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唱经典歌曲,让经典再流行

 MAY的学习簿 2017-10-30


【吟诵之学】

今之读书非古之读书也,读既无法,书亦无道。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知其非鬼,岂可谄媚?知其不义,岂可不为?汲汲戚戚,唯唯否否,非大丈夫也。

吟诵者,读书之法也。读书之法不存,文化之脉何续?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读中华经典而用西学之所谓阅读、朗读、歌唱,甚而无法之平读,新法之快板者,与以拳击而学太极者何异?

天不绝斯文于中华,当吾不绝吟诵于斯文。

吟诵兮归来!

—— 徐健顺 谨记

连载说明:徐健顺教授即将出版专著《普通话吟诵教程》连载,每周一更新。

本期:《普通话吟诵教程》第一讲“唱自己的歌”第四节“儿歌唱起来”第二部分。


教学音频:重唱经典歌曲 来自我爱斯文 25:37

百年经典歌曲,当然也包括近年的优秀歌曲,只不过近年实在是优秀歌曲太少了。这些经典歌曲,有一些歌是在普通话定型之前的,那些歌,用今天的普通话唱就会有些倒字,要把它纠正过来。也有个别的歌曲不是方言的问题,本身就是有个别的字是倒字的,但是整首歌基本上是依字行腔、依义行调的,这些歌我们也要重新唱,纠正过来。这些经过纠正的经典歌曲就会更符合汉语的韵律,也就更经典、更传之久远了。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此我们最近一直在倡导这件事:重唱经典歌曲

比如这首歌:《我们的田野》。

我们的田野  美丽的田野

碧绿的河水  流过无边的稻田

无边的稻田  好像起伏的海面

平静的湖中  开满了荷花

金色的鲤鱼  长的多么肥大

湖边的芦苇中  藏着成群的野鸭

风吹着森林  雷一样的轰响

伐木的工人  请出一棵棵大树

去建造楼房  去建造矿山和工厂

森林的背后  有浅蓝色的群山

在那些山里  有野鹿和山羊

人们在勘测  那里埋藏着多少宝藏

高高的天空  雄鹰在飞翔

好像在守卫  辽阔美丽的土地

一会儿在草原  一会儿又向森林飞去

我们现在重新唱这首歌,用今天的普通话,要依字行腔地去唱,我们就要把每个字,曾经的倒字要给它正过来。这样唱你才能感受到汉语歌曲的魅力。你可以举起你的右手来比划声调,这样更清楚。

我们的田野

你看,她原来唱的是“我们的田yē”,不是yē,应该是yě,我们的田yě,这么唱是吧?

我们的田野yě  美丽的田野yě

碧绿的河水  流过无边的稻田tián

田,原来唱成了“天”。应该是二声嘛,要唱一个向上的音程或者倚音。

无边的稻田

稻,唱成了dǎo,dǎo田就不对了是吧?无边的dào田,所以要把原来的61这个上升音程改为16的下降音程。

好像起伏的海面

面,不能唱miān,而要唱miàn。要用一个腔音去唱,唱出下降的趋势来。

宁静的湖中  开满了荷花

金色的鲤鱼  长得多么肥大

大,不能是dā,是dà,所以要把2改为32的下降音程。

湖边的芦苇中

苇,这里要唱完整的三声wěi, 61。

藏着成群的野鸭

风吹着森林

不能是līn啦,是lín,35。

雷一样的轰响

hǒng响就不对了吧,是hōng响,13改为3。

伐木的工人  请出一棵棵大树

去建造楼房

房,不是方,是fánɡ,5改为35。

去建造矿山和工厂

这里的“工”字,有个明显的向上挑的尾腔,这个是可以存在的,但是尾腔不可以声音大,声音大就成了正音了,就成了ɡǒnɡ,就成了倒字了。是ɡōnɡ,后面是一个尾腔,表示陶醉。

森林的背后

后,是四声,hòu,5可以改为65。

有浅蓝色的群山

浅、色,这两个字,声调都和旋律方向有差异,又不方便用简单的升降音程,那就要用腔音稍微拐一下,表示声调的方向。

在那些山里  有野鹿和山羊

人们在勘测  那里埋藏着多少宝藏

高高的天空  雄鹰在飞翔

雄,二声,不能唱65这样的下降音程,得唱56。雄鹰在飞fěi翔,也不对吧,是fēi翔,13改为3。

好像在守卫

卫,不是微,是wèi,3要改为53。

辽阔美丽的土地

一会儿在草原  一会儿又向森林飞去

飞,后面也是一个尾腔,不要唱错了。去,是四声,得唱一个下降音程。

是不是所有的字都要用音程或者倚音唱出它的声调方向来?不是的。人对字的声调的听感,取决于前字到本字的音程,和本字的音程,两者的组合。所以一个音也可以表示声调升降,但拖长的话,前字到本字的音程的感觉就会消失,就只能用本字的音程了。这些技巧具体请见教程后面的相关内容。

这样唱歌和现在那种直着嗓子唱歌有什么区别呀?就是感觉柔软起来,整个身体都是像打太极拳一样动的,所以古人读书要摇头晃脑。为什么?因为汉语是旋律型声调语言,是用腔音的,不是英语或者意大利语那样的重音语言。我们唱起歌来就是这样,很柔软,很流畅,总是连在一起唱的感觉,连绵不断,这才是温柔敦厚的中国人的感觉。

唱现代歌也是这样,你能唱出这种温润、这种流畅,这是中国的精神。这种东西,它不是理性上的概念,它是在生活里的,是一种习惯,是一种方式,这种东西到了孩子们的心里,到了他们的生命里,变为他们的气质、姿态,教育才能起作用,所以孔子重六艺,重视熏陶,重视习惯的养成。古代的贵族说话也是婉转温柔的。


(王洛宾,名荣庭,字洛宾,中国民族音乐家,有“西北民歌之父”、“西部歌王”之称。

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这个歌应该怎么唱?

这歌有个特点,就是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不管是押韵的还是不押韵的,都是鼻音结尾:

方、娘、房、望、脸、阳、睛、亮、产、羊、脸、裳、羊、旁、鞭、上

全部都是n或者ng的韵尾。鼻音是什么感觉呀?抒情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人哭的时候,鼻子被堵住,说什么字都是带鼻音的。所以反过来,当你听到鼻音的时候,尤其是他又拖长,让你专门听那个鼻音的时候,就能感受到抒情。所以唱的时候,一定要把每一句都归于鼻音韵尾,摇曳回味。

在那遥远的地方

这个“地”,现在好多人都唱成“在那遥远的dǐ方”,那就成了“底”方,换成另外一个字了。是dì,所以向下的音程53是它的正腔。那么后面向上挑的35是什么?这是尾腔。向上一挑的尾腔表示陶醉。以前的中国人唱歌,都是用腔音唱歌。腔音就是音高、音强、音质都以变化为常态的音,而且这个变化是有情感意义的。平拖一般表示延展,向上表示强调,向下表示感慨。以前的中国人听歌,特别重视听尾腔,欣赏尾腔,所以戏曲唱起来都那么慢那么拖,今天的年轻人受不了,欣赏不了,因为他们学了西方音乐,只会欣赏旋律,不会欣赏尾腔了,不知道演员在表达什么,无法沉浸进去了。尾腔的特征,是一定要音量小,比正腔小,逐渐变小,这样才是尾腔的感觉。尾腔不影响对字音声调的判断,所以这里只要把35唱小声,就不是倒字,反而表达出了很陶醉的感觉。说明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在那遥远的地”,说到“地”这个字的时候,他陶醉了。

来,我们来唱一下这首歌,依字行腔地唱,用腔音唱,用心去唱,要明白它在说什么,对吧?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娘”是二声,所以要唱成niánɡ。

人们走过她的帐房

“房”,一定要归韵于n,最后拖的是鼻音n,而不是ánɡ。

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她那粉红的笑脸

 “脸”也是要鼻音结束的。

好像红太阳

她那活泼动人的眼睛

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亮”是四声,liànɡ,要把下降音程唱出来。

我愿抛弃了财产

现在都把“财”唱成cǎi,是我愿抛弃那彩色的产业,黑白的你不抛弃,是吗?这个二声和三声,“彩”和“财”,唱的时候有什么区别?二声是直接向上扬的,三声会在开始先平拖一下或者下降一下。“了”唱4,“财”如果唱35,就是先下降再上升了,就会被听成cǎi。如果要唱二声,就直接上扬,cái,比如唱成56,就这可以了。调没有变,只是腔做了调整。听起来非常坚决。

跟她去放羊

现在唱的35,就成了ɡěn她,应该是ɡēn她,所以是55。

每天看着那粉红的笑脸

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

我愿做一只小羊

跟在她身旁

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

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打”是几声呀?三声,是温柔的三声呀,所以不能唱成一声,那太狠了。当你唱这个“打”字的时候,要把三声的婉转唱出来,你就知道那个字是多么温柔,它是饱含感情的。

这就是以前的唱歌,是用声音的变化去表达他的感情,不是仅仅靠歌词

(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兰花草》,最早是胡适的一首诗,很有名的台湾校园歌曲。但是那是台湾的国语唱法,很多字用普通话来听都是倒字的。我重新依字行腔唱了一下,有的地方改了腔,有的地方改了调。

在我们的传统中,唱歌是可以改词改曲的。现在唱歌,张三作词,李四作曲,王五伴奏,赵六指挥,还得有人给我们唱一遍示范,叫歌星。我们就得按照这个唱,它有知识产权,我们不能不这么唱。这是合理的吗?是我唱歌又不是他唱歌,凭什么要按照他的词他的曲去唱?如果我唱别人的词别人的曲,只能凭一点,就是他的词好,他的曲好,我认同他的感受,是不是?我们古代的诗歌为什么能代代相传?不是因为这是李白作的诗,所以我们就背,一个字动不得。不是这样的。我们之所以读李白的诗,只是因为他作得好,不好的就被遗忘了。这就是中国人,中国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我们学了李白的《静夜思》,一共二十个字。你可知道这二十个字当中只有十八个字是李白作的。李白的原作是: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看”和“山”这两个字,后来都被改成了“明”。为什么?更好听呀。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呀,李白的诗都给改了是吧?不只是李白的,你去买任何一个人的诗集,你要买那个详注的本子,就会看到注释里面有大量的“一作”、“又作”等等。什么叫“一作”、“又作”?就是原作被后人给改了。

这样就理解了什么叫“经典”。“经典”就是一个字也改不了,太棒了。不是因为某个权威说“这个东西重要”,它就成经典了,而是大家都觉得,这篇文章或这首诗,一个字动不得,太棒了,真是我的心声呀,于我心有戚戚焉。这样才唱起来。我们今天也应该这样,唱歌,只唱好歌。唱别人作的词别人作的曲,我只唱好的,而且唱得不舒服我还要改,把歌唱成自己的歌。我们来听一下重唱的《兰花草》,作个示范。

我从山中来

带来兰花草

这句原来的唱是lāi,但“来”应该是二声,所以不能唱3,而是得唱23,lái。

种在花园中

盼着花开早

这一句,原来歌词是“种在小园中”,但唱成了“萧园中”。如果把“小”的三声唱出来,又破坏看它的主旋律,怎么办呢?我就改了词,改成了一个一声的词,又基本不改变意思,这样就改成了“种在花园中”。

一日看三回

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

苞也无一个

这一句,“兰花却依然”,还是原来的词,但调不是原来的调。原来的调是,“lǎn花却依然”。台湾,包括广东,二声三声经常不太好分,容易唱成这样,我们就得改过来,“lán花却依然”,这也不伤害主旋律。如果伤害主旋律就改词。

转眼秋天到

移兰入暖房

朝朝频顾惜

夜夜不能忘

盼着花开早

能将夙愿偿

满庭花簇簇

添得许多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