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歌剧艺术大师王信纳畅谈美声(一)

 娱尔 2017-10-31

教师必须要有一副能辨识声音的好耳朵,上课时一边听,一边矫正,这也正是我少用文字来表达发声方法的原因。可是本书作者淳于金章先生执着地要我写一点东西,我就不妨尝试一下,但愿不要误导了别人,因为这只是纸上谈兵。

 

(一) 美声唱法之我见  

     “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经过几代人不断地摸索改进,到卡鲁索的时代已趋于完美。继卡鲁索之后,有吉利、拜勒提里、比约林和蒂塔.鲁夫等人,以及后来的莫纳考、切哥莱、科莱里、贾科米尼、卡普契里、卡拉斯、卡巴耶、阿来扎和盖罗欣等等,都是把美声唱法掌握地很到家的人。

在美声唱法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独特的发声方法。人的嗓音通常可以发出三种声音:真声、假声和所谓的“海豚音”。真声:国人称之为“大本嗓”,是声带正常震动所发出的声音,也称其为“基音”,就像我们通常讲话的声音。这种声音的特点是:有一定的音量,但音域却比较窄,连续大音量的使用,很容易疲劳,穿透力不强,不易灌满大厅。假声:国人称之为“小嗓”,是声带局部震动而产生的“泛音”。当我们观察低音提琴的琴弦震动时,你会发现除了整根弦在震动之外,还有一些局部的震动,这些局部震动就生成了“泛音”,物理学上称之为“谐波”。假声就是二次谐波,特点是省力,音域比真声高出一个八度,却唱不出大音量来。美声唱法是把真声和假声混合起来使用,通过合理地运用共鸣腔体,把假声的音量增到最大,把真声的声带震动减到最小(音量并不小),使真和假声有机地连接起来,既拓宽了音域,也扩大了音量。所以,美声唱法也称为“混合共鸣唱法”。

虽然男女声都是混合共鸣唱法,但运用起来却有一定的差异。主要是在真、假声的交接点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换声点”。准确地说,是“换声区”,因为真、假声交接处需要有几个过渡音。正是由于这一差异,给男高音的演唱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女高音和男高音在记谱上虽然音高一样,而实际上女声却高出了一个八度。

女高音是在中央C上面的d和e处换声。由于换声区以下的声音她们很少用,所以“换声”对女高音就不是什么问题,而男高音要在f2或升f2换声。这正是男高音演唱的主要音区,用轻了,高音不辉煌,用重了,高音上不去,实在是两难!但这也正是男高音值钱的原因,因为是“难高音”。而女高音到了High C附近,就可以使用所谓“海豚音”,也就是她们在惊吓中发出的那种“尖叫”。这种“尖叫”不用声带,而是把真、假声带之间的“喉室”当作一个哨子,把它吹响就行了,连小娃娃都会尖叫。(注:假声带长在声带往上的部位,有点像声带,却不参与发声)。

其它声部也都雷同,只是在换声区上有所差异。各声部在训练中也有所差异,主要是真、假声混合的比例。总之,看起来并不复杂,可是训练起来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特别是要因人而异,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在我接触的学生中,很多人搞不清声音应当从哪里发出,因为他们听到的说法太多:这个说往前唱,那个说往后唱,这个说往上唱,那个说往下唱。这些说法不见得都对,也不见得都错,就看你当前的训练情况了,不同的阶段要有不同的侧重。

美声唱法之所以产生在意大利,这和他们的语言有关。因为他们的语言着重“母音”,而我们的语言中辅音作用较大。就拿我们喊“救-命-呀-”来说,声音都在前面,因为急于把声音送出去,一用力,喉头也跟着提起来了,喉头一上提,声音就更出不来了。而意大利人喊的是“aiuto!”(啊-犹-道-),其中四个母音都是从“嗓子眼”里发出的。为了发出大的声音,他们就用力压住母音,一用力,喉头就往下坐。当喉头提不起来时,气息就完全着力于声带,咽腔也随着扩大了,响亮的声音就随之而出。由于这种语言习惯,致使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在这基础上,他们不断摸索,悟出一些道理来,渐渐就形成了一套方法。直到今天,形成了比较完美的美声唱法。

基诺·贝吉大师,第一次来北京时,在中央乐团(现在的“国交”)讲学。开始他不明白我们的语言特点,一味地要求往面罩唱,效果不太好,他便得出一个结论:由于中文语言的特点,你们只能相对“打开喉咙”。当他听说北京还有一个歌剧院,就要求来看看,我们正在排《茶花女》。当我唱完一幕后,他跑上台抱住我说:“你怎么唱对了?”我想,可能是因为我运用了“头腔共鸣”。

第二年和以后几年,他都来歌剧院讲学,接触的机会也多了,就熟了。一次他给我们排练歌剧《丑角》,我扮演男主角卡尼奥,这是一个戏剧性很强的角色,开始他也要我往面罩唱。唱了一段时间,我觉得有些不对劲,似乎哪儿也用不上劲了。于是我对贝吉说:“我仿佛感到嗓子都吊上去了”。下课后,他把我叫到一边,一手抱着我的肩膀,另一只手放在我的喉咙下方说:“这个地方是要坐住的,甚至可以用点力,绝不能让它起来。但是,你不要对别人说,那会打乱我的教学计划”。

那之后不久,我结识一位新朋友,日本东京大都会歌剧院的艺术总监吴文修。他担任过西柏林歌剧院(当时东、西德国还没有合一)的首席男高音,曾两度来北京和我探讨美声歌唱艺术,使我受益匪浅。他的老师舒特博士非常强调“音源”,没有好的音源就不会有好的音响。开始学唱必须找到自己的“嗓子”,然后通过“嗓子”向后,向上拓展共鸣。下面依靠横膈膜支持,最后只剩下呼吸支持和头腔共鸣。这些观点都与我不谋而合,我们谈的很投机,互相得到很多技术上的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