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价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

 万宝全书 2017-10-28 发布于上海

赵美芬

(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昆山 215300)

摘要:目的探析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用和磁共振血管成像进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资料来自2016-2017 年期间收治脑血管疾病患者相关临床数据,选取20 例作为纳入对象并设为观察组,另选本院同期体检提示健康对象20 例将其设为对照组。所有分析对象均接受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方式诊断,通过对其相关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总结和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病诊断中价值。结果所有对象均顺利完成和磁共振血管检查,对照组中并无发现有脑部血管显示不清情况存在;观察组患者检查后可发现明显的影像图征象,其存在梗死病灶的血管有不同程度病变现象;梗死病灶在20 毫米以下患者在正常血管以及血管狭窄方面与梗死病灶在20 毫米以上患者之间对比存在显著差异,统计学软件处理,提示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诊断后总诊断率、定位诊断率分别为90.0 %、100%。结论通过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手段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检查诊断能帮助医生尽快了解病情状况,对于制定针对性治疗措施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引言

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深入使得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引起社会各层的广泛关注,其中脑血管疾病对老年人群体的威胁相对较高,是导致其死亡、残废的重要因素之一。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作为于临床逐渐推广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具有安全、无创等优点,应用范围逐渐增加[1]。笔者为更加全面了解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进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回顾性与对照方式分析近年收治此类患者相关临床数据。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来自2016 至2017 年期间收治脑血管疾病患者相关临床数据,选取20 例作为纳入对象并设为观察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例数分别为12 例、8 例; 年龄最小20 岁,最大74 岁,平均年龄为(53.1±2.7) 岁;脑血管疾病类型包括脑出血、脑梗死、颅内动脉瘤,例数分别为3 例、15 例、2 例。另选本院同期体检提示健康对象20 例将其设为对照组,其中有男性与女性例数分别为11 例、9 例;年龄最小22 岁,最大80 岁,平均年龄为(54.1±2.5)岁。经统计学软件计算处理,提示此次研究对象组别在性别、年龄等具体情况差异并不明显,具备可比性(P>0.05)。

1.2 检查方法

所有接受分析对象均接受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方式检查,分析仪器选用奥泰Alltech-1.5T 超导型MR 扫描仪,横断扫描方式为SE 序列、三维时间飞越法,以对象颅顶到枕骨大孔以及颈内动脉颅内段到胼缘动脉上端等作为扫描相关范围。完成对患者检查后通过最强信号投影手段处理原始图像并得到三维血管图像。

1.3 统计学方法

对本文需处理研究数据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表示与检验方式分别为χ2 和t 完成,对于所得结果表现形式则分别为均数± 标准差、率(%)完成。所得结果即P<0.05,则组间数据差异存在意义。

1

结果

2.1 检查情况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在对照组对象中并无发现存在脑部血管显示不清晰的情况。观察组患者均可发现有不同程度影像图征象。观察组患者接受诊断后总诊断率、定位诊断率分别为90.0 %、100 %。

2.2 观察组检查详情

血管正常:经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后有5 例患者顺利检出,其中4 例梗死病灶在20 毫米以下, 1 例患者梗死病灶超过20 毫米。

血管狭窄:经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后12 例患者顺利检出,其中11 例患者梗死病灶在20 毫米以下,1 例患者梗死病灶超过20 毫米。发现有25 条血管狭窄,包括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以及颈内动脉,分别有2 条、14 条、7 条、1 条。

血管闭塞:经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后3 例患者顺利检出,其梗死病灶面积均超过20 毫米。其中大脑前动脉闭塞患者1 例,中动脉闭塞患者1 例,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患者1 例。

2.3 梗死病灶、血管病变关联性梗死病灶在20 毫米以下患者其出现血管正常以及血管狭窄情况患者明显高于梗死病灶在20 毫米以上患者,两者差异统计学软件处理后,提示P<0.05。

3

讨论

已知可能诱发出现脑血管疾病的常见高危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饮酒不良习惯、高血脂等,另外遗传以及环境因素也可能造成影响,需要对患者采取妥善处理并根据病情调整具体的干预措施,可知准确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当前对脑血管疾病诊断的影像手段有多种可选,常见包括CT、B 超以及核磁共振血管成像等。以往对患者用B 超检查,虽然具备可重复性、操作简单以及携带方便等优势,但该检测手段所得到的图像清晰度不如人意,同时也不能够全面显示患者脑动脉内部的具体构造。使用CT 检查虽然清晰度有所提升,但需在造影剂辅助下完成,对于处于妊娠期或者存在重症患者而言不能适应,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

从本文所得相关数据资料可知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影像方面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该技术具有成图清晰以及操作简便等有点, 对于脑部病变患者的出血程度也能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有效避免了上述CT 和B 超检查手段的缺陷,患者和医生的接受程度更高。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诊断的原理是通过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辅助,区分存在流动效应的血液和邻近组织,还能够帮助医生掌握患者血流方向、速度以及分布等,可较为准确地判断血管状态如正常、闭塞或者狭窄等。已经有相关研究数据提示,对于部分脑血管疾病诸如颅内动脉瘤、烟雾病等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手段检查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以及敏感度,另一方面在该手段辅助下还能够通过了解脑血管病变程度对患者并发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典型的如接受搭桥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在该手段下可了解是否有诱发脑卒中的风险[3]

综上所述,通过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手段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检查诊断能帮助医生尽快了解病情状况,对于制定针对性治疗措施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卢绍路, 谢艺才. 三维体积扫描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6,17(3):257- 259.

[2]金颖, 张健. 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与CT 动脉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32):6691- 6692.

[3]岳海霞. 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脑狭窄的诊断价值[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5,16(3):272-27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