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庭筠:他是花间词鼻祖,才华横溢,却才高累生,一生坎坷不得志

 悠然一笑. 2017-10-28


文/ 热爱一生

本文首发于慢时间,转载请注明










温庭筠,生于晚唐,以诗词闻名后世。

如果不知道温庭筠情况的话,还算有情可原,那么他有一句名句若不知道,真的是无法原谅的。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此句和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有得一拼,只不过温庭筠要比元代的马致远早了近400年。

温庭筠把旅人的细腻愁思和劳苦早行融到了所有旅人日常的所见所闻,而且还全是普通名词的排列组合。

大家常见的东西,共有的羁旅之情,就是说不出来,在温庭筠的笔端看似信手拈来,但它却具有了吞噬情感的魔力。

点铁成金,一旦咏出,万古传唱,这便是才子的风范。




古有曹七步,今有温八叉。

《北梦琐言》记载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

曹植走的那七步是在面临哥哥曹丕的死亡威胁下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每一步都有千斤重,才思却像羽毛般空灵,不着痕迹,一气呵成。

温庭筠也不在平常场合展示才华,只在莘莘学子望而生畏的考场上露出自己的绝技——八叉手。

啥叫八叉手?温庭筠考试作赋从不起草,叉手构思,叉八次手就赋成八韵。

温才子在隔着时空向曹才子致敬,后人也能解人风情,“七步八叉”这个成语的出现,把两个旷世之才镶在了才思敏捷的同一画框内。

曹植因为才干卓著被曹操喜爱,也因才干惹怒了曹丕,为自己的悲剧人生埋下伏笔。

温庭筠好像也不甘示弱,不把自己的人生推向悲剧就像对不住曹植似的,于是温庭筠走向了因才惹祸的不归路。

每次考试,都是早早做完自己的试卷,闲着也是闲着,看看邻座的考生作冥思苦想状,一脸憋不出一个字的苦相,温庭筠的恻隐之心和炫耀之心在万马奔腾,一发不可收;每次考试总能搭救几个考生,于是落下一个“救数人”的绰号。

大中九年(855年),沈询主持春闱,对温庭筠早有耳闻,于是让温庭筠坐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单独的一个座位上,即使这样温才子还是口授了八个考生顺利完成答卷。

在考生眼里你是大救星,在考官那里你可就上了黑名单。

温庭筠如此有才,在科场上却始终无法得到承认,866年温庭筠才当上国子助教。

后世的柳永不也是如此,因为写了一首流行大江南北的词——《鹤冲天》,里面的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被皇帝看到,结果上了皇帝的黑名单,科场上怎么考怎么不中。




有才的傲慢

宰相令狐绹可以说是温庭筠的粉丝,但温庭筠真的把令狐绹当粉丝就真的错了。

有次宣宗皇帝出了一上联“金步摇”,让群臣对,没有一个人对出来,于是皇帝把进士们叫来答对,一时还是没有答案,要知道这可是拍马屁的好时机,只可惜自己脑子里没装多少书料。

温庭筠在一旁答道:“玉条脱”。皇帝高兴,赏了很多东西。令狐绹羡慕得不得了,于是谦虚地问温庭筠,“玉条脱”出自哪里?

温庭筠翻着白眼说,出自《南华经》,也就是《庄子》,顺便还来了一句,这么常见的读物都不知道,奉劝宰相整理公务之余,莫要忘了要多读书。

当面顶宰相的牛,背地里还给宰相起外号,说宰相是“中书堂内坐将军”,一个文官之首竟然是一个肚内空空的莽夫。

还写诗讽刺巴结令狐绹的人,自从元老登庸后,天下诸胡悉带令”,有个姓胡的为了讨好宰相,硬说自己姓令狐。

可想而知,温庭筠的恃才傲物已经给自己树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才高累身

咸通六年(865年),温庭筠出任国子助教,次年,以国子助教主国子考试。

曾在科场屡遭压制的温庭筠,主试与众不同,严格以文判等级,并将所试诗文公布于众,大有请群众监督的意思,杜绝了因人取试的不正之风。

此举在当时被传为美谈,却也给他带来了灾祸。完全以文判等,引起权贵不满,并因为所榜诗文涉及揭露腐败,遭到权贵的嫉恨。

宰相杨收非常恼怒,将温庭筠贬为方都尉,咸通七年(866年),年事已高的温庭筠最终抑郁而死。

不幸的是,官场上少了一个温庭筠。

所幸的是,文坛上多了一位温才子。

他就像他的名字(温庭筠)一样,甘愿做一竿庭院里有骨有节的竹子,他的文字历经千年,依然有触摸人心直抵灵魂的温度。

慢时间:慢生活理念、慢文化品牌、慢文艺小店
慢下来,让你每天拥有三十个小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