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肯尼迪遇刺案真相大调查一:迷雾重重的官方报告

 dongchang 2017-10-30
约翰·肯尼迪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他出身名门,43岁就因为其出色的领导才能、非凡的人格魅力,流利的口才获得了美国民众的支持,当选了美国总统。然而,他又是美国历史上最悲剧性的总统。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总统和妻子一同在美国城市达拉斯,为下一届竞选拉票。中午12点30分,几声枪响过后,总统倒在了其妻子的腿上。随行人员立即将他送往医院。但是,为时已晚,肯尼迪还是身亡了。


  在美国历史上,肯尼迪遇刺案无疑是最扑朔迷离的。美国民众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肯尼迪竟然在联邦特工的眼皮底下,当着摄影记者的面被人“爆头”,而抢手不久之后又神秘死去。对于这场刺杀事件的真相,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众说纷纭。因为其中确实存在很多的疑点。而向来高效的美国政府在这件事上一直遮遮掩掩。小编只能将案件的各个细节和疑点罗列给各位,供大家一起破解谜团。


  奥瓦尔德是官方宣布的凶手。据说他是在事发地旁边的大楼里被抓获的。当时警察在旁边大楼5层的一个房间中发现了一支步枪和瞄准镜。后来警方抓获了奥斯瓦尔德,他当时24岁,是美国前海军陆战队的狙击手。在官方最后发布的《总统特别委员会关于肯尼迪总统被暗杀的调查报告》(即“沃伦报告”)中宣称,奥斯瓦尔德行刺肯尼迪是一个“孤立事件”,他是一名“精神病患者”,他从车后方向肯尼迪开了三枪。


  但是此报告一出就收到了广泛质疑。质疑主要有几点。

  1)人们一直没找到奥斯瓦尔德刺杀肯迪尼的动机。有人认为他是狂热分子,想叛逃出美国。刺杀总统是他一时冲动。他认为刺杀总统后,就可以送给古巴或者苏联一个人情。还有人说,他刺杀总统仅仅是为了“引人注目”。但是这几种说法都不能令人完全信服。


  2)当年达拉斯警察局准备将奥斯瓦尔德转移时,他竟然在途中被一名叫杰克的夜总会老板枪杀了。因为他当时的重要性,负责押送他的警察防守严密。人们疑惑,一个夜总会老板为何要冒这么大的风险,枪杀他?而更加离奇的是,杀害他的那个夜总会老板杰克,不久也死在了监狱中。


  3)官方报告中凶手发射的子弹数目和方向都存在疑点。在肯尼迪到达达拉斯之前,达拉斯警方就在总统车队的汽车上安装了麦克风。有专家分析了录音带后,发现确实有三声比较清晰的枪声,但是这三声枪响与肯迪尼中弹的时间有明显间隔。这三声枪响要比总统中弹的时间晚。而这三声清晰枪响前,还有一声虽然有点模糊,但是与肯尼迪中弹时间吻合。也就是说有4发子弹射向了肯尼迪的车。但是奥斯瓦尔德用的是一支1940年的意大利造的旧步枪,没有自动装置,瞄准十分不便,它在袭击的那几秒钟内,最多只能发射三发子弹。


  也就是说,可能存在另一名枪手,正是他的一枪要了肯尼迪的命。这一说法还有目击者。一位当时围观的民众宣称,他看到事发地大楼对面的草坪附近,有子弹射出。当时有很多警察和目击者,第一反应不是冲向大楼,而是冲向草坪区捕捉凶手。这也间接证实了,当时还有另一个抢手从草坪处开枪的说法。不过因为没有直接证据确认这一点,这个线索最后不了了之了。


  4)肯尼迪的遗体的查验工作也存在疑点。首先,负责解剖的医生称,他在给肯迪尼拍完X片后,底片和显影后的X片都被拿走。后来多位参与解剖的医生证实,肯迪尼头部的两处伤口,是从前面两次射击的结果。而不是如调查报告所说,从后面遭人射击的。他们还声称,美国政府后来公布的肯尼迪尸体照片中的尸体是被处理过的。


  5)刺杀事件发生后,很多的证人都莫名其妙的死了。在肯迪尼遇刺之后,竟然有183名与此案有关的重要证人先后丧命。那些曾声称奥斯瓦尔德并非真凶的目击者,先后离奇地死亡。奥斯瓦尔德的一位好友,名叫乔治,他刚接到调查委员会的问话通知便意外身亡;报社女记者多西曾到达拉斯监狱,对枪杀奥斯瓦尔德的凶手杰克进行采访,她回来不久就暴死在家中;《达拉斯时代先驱报》的记者吉姆与亨特两位记者曾到杰克家进行过采访,但是不久后,吉姆在家中被枪杀,亨特则因“警察手枪走火”而死于非命。


  1978年,“沃伦报告”因为漏洞百出而被参议院推翻,但是直到现在,美国政府也没有说出谁是幕后真凶。他们只是欲盖弥彰的决定在2038年公开肯尼迪遇刺的所有档案。


  显然美国官方给出的嫌疑犯并不一定是真凶,或者其只是执行者,并不是幕后策划者。那么真凶到底是谁呢?几十年来,民间传说的比较多的说法还有两种。一种是副总统刺杀说,一种是与外星人有关的说法。小编会在今后的文章中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两种说法的证据和细节,欢迎各位来一起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