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刘沅:《大学古本质言》之释“定、静、安”

 谨身节用华 2017-10-29

「清」刘沅:《大学古本质言》之释“定、静、安”

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学所以明明德,其功不外静存动察,知行并进。凡身心内之存养,人伦中之言行,知其是非即力行其是、屏除其非。学问思辨以致知,笃行所以力行,义尽于斯矣,而皆以止至善为基,故必先知止。知止者,致知之原也。天下古今事物不可尽知,亦不必尽知尽行,故子言“有弗学问思辨行”,惟当行者则“弗能弗措”。知行必本于心,而人心多私妄,安能不欺不怠不肆,惟知止则能收已放之心入虚灵之舍。“持其志,无暴其气”,至虚至静,一念不生,则为知止矣。心本浮动,强制之而愈纷乱,知止非用力强持也。存神养气,守中不动,使心凝然浑然,虚无清净之至则为有定。不曰“能定”而曰“有定”者,心善动如子午定盘针,即至静亦有动意,惟圣人性定而心不动,乃能常定。初学方知止时,只好一息神凝有一息之定,两息神凝有两息之定。譬如静坐一时共八刻,十二分有一二分定时即为妙境。志,气之帅;气,体之充。神为气主,神凝即持志,非用力持之志。心之动即神也,存

「清」刘沅:《大学古本质言》之释“定、静、安”

神养气便是存心养气,不言心而言神,以其灵妙言耳。神凝气聚,人于虚静,曰虚无清净。寂灭者则寂然心不动,灭尽私欲,非废伦常、去物则也。儒者因僧流静心、羽流养气,讳言静心养气,从何人手而明明德耶?以知觉运动之心为性,口鼻呼吸之气为气者,后世之僧道。圣学之养心养性也,则先天之神气凝聚者为精,先天之精气神合之则为太极,故曰太极含三。养气不动心,心即气之灵,气以心为帅,心定则神凝,神凝则气聚而至虚至静矣。所谓神气非后天神气,浑然寂然莹然则为致中,此知止之实,而定静安所由来,浩然之气生焉。浩然之气,《易》所谓乾元统天之气,非有形象可求。气即是理也,“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故名为虚无元气。孟子曰浩然,浩然以其功用言,虚无以其本体而言,岂有二哉?“于穆不已,天之所以为天也;纯亦不巳,文之所以为文”。穆与纯有何名象?故虚无、清净、寂灭,皆定静安时景象,造其极则曰“穆穆”,而误解则人于邪矣。

定静安三字内,便有格物事在内,盖物欲不除则心 随物迁,即兀坐幽居亦憧扰无穷,安得而定?既不能定,又何由静安?定字甚难,非立心制行有集义之功,则私妄丛生,必不能一息镇定。能有定矣,则涵养久之,自有静境。静久矣,积功累仁更涵养之,久而后可以言安。此中实义,非可以凭虚而揣。惜乎!知止之学不传,遂罕知其功效矣。

「清」刘沅:《大学古本质言》之释“定、静、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