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东流行音乐的兴衰史:曾等于中国流行乐的全部

 阿波罗lqxa3oo8 2017-10-29

· 壹 ·

张敬轩参加《我是歌手》的消息,令广东人狂喜。他在广州土生土长,在广东本土乐坛起步,赴港发展后,凭借扎实的唱功、夯实的音乐素养以及三观正、形象好,一步步成为能唱能作又能编的香港乐坛“一哥”级人马。

昨晚与父亲分享此事,不料他冷笑道“你以为“轩仔”是广东唱出去的最厉害的歌手吗?”然后叹了口气,开始跟我“想当年”。

他的故事是从一堆人名开始的,毛宁、杨钰莹、林依轮、李春波,这些名字我确是听说过的,但他们是谁,我甚至连一点印象都没有。

我越听越清楚,父亲跟我讲的是一段“威水史”,我也明白他为什么叹气。

对于张敬轩,他们这一代人感觉是复杂的,一方面是喜,广州还能产出这么劲的歌手,另一方面是悲,这么好的歌手,还是跑香港去了,广东乐坛呢?还是一样,疲软、冷清。

父亲在我这年纪的时候,他在卜通100谈笑风生的时候,广东流行乐坛可不只是强,它几乎就等于中国流行乐的全部。那英、黄绮珊都是从广州唱出去的。

而我对于广东本土流行乐坛的印象,除了“唱好广州”的东山少爷、胡芳芳,还有电视台一些算是难看的歌唱比赛,也想不起什么了。

这也提振了我爆棚的好奇心。广东能挑起中国流行音乐大旗,称霸愈20年,靠的是什么?又何以在短短几年间跌落谷底,一铺清袋,从此郁郁不振?

· 贰 ·

70年代末,可能是天生向往开放自由的广东人嗅到了开放的气息,政策都还没落地,他们就迫不及待玩了起来。

77年,全国第一支流行乐队——“紫罗兰”轻音乐队就在广东诞生,次年,“紫罗兰”创作了大陆第一首粤语原创流行曲《星湖荡舟》,亲口宣告“中国流行音乐从我开始”。

接着下来的10年里,广东率先成立了专业唱片公司,为本土歌手录制专辑卡带,举办音乐新秀比赛,早早建立了现代音乐工业的基本架构。

80年代,广东的唱片公司已与媒体联手解锁了“造星”技能,本地电台开始创立“音乐榜”节目,“新歌打榜”刺激出一首首原创好歌;

而娱乐综艺节目《万紫千红》的热播,亦带出廖百威、李达成、杨钰莹、毛宁、林依轮等一批中流砥柱,足以与香港乐坛分庭抗礼。

到了90年代,从唱片公司、磁带、CD,到歌舞厅、电视台、电台,再到报纸、杂志,广东已形成一条相对成熟且规模庞大的音乐产业链。

92-93年,内陆掀起了一股“广东”热潮,广东流行歌曲大规模地北上,《涛声依旧》、《弯弯的月亮》、《小芳》、《晚秋》等金曲传唱大江南北;

广东乐坛的佼佼者:李春波、杨钰莹、毛宁、甘萍、林萍等纷纷登上了“最高舞台”春晚。广东乐坛呈现出一种“唯我独尊”的态势。

95年,广东乐坛开始震荡,当年“雁南飞”来到广州发展几位巨星如甘苹、李春波、毛宁,都选择飞回北京发展。

随后几年,广东乐坛危机集体大爆发,艺人北上发展,市场及媒体环境变差、几间巨擘唱片公司经营不善,国内流行音乐日趋多元化,广东流行乐坛就似得了“渐冻症”,萎缩,再萎缩,到濒死。

· 叁 ·

在回顾与思考广东流行乐坛的30年兴衰历程时,我发现结论满弔诡的,广东流行乐坛的兴和衰的缘由,或许是同一种因素的两面性。

成也地缘,败也地缘?

广东毗邻香港,两地的紧密联系,不仅在于语言与文化,重点是香港的大气电波能覆盖到广东。

70年代末,收音机开始在广东百姓家普及,只要扭开收音机,稍调整频率,就能轻易收听到香港几个商业电台。如果家里有香港亲戚,甚至能早个三四年听到许冠杰、林子祥、徐小凤的靓歌。这就意味着,广东人早在七十年代就已开始接受香港流行音乐的启蒙。

而同样是得益于地缘优势,广东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海外华侨涌向广州投资。但这些大老板发现,广州连个酒吧夜总会都没有,怎么谈生意哇?

于是广州的宾馆纷纷开起了“音乐茶座”,形式与酒吧极像,然而只有茶没有酒,也有驻场歌手唱歌。

这些歌手原来主要是翻唱港台的热门流行曲,随着竞争越发激烈,也开始创作原创歌曲。而正是这些音乐茶座的蓬勃,职业歌手开始积累商机,直接促成了专业唱片公司的出现。

这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广东人当时已经听惯了香港流行歌,在收音机听电台一天播几遍,听不够,在音乐茶座听本土歌手翻唱,也没理由连续点几次吧?当喜欢一首歌,真是不单曲循环不舒服,但那时香港原装的卡带简直是奢侈品。

最后,这个需求缺口转移到了本土歌手的翻唱卡带上,“中唱”和“太平洋”开始为越来越多的本土歌手录制唱片,销量大多过百万。

巨大市场资本又反过来滋养出更多的专业唱片公司,“新时代”和“白天鹅” 相继冒起。

而行业的拓展需要新人及原创资源,这又激发出音乐新秀大赛,85年举办的第一届“红棉杯”就炸出了陈小奇、李海鹰、解承强、兰斋等年轻的音乐人,都是日后的本土词曲创作的中坚力量。

可以说,广东能较早地启蒙出流行音乐,迅速发展出现代音乐工业的雏形,成为中国流行乐坛的发源地,地缘带来的相对优势,是最为重要的原因。

但广东的地缘,从另一层面看来,也是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南面,是势头不减的香港,北面,是蓄势待发的北京。

80年代,大概是广东流行乐坛的红利期。北边的神州大地,才刚开始流行音乐启蒙,广东就已经建立起一个比较像样的音乐工业体系,而且经济繁荣,社会开放,全国的优秀音乐人都希望挤进这个音乐环境最好的广州城。

而到了90年代,北京的经济开放程度逐渐追上了广东,在文化产业上的投资井喷式增长。加上得天独厚的政治及媒体优势,北京的市场覆盖能力远比广东强大。

面对“上央视,还是上广东台”的简单问题,广东流行乐坛的明星,一个个选择了同样的答案,离开广州,到北京发展。

北京的音乐产业在不断膨胀,此消彼长,广东音乐市场开始萎缩,作为重要推手的电视综艺和电台节目又因为种种原因相继叫停,而香港的“四大天王”正值势头,广东在南北夹攻下,地缘窘况的定时炸弹就此引爆。

好性格,坏性格?

岭南文化滋养出广东人自由、开放、务实、包容的性格,除了地缘因素,文化与性格因素也是影响广东乐坛兴衰的重要因素。

得益于岭南文化的“敢为天下先”,从第一个音乐茶座、第一间唱片公司、第一盒卡带,到第一个音乐新秀比赛、第一个电台音乐排行榜,广东人在思想上没有太多桎梏,想做就去做,看到什么好就拿过来,所以总是能快人一步。

在满街还是集体主义“主旋律”的时候,广东就做出直指个体情感世界的柔美小调,迅速俘获了在改革大潮当中奋争的人群。如果没有这种想象力和冒险精神,别说离香港近,你隔壁是洛杉矶抑或是东京都没用。

岭南文化的开放与包容,是相互相成的。广州当时的音乐环境好,不仅在于音乐工业成熟,有做音乐的机会,更是因它有让多元文化生存、碰撞、交融的空间。

本地广府人李海鹰、李达成、廖百威,潮汕人陈小奇,客家人李广平,“过江龙”朱德荣、毛宁、杨钰莹、陈明,不同族群、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人来到这里,都能平等、受尊重、自由地制作好的流行音乐,广州建起了第二所“黄埔军校”。

而广东人的务实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急功近利,重商市侩,缺乏长远规划的温床。

一方面,体现在音乐工业体系上。广东乐坛在很长一段时间忙着挖新人出新歌,却未曾修缮过版权制度,导致盗版横行,词曲创作人的收益太低。

唱片公司亦未有“经理人”制度,歌手更似流动商品,缺乏“根”的意识,说走就走,懒得跟你谈情怀。红利期庞大的市场和作品基数冲淡了这些负面影响,但当市场开始萎缩时,广东乐坛便开始“周身骨痛”。

另一方面,体现在音乐作品上。广东流行音乐之所以在八九十年代出现鼎盛时期,一个重要原因是卡拉OK的兴起。

广东原创作品大多是都市抒情歌,很适合卡拉OK演唱,唱片公司则“一路向钱”,重复制造相似的情歌,将更多资源放到宣传包装上。“好的歌不红,红的歌滥俗”,制作人或随波逐流,或心灰意冷,无法改变广东乐坛的音乐风格单一的局面。

而另一间厢,“魔岩三杰”摇滚起来了,高晓松拿出吉他弹唱校园民谣了,听着广东流行歌早以审美疲劳的听众,立马就转向拥抱新的音乐风格。

明星都跑光,创作力不足,市场开始摆烂,南北夹攻势猛,唱片公司可持续发展机制落后…一大堆问题,压碎了广东流行乐坛的光环。

· 肆 ·

广东流行乐坛的兴衰起落,是值得细味的。而广东乐坛能否起死回生,重拾昔日辉煌?我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

但在资讯时代的今天,音乐产业早已突破做音乐、派台打榜、出碟宣传的工业模式,新的媒体形式、音乐市场数字化、社交网络,让现代音乐产业充满可能性。

谁又敢肯定,广东乐坛已死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