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5种检验方法|各有千秋

 举子的技术驿站 2017-10-30
 http://mp.weixin.qq.com/s/05npYC6btUm5FiU38gyE6g

检验方法

检测原理

1、电化学发光法

免疫反应中形成三联吡啶钌标记抗体-抗原-抗体或者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生物素-链霉素结合至微粒体上并转移至电极处,附加于电极的电压使三联吡啶钌产生化学发光,强度与样本中的待测抗原浓度成正比或反比。

2、速率法

样本中的酶催化底物反应生成有色产物,引起吸光度变化,单位时间内的吸光度变化与酶含量呈正比。

3、葡萄糖氧化酶法

葡萄糖氧化酶能将葡萄糖氧化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在色原性氧受体(如联大茴香胺,4-氨基安替比林偶联酚)的存在下,过氧化物酶催化过氧化氢,氧化色素原,生成红色化合物。其色泽深浅在一定范围内与葡萄糖浓度成正比。

4、化学发光法

免疫反应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包被于固相载体表面,其上标记的碱性磷酸酶催化底物反应产生化学发光。

5、免疫比浊法

在一定量的抗体中分别加入递增量的抗原,经一定时间后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用浊度计测量反映液体的浊度,并由此推算样品中的抗原含量。

6、化学法

依赖于特定的化学反应及其计量关系来对物质进行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重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以及试样的处理和一些分离、富集、掩蔽等化学手段。

7、放射免疫法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简称“标记抗原”)和非标记抗原(标准抗原或待测抗原)同时与数量有限的特异性抗体之间发生竞争性结合(抗原-抗体反应)。反应后分离并测量放射性而求得未标记抗原的量。

8、酶联免疫吸附法

酶分子与抗抗体分子共价结合,滴加底物后,底物可在酶作用下出现颜色反应。

9、间接免疫荧光法

以荧光素为标记物测定血清中抗体的免疫测定技术。

10、高效液相色谱法

样本各组分由于性质不同,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也不相同。在特定的压力和流动相条件下,各组分会在各自对应的时间被洗脱。检测特定时间的洗脱物,就可以得到目标物的量。

11、流式细胞术

主要是测量群体中单个细胞经适当染色后其成分所发出的散射光和荧光,经染色的细胞在悬浊液中以单形流过高强度光源的焦点,当每个细胞经过焦点时,发出一束散射光或荧光。它们经过过滤及光镜系统收集到达一个光电检测器(光电倍增管或一个固态装置),光检测器把散射光定量转化成电信号,经数字转换器进行数字化后而成整数,然后进行电子存储,以后数据可以调出显示和进行分析。

12、免疫散射比浊法

样本中的抗原与包被珠上的抗体反应形成大分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检测光照射时被折射,引起特定角度的折射光强度改变。

13、免疫印迹法

抗原等蛋白样品经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转移到固相载体(例如硝酸纤维素薄膜)上,与对应的抗体起免疫反应,再与酶或同位素标记的第二抗体起反应,经过底物显色或放射自显影以检测电泳分离的特异性目的基因表达的蛋白成分。

14、荧光酶免法

以荧光物质标记的抗体进行抗原检测的技术。

15、PCR-反向点杂交

先将带用的探针分别点到硝酸纤维素膜或尼龙膜上,再将待测的DNA样本与之杂交,待测样本与具有同源序列的探针结合,再经相应的反应显出杂交信号。

16、免疫凝集法

特异性的抗原与相应抗体反应,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颗粒

17、实时荧光PCR法

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因,利用荧光信号积累实时检测整个PCR过程。

18、免疫层析法

将单克隆技术和免疫色谱分离技术结合起来的一种免疫学诊断方法。

19、生物芯片法

将大量探针分子固定于支持物上后与标记的DNA样品分子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每个探针分子的杂交信号强度进而获取样品分子的数量和序列信息。

20、镜检法

利用显微镜对人体的排泄物、分泌物、脱落细胞和人体组织等进行分析判断,来诊断人体疾病的方法。

21、热沉淀反应法

本-周氏蛋白在一定pH条件下加热至40-60℃时有沉淀发生,温度升高至100℃时,沉淀消失,再冷却时又可重新沉淀。

22、罗斯法

在酸性环境中,尿中含有高铁离子(Fe3+)时可与亚铁氰化物作用,产生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

23、酶法

利用酶催化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最终产生可用现有检测方法测定的物质的技术。

24、染色体G带分析

将染色体标本用碱、胰蛋白酶或其他盐溶液处理后,再用Giemsa染液染色,在普通显微镜下,可见深浅相间的带纹,通过条纹来识别染色体的异常。

25、染色体R带分析

R带所显示之深浅带纹区域正好与G带之带纹相反。在G带染色体的两末端都不显示深染,而在R带中则被染色,因此R带有利于测定染色体长度以及末端区域结构的变化。

26、聚合酶链式反应

在DNA聚合酶催化下,以母链DNA为模板,以特定引物为起始点,通过变性、退火、延伸等步骤,体外复制出与母链模板DNA互补的子链DNA过程。是一项DNA体外合成放大技术,能快速的体外扩增任何目的DNA。

27、原子吸收法

光源辐射出的待测元素特征谱线通过样品蒸汽,被待测元素基态原子吸收,由发射光谱减弱的程度,求得样品中待测原子的含量。

28、双缩脲法

双缩脲在碱性溶液中与二价铜离子结合形成紫红色络合物,这样的呈色反应,称之为双缩脲反应。因为蛋白质含有大量彼此相连的肽键(-CO-NH-),可在相同条件下发生与双缩脲相似的反应,生成紫红色的络合物。继而根据吸光度变化,测得蛋白质含量。

29、溴甲酚绿法

血清白蛋白在pH4.2的缓冲液中带正电荷,在有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存在时,可与带负电荷的染料溴甲酚绿(Bromocresol  green,BCG)结合形成蓝绿色化合物复合物,其颜色深浅与白蛋白成正比。

30、计算法

根据先前检测获得的数据,经过数学计算获得目标数值。

31、矾酸盐氧化法

在pH3附近,表面活性剂和钒酸作用于血清TBil,使之氧化成胆绿素,使胆红素所特有的黄色减少,由此测定吸光度的变化求出血清中总胆红素的浓度。当试剂中缺少表面活性剂时,钒酸只作用于血清中结合胆红素,此时测定吸光度下降值求出血清中结合胆红素的浓度。

32、循环酶法

在NAD存在下,各种胆汁酸C3上α羟基脱氢生成羰基,NAD被还原为NADH。在黄素酶的存在下,NADH氧化为NAD,而共存的碘化硝基四氮唑(INT)还原为紫红色甲臢。甲臢的生成量与血清中总胆汁酸含量成正比。

33、LD-L法

乳酸脱氢酶催化的反应乳酸→丙酮酸(L→P),伴有还原辅酶Ⅰ(NADH)生成,导致吸光度变化。据此变化可以测得乳酸脱氢酶活性。

34、CHOD-PAP法

血清中的胆固醇酯(CE)被胆固醇酯水解酶(CEH)水解成游离胆固醇(CHOL),后者被胆固醇氧化酶(CHOD)氧化成△4-胆甾烯酮并产生过氧化氢,再经过氧化物酶(POD)催化4-氨基安替比林与酚(三者合称PAP),生成红色醌亚胺色素(Trinder)。吸光度与标本中TC含量成正比。

35、GPO-PAP法

用高效的微生物脂蛋白脂肪酶(LPL)使血清中TG 水解成甘油与脂肪酸,将生成的甘油用甘油激酶及三磷酸腺苷磷酸化,以磷酸甘油氧化酶(GPO)氧化3-磷酸甘油(G-3-P),然后以过氧化物酶(POD)、4-氨基比林(4-AAp)与4-氯酚(三者合称PAP)显色,测定所生成的H2O2,故本法简称GPO-PAP法。

36、DGKC法

DGKC法是医学中检验科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它由德国临床化学学会(DGKC是德国临床化学学会的缩写)推荐,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当中,可以用DGKC推荐方法测定血清中的胆碱酯酶及其基因型检测。

37、离子选择电极法

利用特异的固态膜电极对标本水相中活化离子产生选择性响应,根据产生的电位信号测定含量。

38、偶氮砷Ⅲ法

偶氮砷Ⅲ可与多种化合物形成有颜色的络合物,且吸光度与目标化合物的含量成正比。

39、磷钼酸法

利用葡萄糖的还原性,将碱性铜试剂中的二价铜(Cu2+)还原成一价铜(Cu+),然后Cu+可使磷钼酸还原呈蓝色,其蓝色的深度与血滤液中葡萄糖的浓度成正比,经紫外比色可测定含量。

40、二甲苯胺兰比色法

在碱性条件下,镁离子和二甲苯胺蓝形成紫色络合物。加入GEDTA和钙形成络和物,使本反应可特异监测镁。紫色深浅和镁浓度呈正比。

41、脲酶法

利用脲酶催化尿素水解生成铵盐,铵盐可用纳氏试剂直接显色、酚-次氯酸盐显色或酶偶联反应显色。

42、苦味酸法

尿、血清中的肌酐与苦味酸盐作用,生成黄红色的苦味酸肌酐复合物。根据吸光度测定指标成分含量。

43、对硝基酚比色法

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可使对硝基酚-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水解,释放出游离的对硝基酚,在碱性溶液中显色,其颜色深浅与酶活力有关。

44、电泳法

根据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定向运动,可将可溶性被测物的各个蛋白进行分离,对分离后的凝胶进行染色扫描分析。

45、血常规自动分析

血细胞分析仪对血细胞的计数,是用电子学的方法把细胞数目和其他信息,以数码管、打印卡片、粒度分布直方图或散点图的方式显示出来。

46、干化学法

除了被分析物以外的反应组分均附着于纸质载体上,加入被分析物后发生反应并显色,可通过肉眼或仪器进行比色。

47、免疫胶体金法

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志物应用于抗原抗体检测的一种免疫标记技术。

48、免疫渗滤试验

以微孔膜为固相载体,其上固定有已知的特异性抗原或抗体,将其装入特殊的渗滤装置中。加入的胶体金标记的抗体(抗原)也在渗滤中与已结合在膜上的抗原(抗体)相结合。因胶体金本身呈红色,阳性反应即在膜中央显示红色斑点,阴性反应则不会出现这种红色斑点。

49、免疫层析试验

将胶体金标记的抗体先固定于硝酸纤维膜的某一区带,当该干燥的硝酸纤维素膜一端浸入样品后,由于毛细管作用,样品将沿着该膜向前移动,当移动至固定有抗体的区域时,样品中相应的抗原即与该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若用免疫胶体金可使该区域显示一定的颜色,从而实现特异性的免疫诊断。

50、染料结合终点法

利用来源相同的蛋白质和碱性(或酸性)氨基酸含量大体相同这一特点,加入过量的酸性(或碱性)染料,使其和蛋白质形成不溶性盐而沉淀析出,以分光光度计测定反应前后溶液和透光度,然后根据计算出来的结合染料量求得蛋白质含量。

51、试管法

在试管中完成对标本中目标成分含量检测的一类方法。

52、微柱凝胶免疫法

在微柱凝胶管内的反应中,红细胞和相应抗体结合后,形成红细胞凝集团块。在一定的离心力作用下,未结合抗体的红细胞沉降至凝胶管底,而形成凝集团块的则将被凝胶截留在表面或胶中。

53、魏氏法

将一定量的抗凝全血灌注于特制的血沉管中,直立于血沉架上1h后读取红细胞下沉后所暴露出的血浆段高度。

54、乙醚萃取法

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乙醚将目标成分从样品中提取出来的操作方法。

55、荧光原位杂交

将DNA(或RNA)探针用特殊的核苷酸分子标记,然后将探针直接杂交到染色体或DNA纤维切片上,再用与荧光素分子偶联的单克隆抗体与探针分子特异结合,检测DNA序列在染色体或DNA纤维切片上的定性、定位、相对定量分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