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的猪圈是什么样子的?都有哪些独特设计?

 好了明理 2017-10-28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看起来好像挺无聊的,干嘛研究猪圈啊,猪住的地方不就是拿个围栏拦起来吗,可细细一查资料,你会发现,猪圈的演变其实可以反映很多问题!

恰好小君参观过很多的博物馆,关于古代的猪圈,还真看过不少。下面就给大家简要盘点几款:

“放着养,散养的味更好?”

古代先民最早开始养猪大约要算到母系氏族社会,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可谓是最早的家猪,这表明人类已经开始由“单纯靠天吃饭”进入了“初级自力更生”的阶段,毕竟养猪也是个技术活。同时,靠着养猪,人们可以不必再和凶猛的野生动物做斗争了,在家养点这个,也可以吃上肉,这对人口的繁殖起到了很大作用。

当时的猪圈是什么样的呢?

据推测,应该是用木头或石块围一方形或圆形,猪放置其中,可谓最早的猪圈;有的人家还会选择散养。

“猪在下,人在上,这是种什么样的体验呢?”

请各位小伙伴猜猜这个字读什么——“溷”?请听好了,念(hùn)

在秦汉时,这个字指的就是猪圈,其实还是挺形象的,你看,“猪”这个字的古体字是“瘃”,而溷字恰好就像拿了一个框将“瘃”给围了起来,这不就是猪圈吗!

(汉朝的猪:汉阳陵)

秦汉时(最早在战国末期),咱们的古人突然发现了一个“奥秘”:

猪粪尿+人粪尿+充分混合发酵后=最好的农家肥。

于是乎,在汉代时,一种“人厕+猪混合模式”的猪圈诞生了,就是这样的:


此物出土于一个东汉贵族的墓葬,算一个陪葬品。它整体上是一个猪圈,可大家看猪圈的上方,有一个小房子,这就是人上厕所的地方。其原理如下:

第一步:人在房子里上厕所

第二步:翔落入猪圈

第三步:人的翔和猪粪充分混合发酵=最好的肥料

(附:可能这些翔也会被猪吃掉一些,可忽略不计,反正人拉的最终要回到人自己身上。)

这种人厕猪圈混合模式可谓是古人在农业上的第一大发明,首先它将猪的散养转变成了舍养;其次,这是中国卫生史上的一大进步,其将两种污秽物有机统一到了一起,减少了污染源,清理起来也很方便。

最后,最最重要的!这完全就是生态循环农业的雏形啊,低碳生活,废物再利用!!

这种猪圈在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有,因为是好东西嘛,就连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也曾研究过它:

“圂”字,朱记一:“豕厕也。豕何必有厕?实古人以豕圈为厕。——章太炎

一直到民国,这种猪圈模式依然存在,比如周作人就曾详细记录过:

“去年往定州访(孙)伏园,那里的茅厕是琉球式的,人在岸上猪在坑中,猪咕咕的叫,不习惯的人难免要害怕,那有功夫看什么书。”——《苦竹杂记·入厕读书》

本来想在厕所读个书,结果猪叫的太厉害,没法读啊!

“小小小。。。猪圈”

最后一种古代的猪圈,是这样的:

它是国家博物馆展览的一件晋朝猪圈,看起来非常非常的小,这是为什么呢?

《齐民要术》里专门解答了你的疑问:“圈不厌小,圈小,肥疾。”

简单说,就是猪圈小,猪长得才肥,难道是圈小,猪只能躺着长膘没法动弹的原理吗?小伙伴们可以猜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