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总是告诫大家,对待玉石文玩,千万不要抱着一颗“捡漏”的心,因为天上不会无缘无故掉馅饼的,不要过分自信于你的知识,更不要高估你的好运气。 但是,世上却偏偏就有那么些幸运的“捡漏王”,一次次挑战着我们被“上当受骗”压迫的神经,他们却轻轻松松用白菜的价格,带回天价的宝贝,转转手就赚翻了天…… 现在就带你来看看,这究竟是哪些“捡漏”界的奇迹。 NO.1:捡漏鸡缸杯 这件事发生在著名的古董商仇焱之的身上,此人早年师从晋古斋古玩店业主朱鹤亭,非常精于瓷器的鉴定。 1949年,仇焱之曾以1000港元的价格,购得一只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到了1980年,这件鸡缸杯上拍,竟然拍出528万港元的价格,30年间价格上涨了5280倍。 NO.2:中国古犀牛角祭杯 一位不知名的澳洲买家,在2013年的时候,机缘巧合下买了这个杯子。后来他觉得这个杯子似乎不简单,怀疑这杯子可能比想像中更值钱,于是拿去监定。 这一鉴定就鉴定出了“古董”。鉴定结果表示,这可能是17世纪的中国祭礼杯,是用犀牛角雕刻而成的。买家购买的时候仅花了4美元(约26人民币)购入,而实际价值则达到7万美元(约45万人民币),四个零的差价,人品是好到什么程度~ NO.3:赵忠祥的玉坠 著名主持人赵忠祥也是个收藏爱好者,非常喜欢收藏玉石,而且也有过“捡漏”这样的神奇经历。当初他在地摊上花80元买了一个玉坠,后来行家鉴定说这居然是明代玉坠。后来有个人看上了,最终花高价买走了,据说赵忠祥甩手赚了一万五,笑言是自己一辈子最大的一次“捡漏”。 NO.4:千元淘得百万鸡血石 几年前,武汉一名“菜鸟级”收藏迷花1200元淘到一块重达5500克的昌化鸡血石,结果被专家鉴定为天价宝物。 玉器杂项鉴定专家、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宋海出具了鉴定证书。证书显示,这块昌化鸡血石重达5500克,系民国时期的产物。而蔡华初则认为,应该更早一些,接近清末工匠的技艺,最少是200万到300万! NO.5:拍卖软件淘来和田籽玉 北京李先生经朋友介绍下载使用了拍卖软件,2014年年底在上面以500元拍中一个和田玉籽料。 示意图 结果后来参加拍卖会,拿去专家处鉴定:玉质润泽细腻,汉风十足的彰显,刀刀沉淀在玉中,虽然有一点点瑕疵,但是市值至少是十几万。 李先生开心地回忆,当初只是好奇玩一下,没想到500块翻了200倍,真的捡到漏了。 NO.6:“闲置花瓶”竟是清朝古董 英国一对夫妇家中客厅的角落有一个被遗忘的崩口花瓶惊悉是来自清朝的古董,这个高40厘米的青绿色花瓶上有乾隆亲题的诗和玺印,十分珍贵。由于花瓶有破损,拍卖行起初只作1万英镑(约合人民币9.7万元人民币)的保守估价,拍卖成交价更高达63.4万英镑(约合人民币615万元)。 NO.7:宣德雪花蓝大碗 无独有偶,仇焱之的捡漏还不止一次。抗战期间,他在北平收了一只宣德雪花蓝大碗,这只大碗原为晚清一位盐运使所有。当时盐运使家境败落,这件古董以5元的价格卖出,中间几经辗转,最后转到仇焱之手中,花费了800元。直到1980年,香港苏富比的仇焱之瓷器专场中,这个宣德雪花蓝大碗拍价达到370万港元。 海象私语: 在玉石界,产品的价格是没有明确标准的,有时候同一件玉器,叫价差别却很大。但是只要是玉石爱好者,几乎都有过“捡漏”的梦。其实这种心理很正常,只是有人成功了,有人却上当受骗。 捡到大漏本就是缘分,但是大部分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造化。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修炼,不断提升自己对玉石的了解,掌握硬知识,并多加历练,提升技能,争取提高“捡漏”的概率。 简单的说,要想成功捡到大漏是没有技巧和捷径的,所以大家也千万不要“迷信”其中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