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懒惰”成为生产力

 教育者之惑 2017-10-29
   《新民晚报》9月28日刊登薛世君的文章说,有一些高校的新生,为了应付军训内务检查,在网购平台上抢购一种用密度板制作的“叠被神器”,据说只需60秒钟就能把被子叠成“豆腐块”。这种带有“作弊”嫌疑的做法,自然引发了很多争议。

  当下的生活,似乎的确是懒人的时代。渴了饿了,可以在APP上订外卖;爱车需要清洗,打个电话便有专人上门服务;不想扫地,有“扫地机器人”呢,美容、洗衣、烧菜、衣橱整理之类,都可以“上门”了,自动榨汁机、多功能切菜器、电热饭盒之类的“懒人用品”,也是应有尽有。简直就是没有“懒”不到,只有想不到,“懒人经济”和社区电商越来越火爆了。

  其实,怎么看待“懒人经济”,要看你站在什么角度。单从人的道德角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怎么着都算不上体面。但是如果站在市场和投资者的角度,“懒人”的世界可是一片辽阔无垠的蓝海市场。艾瑞、易观等市场研究机构纷纷预测,2017年单单是外卖O2O市场,就会超过400亿元,2018年中国整个本地生活服务O2O市场规模有望突破6000亿元。

  有人甚至说,“懒惰”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一部偷懒的历史。真正的“懒”,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将别人要用10个小时完成的事用10分钟就完成,然后做自己想做的事去:他们为了不去走路而驯养马匹;他们嫌马吃草料而发明了自行车;他们嫌马车拉的少而发明了汽车;他们嫌陆地交通太慢而发明了飞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同意一种说法:如果“必要”是发明之母,那么“懒惰”可能就是它的父亲。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脑的约翰·阿塔那索夫教授,就曾经大大咧咧地宣称:我太懒了,不喜欢运算,所以就发明了电脑。

  “懒惰”只有以正能量形态呈现,才是可取的。它不应该是生无可恋式的颓废,而应是寻找“见缝插针”的契机,说到底是解放生产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