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语之中的春秋历史:北门之管——秦国的远征

 百科知识博览 2017-10-30

鲁国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四月,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击败了楚国,楚军统帅成得臣自杀。五月,晋文公与鲁国、齐国、陈国、宋国、蔡国、郑国、卫国、莒(ju,第三声)国等国的国君在践土这个地方举行了会盟,是为践土之盟,正式确立了晋国的中原霸主地位,晋文公也成为了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位霸主。

稍微解释一下霸主这个词,“霸”,实际上就是“伯”,伯仲叔季的那个伯,就是兄弟中的老大。周朝是分封制的政治结构, 具体封了多少诸侯已经无法考证了,到了春秋时代,诸侯国有124家(也有说154家)的,这些国家大部分出自姬姓、姜姓(宋国除外,他们是商朝后裔)。如果把周朝比喻为一个家庭,那么周天子相当于父亲,是一家之主,诸侯国相当于儿子,要为这个大家庭做自己的贡献。然而到了春秋时期,随着周天子的权威下降,逐渐失去了一家之主的地位,而当时蛮夷四起,不断的进攻中原诸国,春秋初期的诸侯国面积往往不大,单打独斗基本上会被周围的野蛮人群殴到死。中原诸国想要生存下去,周天子又靠不住,怎么办?推举出一个领袖来领导大家一起对抗野蛮人自然是最好的选择,按宗法社会里常以长子继承父位当家的传统,这个领袖就被称为“伯”,意思就是大家都认你当老大。


春秋首霸——齐桓公
当老大嘛最重要的自然是赏罚分明,在会议现场晋文公宣布赦免了卫国、曹国的国君,放他们回国,在展示了自己的仁义之后,接下来晋文公就打算收拾楚国的小弟了,首当其冲的就是郑国。这是郑国第一次由于晋楚争霸而遭到误伤,不过没关系,接下来的两百多年间他还会被晋国、楚国进攻无数次,慢慢就习惯了。为什么晋楚争霸遭殃的偏偏是郑国呢?这跟郑国的地理位置有关,郑国的国土基本上是在现在的河南省中部,是中原的心脏,所以无论是哪个国家想要控制中原都必须要征服郑国,可怜的郑国就因为位置不好(或者说位置太好)而成为了晋楚争霸的最大牺牲品。

鲁国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晋国、秦国一起攻打郑国,借口什么的也是现成的:城濮之战时郑国站错了队,跟楚国勾搭在一起,现在秋后算账的时候到了。这场战争的过程高中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讲的很详细,不再赘述。总之,秦国人临时变卦了,独自跟郑国讲和,并且派遣杞子、逢(páng)孙、杨孙三位将领帮助郑国守卫都城的北门。


烛之武退秦师

被放了鸽子的晋文公自然十分生气,然而霸主就是霸主,并没有被愤怒冲昏头脑,在秦军撤退之后并没有单独进攻郑国,反而向郑国提出了议和,条件也很简单:郑国必须立公子兰为太子。晋文公之所以钦定了公子兰是因为这位公子长期生活在晋国,政治立场也偏向晋国。对此郑文公倒是十分爽快,反正都是自己的儿子,立谁都一样,于是和平条约顺利的达成,晋国也撤军了。

两年后,郑文公去世,公子兰即位,是为郑穆公,郑穆公果然采取了亲晋的政策,郑国成为了晋国的盟友。对于郑国的这种行为秦穆公表示十分的愤怒,感觉自己的智商被侮辱了,然而有晋文公这个大Boss在,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

这一年冬天,晋文公也去世了,秦穆公再也按耐不住自己蠢蠢欲动的小心脏了。

此时驻守在郑国北门的秦国将领杞子等人密报秦穆公,建议趁着晋国在忙着办理晋文公的丧事的时候派兵偷袭郑国,由他们做内应打开城门,这样郑国肯定就Game Over了。《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成语”北门之管“由此而来,管,就是钥匙,“北门之管”则用来指代军事要地或守御重任。


北门之管

早就已经急不可耐的秦穆公立即同意了这个冒险的军事计划,派遣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大将带兵出征,这三个人中孟明视就是百里视,是百里奚的儿子,西乞术、白乙丙则是蹇叔的儿子。因此在秦军出发之前蹇叔一边劝谏秦穆公不要出兵一边对自己的两个儿子说:我能见到军队出发,却再也见不到军队回来了,这就是典故蹇叔哭师。百里奚跟蹇叔是秦穆公的左膀右臂,百里奚是在《孟子》中留名的大人物,蹇叔是以雄才大略而留名史书,不过蹇叔这次还是错了,他还是见到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个人回来了——尽管整支军队里只有他们三个人回来了。关于郑国是如何挫败了秦国的这次远征,请期待下文——秣兵历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