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的发展——论外围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简称《不平等的发展》)是埃及著名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教授的一部代表作,1973年由巴黎午夜出版社出法文版,1976年由美国《每月评论》出版社出英文版,商务印书馆在1980年出首部中文版,台湾久大文化公司与桂冠图书公司在1990年联合出中文繁体字版,商务印书馆又在2000年进行再版。在16年后的今天,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下属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阿明教授欣然同意之下,决定再次出版这部经典之作,在当今世界局势、南北关系和新兴经济体出现诸多新因素的情况下,确属富有远见之举。 阿明是著名的国际学者,发表过一系列论述非洲和第三世界经济发展道路、资本主义矛盾和帝国主义问题的著作。1970年发表的两卷集《世界规模的积累》论述了帝国主义和不发达问题,本书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分析资本主义体系的全貌,反映了作者关于发展问题的思想核心。 《不平等的发展》一书的副标题“论外围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可以说明全书的主旨以分析不发达问题为中心。本书不仅是作者对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发展道路的剖析,而且是对整个资本主义南北世界(即“外围”与“中心”)进行历史的和地域的纵横描述。这不是一部单纯的经济学著作,而是一部联系现实世界的政治经济学论著。全书的结构安排,正如作者在“导言”中所说:第一章谈资本主义的起源,后四章谈社会主义的起源,其中二、三两章分别分析中心和外围资本主义的规律,第四章集中说明依附性问题和“不发达的发展”,最后在第五章里作者阐明了他对世界发展前景的看法。他说:“外围国家使自己摆脱中心国家政治统治的每一个行动都导致冲突,而令人有必要考虑到社会主义前景”。他认为,在全世界范围设想的过渡,必须以外围的解放作为开端,真正的发展(而不是“不发达的发展”)应该是“民族的、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阿明从第三世界国家的立场出发抨击西方大国的剥削,揭露资本主义制度,谴责帝国主义。他的学术思想不但在非洲和整个第三世界,而且在西欧、北美的学术界都有一定影响。 阿明是研究“依附论”思潮的著名学者。这一思潮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于拉丁美洲,美国的左翼学者对此也有较大影响,尔后扩展到其他许多地区和国家;它主要从宏观方面探讨第三世界的不发达问题,批判传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观点和发展理论,强调第三世界不发达的根源主要在于它受到来自美国等西方大国的控制和剥削,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中心--外围”结构实则是“统治—依附”结构,在这种结构内,外围的发展只能是“不发达的发展”,不可能出现成熟的、自主的资本主义前景,因此它们如不脱离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就不可能摆脱其依附地位而获得真正的独立。依附论观点中维护第三世界利益的反帝反殖立场以及寄希望于社会主义等方面无疑是有益的贡献。拉丁美洲当然有一批“依附论”的中坚力量,诸如巴西的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等;拉美以外也有这一领域的著名学者,他们从“依附论”研究拓展到更大范围的世界体系研究,阿明就是其中之一: 美国的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德裔的安德烈·贡德·弗兰克,意大利的乔瓦尼·阿里吉,以及埃及的萨米尔·阿明,他们在学术上活跃自由,大胆争论,但对世界的基本分析趋于一致或相近,在国际学术界颇具影响,人们戏称他们为“四人帮”。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比较重视这一国际思潮和有关学者,多年来选译出版了他们的一些名著(括号为中译本出版年份),如: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四卷集《现代世界体系》(2013)、安德烈·贡德·弗兰克(与巴里·吉尔斯)的《世界体系:五百年还是五千年?》(2004)、萨米尔·阿明的《世界规模的积累》(2008, 2017)、乔瓦尼·阿里吉的《亚当·斯密在北京》(2009),以及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的《帝国主义与依附》(1992,2017)等。 本书在2000年再版时,阿明撰写了题为“资本主义的新阶段----新的挑战”的长篇前言,并说明是针对过去20年间出现的新形势与新问题。这次的最新再版,阿明又专门写了题为“普遍化垄断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文明的末日”的新前言。两篇前言的内容非同一般,都是对此前20年或接近20年形势和问题的深入探讨与评述,是阿明对本书主题的引伸与进一步思考,可以据此更多认识阿明对当今世界体系与全球化发展的剖析和见解。 阿明在1931年生于开罗,1957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57-1960年担任埃及经济发展组织的高级经济学家,1960-1963年担任马里政府计划化技术顾问,1963年起任教于法国普瓦蒂埃大学、巴黎大学和塞内加尔达喀尔大学,1970年起担任联合国非洲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1980年6月起担任联合国未来非洲战略局负责人,是“第三世界论坛”(Third World Forum,达卡尔)的主席。 曾多次访问我国。 阿明的著述丰富。除大量论文外,重要的书籍著作包括:《象牙海岸资本主义的发展》(1967)、《马格里布的经济》(1967)、《非洲的阶级斗争》(1969)、《现代世界中的马格里布》(1970)、《世界规模的积累》(1970)、《被西方封锁的非洲》(1971)、《西非的新殖民主义》(1973)、《不平等的发展》(1973)、《帝国主义的危机》(1975)、《帝国主义和不平等的发展》(1976)、《阿拉伯民族》(1976)、《价值规律与历史唯物主义》(1977)、《历史与当前危机中的阶级与民族》(1979)、《今日阿拉伯经济》(1980)、《毛主义的未来》(1981)、《伊拉克与叙利亚》(1982)、《危机,什么危机?》(1982,与阿里吉、弗兰克、沃勒斯坦)、《变革世界经济?对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九篇批判》(1984)、《脱钩:走向多中心世界》(1985)、《欧洲中心主义》(1988)、《改变革命:社会运动与世界体系》(1990,与弗兰克、阿里吉、沃勒斯坦)、《对战后时期的再认识:一项学术历程,1945-90》(1990)、《混乱的帝国》(1991)、《地中海的战略问题》(1991)、《大骚乱》(1991,与弗兰克、阿里吉、沃勒斯坦)、《资本主义对危机的管理》(1995)、《全球化的挑战》(1996)、《资本主义的幽灵:对当前学术时尚的批判》(1999)、《美国的霸权与欧洲项目的清除》(2000)、《过时的资本主义》(2003)、《自由派病毒:永恒的战争与世界的美国化》(2004)、《欧洲与阿拉伯世界:新关系的格局与前景》(2005,与阿里·艾尔·肯兹)、《超越美国霸权:评估多极世界的前景》(2006)、《我们希望看到的世界:21世纪的革命目标》(2008,与詹姆士·曼步莱兹)、《“援助非洲”中的“发展援助”:是救世主还是殖民者?》(2009)、《欧洲中心主义—现代性,宗教与民主:对欧洲中心主义与文化主义的批判》(2010)、《结束资本主义危机还是结束资本主义?》(2010)、《全球史—南方的看法》(2010)、《畸形发展—对全球性失误的剖析》(2011)、《当代资本主义的内爆》。(1988年初撰于北京,1999年补记 ,2016年增补改写) [ [作者:高铦,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译审,原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生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翻译专业高级职称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国际文化编审,第三世界研究中心干事(前秘书长)] |
|
来自: chentuhuabint > 《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