢的心》)领导苏格兰人奋起反抗,于公元1297年进行的斯特灵战役获胜后几乎为苏格兰赢得了独立。第二年在法尔科克战败之后,威廉·华莱士率领部下和英格兰人展开了游击战,直到公元1305年被同伴出卖并被爱德华一世处死。随后,罗伯特·布鲁斯在暗杀了自己的主要对手后,宣布自己为苏格兰国王。他在公元1314年的班诺克本战役中大获全胜,把英格兰军队从苏格兰国土上全部驱逐出去。公元1328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被迫承认了苏格兰的独立地位。

威尔士人也应该算是古代克尔特人的后代,但是,当时的威尔士地区一直处于诸侯割据的分裂状态,从来没有一个诸侯拥有足够的实力来统一这一地区。公元13世纪,英格兰国王甚至采取了和威尔士众多二流诸侯国结盟的方法来阻止该地区成为一个强大的统一体。威尔士虽然常常处于英格兰人的势力范围之内,但一直是克尔特人的堡垒。然而在1282卢埃林王子阵亡之后,爱德华一世发动了一场战役并取得胜利,把威尔士置于英格兰的统治之下。威尔士人的民族情绪继续高涨,15世纪初由欧文·格林德领导的起义便说明了这一点。1536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把英格兰与威尔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统为一体(英国王储被称为威尔士亲王的原因)。

在欧洲,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他们曾经大规模迁移,曾经无处不在。他们和古希腊人做生意,和古罗马人争战不休;他们成群结队的翻过阿尔卑斯山,把铁器的使用带往欧洲各地。

在公元前一世纪,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雷波曾经这样描述克尔特人:他们整个民族,都疯狂地爱好战争。能非常英勇而且迅速的投入战斗,并且无论什么借口你招惹了他们,你都将面对危险,即使是在他们没有任何武器的情况下,但他们也会拥有力量和勇气。现今对克尔特文化的了解,来自于当时的作家和地理学家:外加上位于巴伐利亚,波西米亚和北奥地利的部分克尔特人的埋葬仪式的遗迹。克尔特人也曾形成了一个比较松散的帝国,其版图包括欧洲中部,并且不是固定的,因为他们经常的迁徙。现今的考古学家通过对著作和遗迹的探索,发现西到不列颠群岛和西班牙南部,东至特兰西瓦尼亚黑海都有克尔特文明留下的印迹。

克尔特语又叫克尔特语族,是印欧语系下的一族语言。古时候,曾经在西欧十分流行,但是,现在讲这种语言的人只在不列颠岛上的一些地区和法国的布列塔尼半岛上。

克尔特人以大家族,或是大部落聚居在一起,为了扩大部落他们会不断地扩张版图。通常由一个克尔特的贵族骑士或是酋长来标志性的统治整个部落,并且存在一个占三分之一人口的特权阶层,他们被称作艺术之人,其中人们如今了解更多的是德鲁伊教和游吟诗人,他们用诗歌和手工艺品来赞美克尔特的勇士。整个克尔特社会是靠复杂的亲缘关系和义务建立起来的,其中的贵族阶层必须靠在农业,贸易和战争的胜利中做出贡献,以此来增加自己的财富和声望,他们再用这笔财富来组成或是投资到自己所属的家庭或部落。

在十四岁时,克尔特的男孩子就可以拿起武器上阵了,而女孩子也是在此时被允许结婚生育。年轻的贵族或是自由人的后代也是在十四岁生日那天被允许去一个领主或是凯尔特骑士的家中做侍从。这样的武士随从被称为芬尼安。这些年轻人跟随着那些富有经验的武士们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去赢得他们自己的财富和荣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