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个人命运总是受到大时代的左右,但总会有一些聪明人不论在怎样的时代里,都能见缝插针,既赚的盆满钵满还落个好名声。正所谓“乱世黄金,盛世古董”,我们今天介绍的这位聪明人在怎样的世道里都混得风生水起。 孙瀛洲,1893年出生于河北冀县,1906年来到北京,先后在“同春永”、“宝聚斋”、“铭记”等古玩铺当学徒。他似乎是天生的“古董天才”,他的独具慧眼使其在北京文玩圈名声大振。1923年,孙瀛洲开了自己的古玩店——“敦华斋”,在同行还没有认识永宣青花的时候,他就从造型、绘画、款识、用料等方面进行透彻的研究,因为研究透彻、经营有道,在军阀混战不休、人民受尽苦难的民国时代,“敦化斋”成为北京著名的文玩铺,而孙瀛洲凭借其高超的文物鉴定水平而受到人们尊重。 孙瀛洲先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古董商人很多遭到清算,有人远走香港、美国等地,全身而退,比如仇焱之;而有人不识时务,选择舍命不舍财,结果可想而知,比如岳彬;那么精明的孙瀛洲是怎么做的呢? 1956年公私合营改造,大收藏家张伯驹将展子虔《游春图》、天下第一帖《平复帖》捐给国家,传为美谈。而孙瀛洲捐的更为彻底,1956年他依然将3000多件文物捐给故宫博物院,其中2000多件的古陶瓷从晋、唐、宋、元、明、清无所不包、自成体系,余下的有字画、犀角杯,有25件定位国宝级文物。当时的北京市长称赞孙瀛洲是一位开明绅士,因为惊世的爱国义举,孙瀛洲被聘到故宫博物院从事古陶瓷研究鉴定工作。 2014年,一个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拍出了2.8亿港元的天价。而孙瀛洲捐献的三千文物中就有一对明成化斗彩三秋杯,全世界只有这一对,如今至少值6个亿。而这对三秋杯是孙瀛洲在上世纪40年代花了40根金条买来的,它高4.3厘米、口径6.8厘米、足径2.6厘米,釉色青中泛灰、胎薄如蝉翼、造型轻灵娟秀,杯底写有“大明成化年制”的“婴儿体”,据说是成华皇帝亲笔书写。自从买下这对杯子后,孙瀛洲就对其爱不释手,秘不示人,直到1956年依然将这件价值连城的心爱之物捐给国家。 在故宫任职期间,孙瀛洲兢兢业业的进行鉴定工作,发掘了多件被湮没的珍品,而且他还提携了许多后辈人才,比如著名的耿宝昌、冯先铭等。1966年,因为众所皆知的一场浩劫,孙瀛洲先生离世,一声长叹: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
|
来自: 木头ggp80jve02 > 《收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