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昌起义

 昵称48969768 2017-10-29

引领革命

革命军攻克总督府,占领武昌,消灭清军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封建帝制。[5]

初创法治

武昌起义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草案《鄂州约法》

武昌起义
。11月初,宋教仁、居正、刘公、孙武、张知本等商议,认为仅有政府组织法还不够,尚需有一个根本法类型的法规。众人推宋教仁起草。宋教仁早年喜爱研习法律,曾入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研究各国宪法和政治制度,对西方三权分立制度十分赞赏。[6]

因而他为鄂军政府草拟的约法(定名为《中华民国 鄂州临时约法》,简称《鄂州约法》),是一个三权分立的法律,共7章60条。规定“鄂州政府以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务委员与议会、法司构成之”。行政权由“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务委员”行使,立法权属“议会”,司法权则归“法司”。[7]

《鄂州约法》对这三方面职权均有明确的划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采用三权分立原则的政权根本法。它首次正式规定人民依法享有民主权利,享有“自由保有财产”和“自由营业”的权利。取得政权的中国资产阶级在这里以法律形式宣告自己的胜利并维护既得的成果。[8]

开启共和

武昌起义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武昌起义创建了湖北军政府,成为共和政权的雏型,并引发各省响应。不到两个月就诞生了中华民国,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胜利。[9]

武昌起义即狭义的辛亥革命,同时又是广义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后期腐败的统治,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前后的系列事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影响。

阳夏战争

战斗简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震惊了清政府,清政府迅速作出反应。1911年10月12日,清政府撤销瑞澄职

武昌起义
务,命他戴罪立功,暂时署理湖广总督;停止永平(今河北 卢龙县)秋操,令陆军大臣荫昌迅速赶赴湖北,所有湖北各军及赴援军队均任其节制;令海军提督萨镇冰率领海军和长江水师,迅速开往武汉江面。[10]

14日,清政府编组一,二、三军,以随荫昌赴湖北的陆军第四镇及混成第三协、十一协为第一军,荫昌为军统(也称总统);以陆军第五镇为第二军,冯国璋为军统;以禁卫军和 陆军第一镇为第三军,载涛为军统。三军迅速向汉口附近集结。[10]

面对这一形势,湖北军政府于1911年10月15日决定首先扫荡汉口敌军,然后向北推进,以阻止清军南下。从10月18日出战汉口,到1911年11月27日汉阳失陷,前后战斗41天,史称“阳夏战争”、“阳夏保卫战”、或汉口、汉阳保卫战。[11]

结局影响

为时一个半月的阳夏战争,是辛亥革命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在这41天之中,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浙江、贵州、江苏、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等省市,先后获得独立。关内十八省中只剩下甘肃、河南、直隶、山东四省效忠清朝。

革命军虽然最后失利,但这次战役仍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有效地保卫了首义之区和第一个革命政权,而且为各省树立一个英勇抗敌的典范。它充分暴露了清军的残暴和虚弱,使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进一步陷入孤立和瓦解的境地。它吸引了清军绝大部分主力,使清政府无力有效地控制和镇压其他各省起义,从而有效地促进了革命军和革命力量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10]

详细经过

日期

革命军动态[10]

清军动态[11]

1911.10·12

汉口新军起义,占领汉口,京山起义

清政府谕令陆军大臣荫昌,海军大臣萨镇冰等率水陆两军赴鄂“剿办”。湖南驻岳州巡防营夏占魁部以瑞澄电令乘轮抵汉口 刘家庙。

1911.10·13

詹大悲等组织汉口军政分府。

清军河南混成协张锡元率三营队抵达汉口刘家庙。

1911.10·14

武昌军政府出示募兵,数日内扩兵—倍多。

清政府下诏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督办对武昌起义的“剿抚事宜”,荫昌督师南下。中午,清军第二、四镇各—部乘火车陆续抵达汉口以北约20公里的滠口,前锋至刘家庙车站。

1911.10·15

谭人凤、居正由上海抵武昌。黄州反正。新军党人发动信阳起义,未成。胡石庵创刊《大汉报》,鼓吹革命。

清军 马继增部开抵汉口江岸。

1911.10·16

汉口民军进攻驻刘家庙之清军,武昌军政府创刊《中华民国公报》。武昌军政府公布《鄂州约法》。

清军败退至黄陂区滠口附近。

1911.10·17

武昌军政府举行祭天仪式,颁布《中华民国军政府条例》。

荫昌行营驻信阳;王占元部开抵滠口附近。

1911.10·18

汉口民军进攻刘家庙,大胜。宜昌府反正。

驻汉口各外国领事馆宣告“严守中立”。

1911.10·19

汉口民军再攻刘家庙并予占领。

 

1911.10·20

汉口民军攻击滠口附近清军。张景良任民军汉口前线指挥。

 

1911.10·21

汉口民军小攻,清军退至滠口。

清军主力运抵孝感至滠口一线。

1911.10·22

汉口民军集结刘家庙备战。 湖南陕西响应。

 

1911.10·23

 

清军进攻刘家庙,被击退。

1911.10·24

汉口民军攻击清军前哨。九江响应。

 

1911.10·25

孙武等党人立《鄂军政府改订暂行条例》。

广州将军凤山被党人炸死。

1911.10·26

刘家庙被占后,下午民军反攻,收复刘家庙。

清军攻占汉口刘家庙。

1911.10·27

民军退至大智门一带。

汉口清军分三路进攻民军,激战一日清军占领刘家庙。清政府召还荫昌,授袁世凯为钦差大臣。

1911.10·28

民军以白刃战击退之。京山刘英率团防民军到汉,即至汉口前线应敌。汉口军政分府詹大悲等以通敌罪枪决民军汉口前线指挥官张景良。黄兴、宋教仁等乘轮抵武昌,黄兴即赴汉口视察阵地。施南府反正。

清军向汉口市区之民军进攻。

1911.10·29

民军伤亡甚重,退守六渡桥一线。黄兴等至汉口前线督战,设临时总司令部于汉口满春茶园。山西响应。

汉口清军以重炮轰击民军阵地。张绍曾顿兵滦州,奏清政府要求改革政治。

1911.10·30

黄兴指挥汉口民军反攻,曾攻至歆生路二带,予敌以重创。汉阳民军 宋锡全率大批兵卒撤往湖南(在岳州被阻)。 云南响应。

清政府以宣统帝名义下诏“罪己”,并开放党禁,赦免党人。清政府令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率所部至石家庄防堵山西民军。

1911.10·31

民军据街屋抵抗,巷战激烈。汉口军政分府詹大悲等离汉乘轮东下。湖南发生兵变,都督焦达峰、副都督陈作新被杀。谭延闿任都督。 江西响应。

汉口清军以大炮扫荡前进。清军焚烧汉口街市,迫民军后退;汉口大火和巷战持续两三天。袁世凯由彰德抵信阳,正式接任钦差大臣。

1911.11·1

民军退守汉阳、武昌。

清军占领汉口。清海军海琛、海容、海筹三舰及各炮艇由汉口下驶九江,归附民军。皇族内阁辞职,清政府令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1911.11·3

武昌军政府举行拜将仪式,黎元洪委黄兴为战时总司令。黄兴设战时总司令部于汉阳昭宗祠。

袁世凯抵达孝感前线。

1911.11·4

湖南援鄂军王隆中协到达武昌。吴禄贞至山西娘子关与阎锡山会晤,共组燕晋联军;吴任大都督,准备举兵直捣北京。吴禄贞在右家庄截留清军运汉军械,并电劾荫昌。上海贵州、浙江响应。

清政府令吴禄贞署 山西巡抚。

1911.11·5

苏州、常州响应。

 

1911.11·6

吴禄贞在石家庄被袁世凯派人暗杀。

 

1911.11·7

广西响应。

 

1911.11·8

湖南援鄂军 甘兴典协到汉。镇江、 安徽独立。

 

1911.11·9

黎元洪都督电起义各省派代表到汉会议,筹组临时政府。 福建广东响应。黄兴致函袁世凯,呼吁袁拥护共和,并以中国之拿破仑、华盛顿相期许。

 

1911.11·11

江苏、浙江、上海都督电致各起义省派代表到沪会商组织临时政府。

刘承恩、蔡廷干奉袁世凯令至武昌诱和,黎元洪等接谈。

1911.11·12

 

清军派—部由蔡甸渡汉水,图攻汉阳民军侧背,派—部绕 黄陂拟攻武昌。

1911.11·13

民军派一队 渡江袭击清军,次日退还武昌。山东响应(后取消独立)。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内阁总理。

1911.11·14

郧阳府反正。

 

1911.11·16

黄兴指挥汉阳民军反攻汉口,激战于玉带门一带。

袁世凯组成责任内阁。

1911.11·17

反攻汉口的民军失利,下午败退汉阳。

清政府以段祺瑞署湖广总督。

1911.11·18

 

清军一部由新沟渡汉水,向汉阳进逼。

1911.11·20

在沪各省代表议决,以武昌为民国中央军政府,黎元洪为军政府大都督,又议决各省代表赴鄂会议。

清军二千余自孝感南下,由新沟渡汉水,进逼汉阳。

1911.11·21

 

清军进攻汉阳,与民军激战,清军进占汉阳琴断口。

1911.11·22

重庆响应。

清军与民军激战于汉阳,清军进占美娘山,仙女山.三眼桥。

1911.11·23

汉阳民军反攻仙女山,未得手,退守 扁担山至汤家山一线。武昌军政府派队自青山渡江至汉口袭敌,次日败返。

 

1911.11·24

湖南援鄂军刘玉堂—标到汉,即往攻仙女山,来克。扁担山、花园山一线激战终日,民军退十里铺。

 

1911.11·25

汉阳十里铺激战。湘援军王、甘部擅自退却。民军组织敢死队夜袭磨子山,扁担山,得而复失。 安陆反正。

 

1911.11·26

湖北进川部队在资州起义,杀端方。

清军攻占汉阳十里铺、 龟山。

1911.11·27

武昌军政府召集紧急会议,议定守御武昌。黄兴等离汉赴沪。 万廷献任护理总司令职并献离汉赴沪,蒋翊武以监军护理战时总司令职。 四川响应。

清军占领汉阳。

1911.11·28

老河口反正。

 

1911.11·29

起义务省所派代表抵达汉口。

清军列炮于汉阳龟山,隔江轰击武昌城。

1911.11·30

各省代表在汉口英租界召开第一次会议。黎元洪逃离都督府,避驻武昌郊区王家店。襄阳反正。

 

1911.12·1

英人盘恩至武昌,与蒋翊武、吴兆麟接洽停战。蒋、吴临时刻制都督印章,与北军签订停战协议。

 

1911.12·2

苏浙联军攻克南京。黎元洪返回武昌洪山刘家祠办公。

 

1911.12·4

各省代表会议决定临时政府改设南京,并决定会议移往南京召开。陈其美、程德全,汤寿潜三都督约集各省留沪代表开会,议决暂以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举黄兴,黎元洪为正副元帅,并推大元帅负责组织临时政府。

 

1911.12·5

各省代表会议议决议和条款,以伍廷芳为代表与袁世凯议和。

 

1911.12·7

 

清廷授袁世凯为全权大臣,令其委代表驰赴南方商讨大局。

1911.12·8

 

袁以唐绍仪为全权代表南下议和。

1911.12·12

起义的十四省代表齐集南京开会。

 

1911.12·17

各省代表会改举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

同日荆州府光复。

 

1911.12·18

南北和谈在上海英租界开始进行。

 

1911.12·25

孙中山由海外经广东抵上海。

 

1911.12·29

17省代表会议公选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南北议和代表达成召开国民会议公决“国体”协议。

 

1911.12·31

 

袁世凯拒绝接受南北议和会谈商订的国会会议召集办法。

1912元旦

中华民国诞生。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职。

 
更多

纪念活动

纪念日

为纪念武昌起义创建中华民国,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9月,中华民国政府将十月十日定为“国庆日”,又名双十节。

在中国大陆,双十节又称“辛亥革命纪念日”,是为纪念1911年10月10日(即清宣统3年、辛亥年农历八月十九)发动武昌起义的庆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双十节作为“国庆日”的性质被取消,但仍作为“辛亥革命纪念日”予以纪念。 双十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庆祝纪念活动。

2011年10月9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礼堂隆重举行。

纪念馆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为武昌辛亥革命军政府旧址,位于中国武汉市 武昌区 蛇山南麓,阅马场的北端。这座西式楼房原是清末湖北省咨议局,武昌起义成功后,革命党人在这里成立军政府,一度代行中华民国中央政府职权。因主体建筑为红色楼房,而被称为“红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馆址: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武珞路1号。[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