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LEICA APO-SUMMICRON-R 180mm f/2.0 vs. APO-ELMARIT-R 180mm f/2.8 測試報告

 mr1926 2017-10-28

作者 Erwin Puts / 譯者 TCH



作者介紹  Erwin Puts 生於荷蘭,是一位十足理性導向的光學研究人員及文字工作者,同時也是徠卡愛好者。德國徠卡總公司相當地欣賞他在光學理論上的卓越成就,因此每當有新款鏡頭問世,都會委託他當作顧問,為新產品進行測試及評估。他特別為 LEICA 相機設立了一個 Erwin's Photosite,提供了十分豐富的徠卡相機鏡頭的資訊,是徠卡迷必訪的網站聖地。

譯者介紹   TCH,1968年出生。現居住地:台中。一個把玩器材的時間多過拍照時間的純業餘徠卡迷。專長:浪費底片。


介紹與背景

本篇報告測試兩支鏡頭:APO-SUMMICRON-R 180mm f/2.0(1994年)與APO-ELMARIT-R 180mm f/2.8(1998年),在本篇測試報告中,APO-SUMMICRON-R 180mm f/2.0將簡稱為S180;APO-ELMARIT-R 180mm f/2.8將簡稱為E180。

測試過程中,我使用MTF圖表、光學平台投射測試,和長系列的實際拍攝。所有相片使用Fujichrome Velvia,Elitechrome 100和Kodakchrome 25/64。此外,也廣泛地使用Ilford XP2 Super。

我用R8(少數具藍色顯示幕的版本)來連接這兩支鏡頭。雖然它看起來又大又重,但是R8極其直覺的使用介面,仍舊使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S180是一支只適合搭配腳架使用的鏡頭。當用於腳架上時(外景或攝影棚內),你不會特別留意到R8的壯碩。你只會覺得它是極其有效率功能的攝影工具。R8的F模式十分完美。在攝影棚內,將R8接上閃燈裝置,以點測光測量閃光強度,然後根據測量值調整光圈,就能夠拍出曝光完美的照片。

我在黎明時刻出外景,拍攝時尚類型的相片。因為光圈開至f/2,焦平面以外的模糊感非常好(編註:即散景 [bokeh],但原作者在本文中並未使用這一日式語彙),而且在黎明微亮的情境下可以測試光圈全開時的反差表現(contrast)。在快門2秒,光圈值2的曝光條件下,已經超出了大部分自動對焦感應器的感應能力,所以此時手動對焦是絕對必要的。

我常覺得納悶:為何有些人對R8的評論總是集中在無法AF上。有太多的情況下,是不需要AF,也不可能用AF的。R8正是針對於當AF功能可能並非有益或非必要的拍攝領域所設計的。

當然,有AF功能是很好,而且許多的場合下AF是極重要的。但是,R8是MF比AF更適合,或必須使用MF拍攝情況時,非常重要的工具。這是一種不同的觀點,要真正評斷R8的能力,最好在各種不同環境下,廣泛使用R8及R系列鏡頭。沒有AF功能,有時可能令人難過掛念;但是R8還是可以提供AF以外許多的可能。

操作性

各位讀者可能很想知道:自動對焦機構能否完美操縱180mm鏡頭呢?以180mm這一焦段而言,光圈值f/2、對焦距離2.5m處的景深,大約為1cm(10mm)。任何AF系統要對焦至如此精確的程度,是相當困難的。值得一提的是:這兩款景深比NOCTILUX還淺的鏡頭,是一種全新的使用體驗。

徠卡的產品型錄中曾經提到,S180可用於手持和單腳架拍攝。您大可忘了這回事。因為光圈全開時,即使輕微晃動,也會造成影像模糊。因此,S180適合加裝腳架,用於風景、肖像、自然、野生、時尚服裝舞台秀方面。您所能想得到,任何當拍攝主題與曝光場合,需要高速、高反差(very contrasty)的鏡頭時,S180都是您的良伴。

LFC所使用的「反差」(contrast)一詞,乃從MTF測試圖表而來,與一般坊間慣用之說法並不相同,請讀者明辨箇中差異,LFC將會進一步說明。

S180的極高影像品質,並不會因為鏡頭前使用固定保護濾鏡而減低。這種特性改變了一般人對使用濾鏡的看法。如果至今有任何135相機的鏡頭能挑戰傳統上反差與解析力的認知、以及影像品質對於藝術意涵的作用,那非這支S180莫屬了。S180具有極高的反差(extremely high contrast),同時呈現出極為罕見的微細節清晰度(definition of fine detail),從清晰到模糊的漸變率(unsharpness/sharpness gradient)也是非常特殊的。

在影像表現上,E180和S180可說是勢均力敵。這兩支鏡頭的部分魅力,是內對焦機構。除了大幅增進了影像品質之外,同時也提供了最柔順的調焦。E180可以手持操作,但是還是需要有穩定的支撐,才有最佳的表現。

180mm的透視感,結合特殊的模糊背景,特別適用於人像攝影、全身相片與時尚魅惑的攝影題材。主體的極細微細節(finest detail)的詮釋能力(如髮絲或服飾纖維)現在有了全新的標準。整體反差(overall contrast),為長距離的攝影,帶來豐富的細節與全新標準的穿透力。

70-180mm的變焦鏡(在此指LEICA的APO-VARIO-ELMARIT 70-180mm),雖然在180mm端非常傑出,但這兩支180mm鏡頭(S180與E180)更為優秀。如果您需要的,是性能的極限,這兩支皆為上上之選。S180顯然較為沈重(2.5公斤vs. 不到1公斤),而且口徑較大。但最大全開光圈的優勢,可能具有決定的重要性。因此,兩者之間的選擇,必須十分謹慎。我們將於本報告末回顧這些觀點。

我正式宣告,LEICA APO-ELMAR-R 100mm f/2.8在此讓出R系列鏡頭參考鏡的王座。

兩支鏡頭對焦均可超出無限遠的標記。多出的行程超過5mm。這是考量鏡片與鏡身金屬溫度的膨脹效應,原廠深思熟慮地提供無限遠標記外多餘的空間,以便在任何的溫度下,都能確實調焦至無限遠處。

E180光圈全開時,全畫面(24mm×36mm)內都有極高的反差(exceptionally high contrast),極細微細節也十分清澈晶瑩。這樣的表現延展至影像高度約10mm(即直徑20mm高的影像圈)。邊緣區域的細節重現上反差稍微降低,邊緣有點含糊。複消色差(apochromatic)校正在全畫面,直到邊角,都是真實的APO品質,沒有任何色差毛邊(color fringe)。影像沒有弱化( decentring)、沒有變形(distortion),也沒有暗角(vignetting)。(儀器會測得些許邊角失光,但幻燈片上則無從辨別)。縮小光圈並不再增進影像品質,但邊角與外圍區域變得更加犀利。光圈8時,反差有些下降。因此,最佳效果為光圈8以下。但光圈從2.8至5.6表現具有相同的水準,所以光圈全開時,不但是非常實用,也同時具有最佳的表現。

光圈8之後至22,反差略低於最佳表現,但整體影像品質仍然不凡。這是罕有的—從光圈2.8至22—值得極度信任的鏡頭之一。

近攝表現(約2m)除了有些微的枕狀(pincushion)變形之外,與無限遠處的表現完全相同,整體影像甚至稍微勝出無限遠處!這個最值得注意的特點,可歸功於內對焦機構。當對焦時,只有一片鏡片在鏡筒內移動。設計者巧妙的利用此機構來校正近攝表現。這並不算真正的浮動鏡片設計,但原理近似。

E180的光學品質,確實達到了非常崇高的境界,是我所測試過最佳的徠卡鏡頭。E180勝過APO-ELMARIT-R 100mm與APO-SUMMICRON-M 90mm。單此一鏡頭,就足以成為購入R系統的好理由了。

S180光圈全開時,幾乎達到E180光圈2.8相同的水準。整體反差相當高。影像高度5到6mm(影像圈10到12mm),極細微細節的交待,具有傑出的清澈與極高的邊緣反差。外圍區域裡,檢視極細微細節的清晰度,可見反差下降。物體的輪廓非常犀利。邊角區則相當軟調,細微細節具柔調且有模糊邊緣。光圈縮至2.8,外圍區域微反差(micro contrast)改善。此時的表現,幾乎與E180相同。進一步縮小光圈,可改善外圍區域的微反差,但是光軸上的表現則些微下降。光圈全開所拍攝的幻燈片,沒有可察覺的周邊暗角。非常輕微的弱化(decentring)。APO的品質如同預期。沒有色差毛邊,幾乎沒有任何相差。

S180的近攝表現與無限遠處表現相同,這可用與E180相同的結構來說明。

這支鏡頭光圈全開時的傑出特性,就是最微細可能細節的交待,有非常高的微反差與整體反差。微光中的外景攝影,或半暗的曝光條件時(ISO值50快門1/4到4秒),表現出優秀的距離穿透力:距離50m處,於非常低反差的光線下,細微細節的交待,具有突出的邊緣反差。微妙的色彩變化,高度傳真的被紀錄下來。色彩表現純淨透明。約在5至10m處,微光下的模特兒拍攝,能記錄到肉眼無法看出的細節。特寫人像的透視感與細節(甚至全開光圈下)都令人感到愉悅,足以匹敵任何中型相機鏡頭。

小結

在此做個小結,下一段進一步討論耀光(flare)與模糊漸變率(unsharpness gradient)。

這兩支鏡頭,是至今我所使用的徠卡鏡頭群中,最優秀的兩支。

S180很明顯的只適合搭配腳架使用。在它預期的適用情形下:棚內或外景穩定支撐的情況下,光學表現十分完美。這支鏡頭在微光下的能力,在模特兒或魅力攝影方面另闢蹊徑,擴展了微光攝影的極限。自然生態及動物攝影亦是合適的領域。E180因為可以手持拍攝,因此用途稍廣。

兩支鏡頭的景深都極淺,(S180對焦在2 - 3m處,景深只有2 - 3 cm)。R8的對焦精確,完全能夠掌控這種特性。因此可以肯定地說,在你所想要對焦的焦平面上,R8與這兩款鏡頭都能確實紀錄到最佳的影像品質。

這兩支鏡頭近乎達到完美的境界。全開光圈時,就能提供最理想的性能表現,縮小光圈也不會降低品質,近距離拍攝如同無限遠處優良,整個影像區域(2.8),或絕大部分(2.0)有均等的影像品質(請參考E180的MTF圖)。

耀光與模糊漸變率

一般概念上的耀光,事實上包含三種不同的現象:

漫散炫光(stray light / veiling glare):是分布在整個影像區域的有害光線,它降低整體反差,造成嚴重的翳霧感,並使暗部陰影過亮。
光斑鬼影(secondary images / ghost images):這是由小點光源,在鏡片表面間反射所造成。
點光源光暈(Halo):如夜間拍攝的街燈,外圍環繞的強烈光暈。畫面亮部同樣會受影響,亮部細節會流失。教堂內光束照到地方也會受到這種原因的影響,在光亮處的色彩會變得比較清淡。當然,這些現象彼此是相關的,但表現形式卻不太一樣。
E180並無任何漫散炫光所造成的翳霧,黑色的表現深沈暗黑,光源影像有著結實的輪廓。帶反光的亮部,顯現細緻漸層變化的白色階調(編註:就是俗稱的白中之白啦)。只有在非常惡劣及少見的光線條件下,才會出現一些鬼影。

S180同樣的沒有任何翳霧感。對這樣的鏡頭來說,是令人驚奇的良好表現。光暈抑制得非常好,雖然與E180相比稍微遜色一些;當直接拍攝太陽或其它強烈光源時,有一些鬼影。當光源恰好離開畫面區域,同時呈一非常傾斜角度時,偶爾(但非絕對)可見耀光。S180對漫散炫光有優秀的抑制力,在細節上保存了良好的反差,和豐富的階調。

對於耀光問題的探討,需要相當小心。因為任何鏡頭都可能在一些特殊場合下出現耀光或鬼影。這兩支180mm鏡頭都盡可能消除了耀光(除非使用者刻意去嘗試一些極端的情形)。在大多數的攝影場合下,兩支鏡頭都無須顧慮耀光的問題。

很顯然地,清晰到模糊的漸變率(sharpness/unsharpness gradient)與景深有關。但,很少人瞭解到:景深範圍(即清晰的焦平面之前與之後的距離)的特性,僅與影像複製倍率有關。也就是說,當兩種物體以相同的倍率拍攝下來時,景深範圍是完全相同的,與使用的鏡頭焦長無關。以實際的例子來說,當以35mm鏡頭拍攝位於3.5m處的物體,和以180mm鏡頭拍攝位於18m處的同一物體相比,其景深範圍相同。因此,我們要比較兩支不同鏡頭的景深外的一些特性時,必須注意:要在相同的影像複製倍率下比較才行。

光圈f/2.8與f/2.0這兩支鏡頭的細微差異,在於S180有比較柔順的漸層(gradient)。在相同的拍攝條件,與主體前後相同的距離下比較,E180的細節不太細緻。換言之,細節輪廓相當俐落--也許有點過度俐落了,S180的顏色則比較清淡。當然大一級的光圈是造成影像差異的重要原因。當光圈縮至2.8,S180就比較接近E180了。但細節輪廓,S180仍屬於較為柔調。無論您偏好哪一種,在此,您必須審慎比較再作決定。存在這樣的特質差異,有賴您的正確抉擇。S180焦點以外的模糊感較明顯,因此,對於凸顯所拍攝的主題上有所助益。

我目前正針對此議題,著手一項較大的研究計畫。因此,以上所提(關於焦點以外的模糊感)論述並非最後的定論。請各位讀者明察。

測試的結果,E180以些許勝出,名列徠卡最佳鏡頭。緊接著則是成像特質特殊的S180;若干差距之後的,是APO 70-180變焦鏡的180mm端。

180mm(至200mm)是各家廠商光學品質最高的鏡頭焦段。當廠商不計成本時只求高品質影像時,設計人員的成績非常出色:諸如ZEISS的APO Tessar 200/2.0、CANON的EF 200mm f/1.8L,可以說是設計人員擺脫束縛的最高力作。

在徠卡R系統中,這兩支鏡頭足以讓任何想嘗試徠卡光學威名的人信服。

LFC特別感謝Wayne Chiu在本測試報告中文版翻譯時的熱情協助!

原文Last Updated: Tuesday, September 12, 2000
中文Last Updated: 2001年8月1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