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假装读懂一本经典?算了吧,读书从来不是为了体面

 长沙7喜 2017-10-28 发布于湖南

看点  大力提倡读的今天,现代人患上了“知识焦虑症”,想办法从各种渠道去获取知识甚至“二手知识”,为了有话题能和别人聊上两句。整本书阅读基本上很难实现。文学评论家、语言学家亨利·希金斯表示对这种现象完全理解,基于对当代这种焦虑的理解和反思,下文中,他向我们介绍了如何去和别人聊没看过的书,以及阅读经典的方法。

文丨韩智鑫

如今是知识爆炸的年代,又恰逢知识付费的元年,几乎每个现代人的手机里都恨不得装上一两个所谓“获取知识”的学习软件。

这种对知识的焦虑感,简直成为了现代人的一种病症。而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互联网上而非书本中获取知识,甚至有的时候还是别人咀嚼过的“二手知识”。

偶尔,我们也会感叹,生命有涯,时光有限,很多真正的好书,我们却并没有机会去阅读。尤其是一些大家言必称为的经典书籍可能只是翻一翻而已,里面的内容细究起来,心里就感到非常慌张,不懂装懂,一旦穿帮了怎么办?

特别是参加一些聚会、参与一些聊天,遇到不熟悉的人,双方都是第一次见面,除了聊一聊天气,还可以聊什么呢?聊书也是很多人的选择。很多人又不想让自己看起来毫无学养或无知,所以,就硬着头皮自己没读过的书?

亨利·希金斯深谙这种谈话的精髓所在。作为著名文学评论家、语言学家的他看来,很多书并没有读过是在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毕竟有些经典的书籍读起来太糟糕了。

基于对当代这种焦虑的理解和反思,他写了一本《如何读懂经典》的书。在书中,他不但精选了一些经典书籍和作者,教会读者如何去聊自己没有看过的书。另一方面他还分析了当今时代为什么大家普遍觉得自己没有时间看书,究竟是时间太少了,还是有一些方法不对劲。

现在这个时代,大家都不爱读书了。

我们处在一个消费的时代。每天看一堆微信文章、电子邮件、机密商业文件、地铁上其他人留下的免费报纸。我们担心吞下肚的东西有没有问题,因此也会焦躁不安地阅读产品说明书,或是详细阅读微波食品包装上的成分表、酒瓶背面那一长串介绍。我们每天还会花很长时间看广告以及招牌上的文字,等等。

但是,人们又常常抱怨不爱看书了。常见的原因有几点:

第一,书很难读懂,比其他休闲活动要花更多心思。看一场电影、看一场话剧只需要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但是看一本像《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中篇小说,至少也需要花费半天的时间。特别是现代人阅读电子产品已经习惯,看书本上的字有一点点困难,不容易集中注意力。

第二,一般人会抱怨没时间看书。像小朋友会说:“老师,我很努力读书,可是却读不懂。”这可能是因为阅读的习惯没有及早培养。

第三,阅读以外的诱惑多的是。想提升读书风气的人,一定都明白最新计算机游戏、当红电视影集、网站或乐团的吸引力。这些媒体似乎更重要,也能带来更棒的视觉享受。而现代人的娱乐消遣之多,明显超过李白、杜甫生活的时代。

我们之所以忽略阅读或是根本忘了阅读,是因为心力都放在健康、亲友、工作、家庭、财务等事情上,因而就无暇再关心别的事了。另一种说法是,知识的普及使我们轻忽了阅读,许多人便逐渐自满起来,于是少了文盲,多了文茫。

第四,人们太看重书、过于推崇阅读这件事。最近外滩君采访一位朋友时,让她分析中美两国的阅读习惯的差异时,她就说中国小孩子,读不懂时,会更加用力,这本书看不懂就好像很没有能力似的,而美国的小孩子读不懂时,那就放松心态,换一本读吧。

我们是在提倡阅读,不过,凡事都需有个度。当一个人公开坦诚自己没读完某一本书,或是只大略翻过一次的书,旁人就投以不可思议的目光;有时的确希望把一本书读完,但是又不想把时间浪费在无益的书上,等等这些绑架式的阅读习惯,也导致人们逃离阅读。

为什么要去聊没读过的书?

聊书,就是一项社交活动。这可以是茶余饭后或派对上的乐事。可以是黄汤下肚后高谈阔论,或小酌几杯后推心置腹;可以是深夜温文儒雅地闲聊,或面红耳赤地激烈争论,也可以是球场上或卧室里的对话。

人们之所以会聊没有读过的书,其中一个原因,便是不想让自己看起来毫无学养或无知,例如读者一定不希望自己错把《红楼梦》里的林妹妹和《西厢记》里的杜十娘混在一起;大家热烈讨论本·方登创作的小说《漫长的中场休息》改编成《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搬上大银幕时,也没人希望自己在旁一头雾水、插不上话。

另一个硬要聊的原因,可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专业形象,不至于什么都不懂,一问三不知。作者亨利·希金斯小时候参加一个电影社,有个社员总是会瞄下下次放映单后,就打哈欠说:“电影《盗梦空间》看过了。《星球大战》看过了。《月色撩人》看过了。”偶尔会插个一两句“超赞”或是“那是大烂片”这类的评论。有一天,片单上最后写的是“另行通知”。这位同学照例扫过片单一遍,不屑说着他看过了哪部哪部,最后说,“另行通知”也看过了,烂片一部。全场爆笑,他形象也就此毁了。

再或者因为聊天的对象很有意思,自己不想让话题就此中断,便用这种方式卖弄或阿谀一番。或是因为天生爱逞能冒险,压根不知道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讲的什么,却讲得头头是道。可能跟自己聊天的人刚好也没读过那本书,于是你心想,“这下可好玩了,就算乱讲也不会被抓住”。

好像聊自己没读过的书逐渐变成了一门基本素养,因为有些书似乎是所有文明人都该读过的,当别人谈起这本书你没有读过,那尴尬的谈话该如何进行下去呢?

然而,现代社会,出版书目太多,也没有时间看完所有的书。随便走进一家书店,就算陈列的书少得可怜,架上至少也有一排书是你应该知道或看过的。我们要吸收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就算一星期读了两本新书,自以为掌握最新趋势,其实都还不到出版总数的百分之一。

我们每个星期也会错过许多值得一读、内容广博或启迪人心的书,而且错过之后便永远追赶不上,就算试图追赶,也会因为出版品种过多,最后被淹没在茫茫书海中而放弃投降。

读者或多或少都有相同的经验,最后变得焦虑不已,或开始自欺欺人。毕竟,似乎有很多人动不动就能出口成章或吟首好诗,让人心生自卑。在作者看来,去聊没读过的书,这件事情只靠消极守成是没用的,得主动出击、展现创意。

如何让一知半解变得细水长流?

我们之所以能假装读过那些翻都没翻的书,有个原因是,我们想糊弄的对象多半也没读过那些书。举例来说,在对某一特定主题有研究的学者看来,常觉得其他人都不太懂,“懂一点”和“不太懂”都只是半斤八两,一样天真无知。所以,你这样来想,是不是就觉得站在对面的这个懂一点的人和你的水平差不多呢?

大部分的人没时间、没精力、也不想细读《史记》,但是还是想知道书中的大意。比如说和别人闲聊的时候,可以有共同话题。甚至,有些书根本没人会读。作者猜测,应该有很多人不敢说他认真的读完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本小说虽是一部经典的小说,却非常艰涩难懂。

有些书真的没有人会去读,恐怕只有主修这个专业的老师和学生才会去念。作者自己在文中介绍到他读一些巨著的方法是,把它放在大腿上,边读边看电视,每次趁着间隙,大概能扫过一小段。

对于想谈论没看过的电影或书籍的人,最关键的问题似乎是“要知道多少内容才不会穿帮。”如何将这种一知半解变成细水长流呢?作者在书中就提出了一些建议。

在作者看来,与专业人士谈论一些没有读过的书,表现出一副俗气的样子准没错。他讲到有一次在一位知名学者面前蒙混过关,不过就因为说到康德对鸭嘴兽感兴趣,这位学者便以为作者真了解大哲人康德。不过作者自嘲道,至今还想不起来是从哪里得知康德曾对鸭嘴兽表示过意见。

另外,如果知道书的类别,就算是没读过的书也能对它发表评论,因为你已经了解书的定位。大部分对书的评论,表面上是在谈论那本书,实则不然;真正谈论的,是塑造出当代文化的其他书籍。人们在谈论书的时候,关键是去了解书与书的关系,而不是特定的一本书,这样即便很多书都没读过,也没什么关系。

除此之外,作者说,读过和没读过的差别,比我们想象中小。例如,你记得你读过雨果的《悲惨世界》,也记得因为情节太悲伤而哭得惨兮兮,但是如果你记不得那些悲伤情节的内容,也想不起来书的大意,真的能说自己比没读过的人要懂得多么?自己真的站得住脚么?

在作者看来,我们不该因为没读过的书而感到不好意思。要谈论没读过的书,有时就得放聪明点,显出一脸热衷的模样,甚至滔滔不绝地装腔作势一番。

不过有时候刻意地装出一副热衷的样子很容易被识破,所以在作者看来,最好是语带刻薄或至少露出一副怀疑的模样。有句俗话说,“绝不要在一位爱尔兰作家前赞美另一位爱尔兰作家”。大力赞美或放肆批评都会引来旁人的质问和反驳,但是特别是那种空泛的褒奖更容易招致辛辣的攻击。

批评也不能随便,要用对字眼才行。形容一本书或一位作家“平庸乏味”,会比“很无聊”更有骂人效果和说服力。说某部作品是“刻意”摆烂,特别让人难以反驳。也可以声东击西、语带保留,从一个话题换到另一个话题,掩饰自己的诡辩。但是,唯独穆棱两可是不行的,细枝末节中才能见真章。想要不着痕迹地吹嘘,还有赖这些琐碎的小细节。

虽然,作者自己都承认在选择的书目中,有一本他自己都没有读完。但不能否认,作者还是希望读者通过他的介绍,对某些作品感兴趣。毕竟,即便不是为了与别人交谈,真正的知识还是你拿起书去亲自阅读的那一刻。

就像作者在后记中所说:

我们之所以阅读,是希望人生在世有更多自由和可能。我们借由阅读而得到解放。深层来看,阅读能拓展我们对自身心智的了解。

我们也可以透过阅读来检验自己对是非的观念,超越原有的局限并向上提升。我们的到的观念也可能受到激发及淬炼。此外,阅读能提供现实生活里无法遭遇的经历。我们在书中会遇到生活中遇不到的人物、文学可让现实生活增色,也使思想保持敏锐。阅读一旦从世上消失,我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也将随之消亡。

是的,通过阅读,你如果能从一部小说角色的经验里得到共鸣,便可更加了解自己,甚至那本书也成了自我了解的一环。阅读是一种孤独的享受,获得的乐趣大都是自己独享,除非对方有读过,不然很难有相同体会。这跟独处的艺术一样,不是旁人教得来的。

注:本文摘编自《如何读懂经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