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终南访禅---寻访终南山隐士

 jgq829 2017-10-29

夜客访禅登峦峰,
山间只一片雾朦胧。
水月镜花,
心念浮动,
空不异色,
色不异空。
回眸处,灵犀不过一点通,
天地有醍醐在其中。
寒山鸣钟,
声声苦乐皆随风,
君莫要逐云追梦。
拾得落红,
叶叶来去都从容,
君何须寻觅僧踪?

     

     这首蜚声当代禅林的《寒山僧踪》,是描写在长安终南山访禅时的心理感受。


        每当听着这熟悉的曲律,总令人生起一种莫名的感动,并对“天下修道,终南为冠”的终南山,由衷地生起憧憬。

  人有善愿,佛必佑之。殊胜的机缘终于到来了。

  二〇〇年七月十五日,一行十余人,有幸随吴言生师同上终南山,去参访《名山游访记》以及《空谷幽兰》中所描绘的终南山茅蓬。

  车过子午大道,沿环山公路东行,驶入进石砭峪。远远便见一座大坝立于峪口,题有“石砭峪水库”五个大字。等逦迤行驶到水库的一侧,便见两岸青山间,汇聚着清澈的湖水,山色空濛,烟波浩渺,远远望去,颇有古人笔下的“涵虚混太清”的景象。当我们惊讶不已的时候,同行的一合师兄说:“更好的风景还在后面呢!”大家的兴致便更高了。

终南山明珠:石砭峪水库

  车子沿着崎岖的山路行进,上下颠簸,摇摇晃晃,不知不觉便见一片绿色横亘在眼前。这里有几间简陋的房子,便是传说中的“茅蓬”。

  茅蓬一般都是很简陋的处所,选址或依山傍水,或坐高坡而临丛树,它们可以是自己动手搭建,也可以是利用山民遗留下的房屋改建而成。但说到底,茅蓬就是住山僧尼们参禅、念佛、修行的场所。

  我们见到的第一个茅蓬叫“普善茅蓬”,茅蓬里住着两位尼师,年长的尼师法号常真,今年已经七十八岁了,从西五台来到这里,住在此处已有五年。年轻的尼师,脸上的笑容十分的灿烂。

普善茅蓬的修行人

  普善茅蓬的院子里有一条小溪,清澈见底,终日流水潺潺。因为常真师父年事已高,我们没有作太久的逗留。“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面对这样的水,面对这样的山,似乎不必再多说什么了。果然,出得门来,便听见喜鹊叽叽喳喳地报唱,原来是从门前老树杈上的喜鹊窝中传出来的。抬头见喜,大家都很高兴。

  沿溪而上,一路上水声潺潺。同行一倩师兄的鞋子比较滑,看着她小心翼翼却又信心十足的样子,心中颇是希望有一双谢公屐与她,那样便可以“脚蹬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了,但转而一想,这样的走路不也是修行么?

  在一处山道间,隐隐约约看见对面山坡上有一片黄灿灿的花,和一个出家师父飘动的身影。我们喊话,问师父种的是什么菜,师父说是金针菜。之后又听见师父说了几句,却没有听清说的是什么意思,就继续前行。不见了言生老师,就站在树萌下等候。过了一会儿,就见言生师健步如飞地赶了上来,说刚才那位师父让大家到他的茅蓬里休息喝水,特地从对面赶了过来,却不见了大家,看来大家与这位法师的因缘还没到。

清净茅蓬的宽见师父

  这位法师叫宽见,是兴教寺常明老和尚的弟子,来这里住山已有十多年了。他的茅蓬被绿树遮掩,一般人不容易发现。茅蓬的名字叫清净。清净茅蓬果然清净,众生的脚步从它的一侧经过,却从来难以发现它的存在。


人向山中行


  终于,绿树掩映中,我们又发现了另一座茅蓬,柴门上挂着锁,一如师兄喊了几声,有人应声,我们才知道原来挂着的锁只是个样子罢子,门本来就是开着的。进了里面,发现这里别有洞天。

  这座茅蓬叫“不修茅蓬”,住着守戒法师,约三十五六岁的样子,2002年就住在了这里。他获取外界信息的唯一途径是听收音机。当我们问他为什么要听收音机时,他说:“我们不能和时代脱节,必须了解外面世界的信息。如果与外部断绝了,站在这里讲话的就不是我,而是二千年前的一具木乃伊了!”

  守戒师父每天早上五点醒来,然后念念经,打打坐,八九点左右吃早饭。一天天,一年年,日子就在诵经、看书、出坡中度过。他的生活比较艰苦,有时还食不果腹。问起生活来源,他说香港旭日集团的杨钊居士每年给终南山茅蓬中的每位修行人1000元,用来帮补他们的生活。茅蓬一侧,有一大片菜园,种着黄瓜、茄子、西红柿等,果实累累,生机勃勃。


不修茅蓬中的花与虫


  这座茅蓬为什么叫“不修茅蓬”?守戒说:“不修是我希望达到的境界。将不修的境界标举出来,可以经常激励自己的修行。”

  守戒师父之所以出家,是因为看不惯世俗社会中的事情。但仅仅这一点,还不足以导致他出家。他说当初他也是“懵懂”出家,觉得过着剃光头、敲铜碗(即铜磬)的生活,蛮有意思,蛮快乐的。出家之后,在师父的引导之下,逐渐修行,才渐渐体悟了佛法的三昧。我们为守戒师父的率真和坦诚而深深感动。

  当有人问及如何修行时,守戒师说:“你只要不受欲望的困扰,你的心不受妄想的左右,那么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并没有区别。”

  守戒师父还对我们说,在修学佛法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与佛对话”,即要看经、读经,直接从经典中理解佛法。另一方面则是在纷纷扰扰的尘世之中,如何进入禅定的方法。守戒师父为大家作了现场演示,大家深感其中的神奇,叹为稀有。


与不修茅蓬的守戒师父合影


  问清楚了上山的路之后,我们别过了守戒师,别过了“不修茅蓬”。

  探访茅蓬,看看深山修行人的生活,可以更好地修正自己的生活。

  一路上,峰回路转,我们时走时停,好欣赏这水光山色。


林中小憇


  “一如”师兄林中小憇,还真有人心一如山色碧的意趣呢。

人心一如山色碧

  “净土茅蓬”是我们此行探访的第三个茅蓬,也是我们遇到的景色最为优美的茅蓬。佛学研究网13日刚刚上传了一篇“深山修行人”的文章,当时这篇文章里有一幅图片被放在网站的首页,让人看了过目难忘。今天我们一来到这里,就有恍同旧识的感觉。原来,我们所看到的景色,就是网站首页放上去的那张图片!这就是净土茅蓬!


净土茅蓬仲夏小景


  净土茅蓬里面住着乘波师父和她的徒弟。茅蓬里有佛堂、卧室和厨房。院子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佛堂内更是一尘不染,各种器具和书籍摆放得整整齐齐。院墙上还挂着一口钟。据山下的法师介绍,她们虽然只有两三人,但是每天都按时敲钟上堂,一丝不苟地遵从寺庙的规矩。

  院后的桃树果实已经成熟了,红彤彤的惹人喜爱。百丈石崖下,有一泓清泉。喝了两口,比冰镇的还爽,整个人都透彻的清凉。

  乘波师父在这里已经住了28年,而她的两位师父——慧因师太和慧远师太,在这里住的时间更长。乘波师父说,这两位师太都是解放前的大家闺秀,受过高等教育,三四十年代便出家了。两位师太都是东北人,1955年在北京开会时结识,就一起寻找地方隐修。开始两个人的意见还不一致,一番争论之后,决定边走边看。当她们来到终南山后,都异口同声地说:“就是这儿了!” 就这样,两位师太一直居住在这里,直到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先后圆寂。

终南山中,静静地耸立着两位师太的石塔

  乘波师父坐在院里的一颗苹果树下,和我们娓娓叙谈。说话间,乘波师父的徒弟为我们准备了午饭。在苹果树下和花丛中用餐,别有一番风致。院中的百合花开得正艳,令人想起生命的饱满与热烈。

终南山第一号百合花,看到此花的人有福了!

  在净土茅蓬中,我的心情也分外晴朗,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倍感亲切。

“一润”(就是我啦!)在净土茅蓬

  谈话间,古石佛寺“古铜器社”一行十余人来到了净土茅蓬。六十多岁的社长南衡山先生为我们介绍了古铜器社的情况。古铜器社成立于1931年,起初有80余家,主要演奏长安鼓乐,文革开始后全部中断,1977年个别社队恢复,现在有社队17家,分为城隍庙派和民间派。从1980年到1982年,古石佛寺古铜器社复社,现有50余人,成员大多数是七十多岁的老人,该社可以演奏七十多篇词谱,这些词谱的主题主要是宣传做好人,行善事,是对民间文化遗产的继承。这些谱子,短的演奏需要六七分钟,长的演奏需要半小时。

  南社长说到高兴处,还为我们即兴吟唱了他们的看家词“孔雀开屏朝五莲”和“五相观音”(指水月观音、千手观音、白衣观音、法相观音、慈航观音)。此词相传为清朝一位秀才所作,一直流传至今。演奏时乐手分左右两排站于佛像前,首先响锣以作提示,随后按节奏敲鼓击锣。定调的铜声,用的是擦法,如同滾水在壶中煎沸,似欲冲决壶口而不得出,低徊宛转,壮怀激烈。当众锣齐击时,宛然如千军万马,一齐呐喊;也似惊雷迅霆,在头顶上炸裂。使人想到德山棒,临济喝,使人根尘震落,凡念尽空。

与“古铜嚣社”社员合影

  一个社员告诉我,他们每年在阴历的六月一日之后,要上山一次,每次两到三天。逢寺必礼佛,逢佛必献乐。一则朝山进香,修心养性;一则翻山爬坡,强身健体。说罢便爽朗地一笑。

  此时日已偏西,我们沿山间小路下山。在密密的松林中穿行,踩在厚厚的松针上,像是踩着毯子上似的。

松林松针路

  快到山下时,我们在溪边找到了一块巨石。大家兴致勃勃,依石傍水,用高山罐点火煮茶。小鱼和小蟹,在溪水中自由地游来爬去。言生师用一种特殊的玫瑰花茶款待大家。这些玫瑰花是似开还合的花苞,虽然是娇红的色泽,冲泡出来的茶汤却是碧绿的翡翠色。大家正在诧异间,只听得言生师说,这种玫瑰花蕊,花苞没有完全展开,叶绿素多于花红素,因此冲泡的虽然是红花,泡出来的茶汤却是青色。这种玫瑰花茶,来自中国最美丽的生态城市大理,是大理“风花雪月”四道茶中的花茶。我们听了,都意醉神迷,为自己能置身最美丽的自然,品饮到最美丽的茶汤,而庆幸不已。

溪边品茗意自浓

  言生师熟谙茶道三昧,曾经在很多地方举办过茶禅讲座,深受大家的欢迎。今天,却并没有讲解茶禅的涵意。我想,这大概是想让大家多多品味眼前的终南山色,品味手中这杯禅茶的滋味,给大家多留一些回味的缘故吧。

  暮色阑珊中,我们告别了石砭峪,告别了终南山。

  这一天的感想实在太多太多,不是我这枝拙笔所能记录下来的。据守戒师父介绍,从石砭峪往西五台顶的路上,大大小小有十四座茅蓬。今天,我们只是看到了冰山一角。更为神秘的禅机,还有待于日后的探访。

  尽管如此,这山,这水,这人,已深深地烙在了我们的心底。

  我知道,从今以后,不论我们置身于怎样的境地,都时时会想起这翠碧的绿色,这潺潺的水声,这简朴的茅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