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超导“小时代”(17):朽木亦可雕

 老夫不请自来也 2017-10-30
 2017-3-10 19:39   科学网  罗会仟博客  (收藏有删减)


                                          超导“小时代”(17):朽木亦可雕

单质金属、合金及金属间化合物、氧化物、硫化物、硒化物等材料的超导属于无机化合物。在有机化合物中,也有超导体存在,而且有百余种。1979年,不仅发现了第一个重费米子超导体,也发现了第一个有机超导体。丹麦科学家Klaus Bechgaard与法国人合作,在约1.2万个大气压下,发现了有机盐(TMTSF)2PF60.9K超导电性。这个超导体的临界温度很低,上临界磁场也很低,仅需要0.05T左右的磁场就可以彻底破坏掉超导电性。

1964年,物理学家Little基于BCS理论提出了他的高温超导理论预言:在某些具有高度极化悬挂链的导电聚合物中可能存在1000K以上的超导电性,因为聚合物不像固体材料那样存在声子能量上限,其分子形状是“柔软”可变的,只要有合适媒介提供电子配对“胶水”,就有希望实现高温超导。

一般来说,超导首先要能导电,但绝大部分有机物的导电性很差或甚至完全绝缘。然而,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发现了一类有机导体,即有机固体TCNQ(四氰代对苯醌二甲烷)。这类有机导体有几个典型特征:在结构上是一维化聚合物;在化学上带有苯环基团;在导电机制上属于电荷转移型,即分子链的某些部分提供电子载流子到另一些部分参与导电。它们往往在低温下由于分子间距变化而形成有规律的电荷密度分布(称电荷密度波)。TMTSF(四甲基四硒酸富烯)也是电荷转移型准一维有机导体的一种,丹麦Bechgaard是它的发现者。这一类材料被命名为“Bechgaard盐”。和其它一维有机导体中的电荷密度波相变不同的是,(TMTSF)2PF6在常压下是绝缘体,通过施加压力,会发生绝缘体-金属相变,最后在一万个大气压以上出现超导。有机分子晶体中超导电性的发现,把超导物理学家们的视野拓展到了有机材料之中,令超导更值得期待。

有意思的是,Little的预言(Little定理)并没有严格限定在有机材料之中。出乎意外,人们在无机聚合物中同样找到了超导电性,如氮化硫((SN)x,Tc3K)和黑磷(Tc=10.7K,高压P=29GPa),但其临界温度还是很低。更令人振奋,2016年发现黑磷具有更优于石墨烯的物理性能,在高压下同时会出现拓扑半金属态等新颖的量子物态。

有机超导体属于有机化合物,其结晶体并不像软组织,而是有特定形状的固体,和无机晶体没有太大区别。在偏振光显微镜下,有机超导体的单晶表面能显现出非常绚烂的色彩。大部分有机单晶都是在有机溶液里面生长出来的,其结晶过程非常缓慢,而且成品往往比较脆弱,体积也不大,为研究和应用带来了困难。

1980年之后,人们发现了更多的Bechgaard盐超导体(只需要把PF6基团换掉),它们的超导临界温度都低于3K,需要借助高压来实现,大部分都有自旋(注意不是电荷)密度波相变,仅有(TMTSF)2ClO4在常压下超导。这类有机超导体在常压下的结构都是一维链堆积而成,故而被划分为一维有机超导体。除了一维有机超导体,也存在二维有机超导体。这些有机超导体的上临界场、相干长度、超导对称性、同位素效应等都不一定能用BCS理论来描述,和重费米子超导体一样,它们被归类为“非常规超导体”。

有机超导体均属于“施主有机超导体”(主动贡献导电电子),其体系都含有苯环或者嵌有硫/硒的苯环。是否具有单苯环的分子超导体?是否有多苯环结构的有机物超导体?又是否存在碳分子化合物超导体?或者还有碳单质超导体?这些疑问的答案都一样。碳基超导体不仅存在,而且种类非常繁杂,包括C60、石墨/石墨烯、碳纳米管、多环芳烃、金刚石等等。这些材料需要通过掺杂碱金属或碱土金属来获得导电电子,被统称为“受主有机超导体”(1)。它们大都含有碳六角结构单元。


1:典型的有机超导体结构

C60又称足球烯,由60个碳原子组成,含有20个六边形和12个五边形,和足球一样的表面。它非常类似NaCoO2蒸水后变超导,在C60中蒸入碱金属K,就可以出现18K左右的超导电性。其中K离子分布在C60分子的间隙中,提供电子作为导电载流子,整体形成K3C60立方体的结构(2)。因此,C60分子超导体和前面提及的一维和二维超导体不同,它属于立体化的三维超导体。通过改变掺杂的碱金属/碱土金属,或者施加外界压力,或者用液氨法合成,C60可以出现不同的超导临界温度。这类超导体已经被发现40余个。实验表明,C60超导体的能隙和同位素效应等都完全满足BCS理论,因此它们都属于常规超导体。难以突破40K麦克米兰极限。


2K3C60有机超导体

2001年在仅有1.4nm直径的单壁碳纳米管(一层碳原子)中发现了0.4K的超导电性。另有报道称在直径更大的多壁碳纳米管(多层碳原子)存在1215K的超导电性,但对此一直有争议。在石墨或石墨烯(单原子层)中掺杂碱金属同样可以实现超导,如KC8(Tc=0.15K)LiC2(Tc=1.9K)CaC6(常压Tc=11.5K,高压Tc=15.1K)SrC6(Tc=1.65K)YbC6(Tc=6.5K)等。石墨超导体的结构像威化饼干一样,一层层六角形的石墨堆垒起来,层间夹着碱金属离子。碳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通常是绝缘体,在掺杂B以后,可以出现空穴型导电,在约9万个大气压下出现4K的超导,利用化学气相沉积的薄膜可以达到11K的超导。和零维的C60分子超导体一样,二维的石墨超导体和三维的金刚石超导体基本上都属于BCS常规超导体,它们的临界温度都不高。

6个碳原子构成的苯环非常有趣,它可以形成多个苯环的链状结构,也可以堆积成拼接堆积结构,按照苯环个数分别是苯(1)、萘(2)、蒽/(3)、芘(4)、二萘并苯/(5)、六苯并苯(6)、二苯并五苯(7)等。通过碱金属或碱土金属掺杂,同样可以出现超导。有趣的是,菲、二萘并苯、二苯并五苯中随着苯环数目的增加,临界温度从5.5K18K,升到了33K。虽然目前尚未在该多环芳烃家族发现40K以上的超导,但它们大部分的临界温度都随压力提高而提高,预示着可能是非BCS超导体,这是和其它掺杂碳单质超导体最大的不同。


图3:有机超导体电子态相图

不可否认,除去不少掺杂碳单质有机超导体属于BCS理论框架下的常规超导体,常压下其临界温度无法突破40K的麦克米兰极限。也有不少超出BCS理论框架的非常规超导体,在压力、磁场、温度等手段调控下,它们会出现类似重费米子超导体的电子态相图,即出现绝缘体、反铁磁、自旋密度波、电荷密度波、超导等多个区域交错,其导电维度随压力增加会从一维变成二维,再到三维。而通常有机超导体在临界温度之上的正常态都是三维导体(图3)。如何解释有机超导体的复杂相图乃至其微观超导机理,目前也是超导物理学的难题之一,涉及凝聚态物理理论最前沿的核心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