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察发现春秋晋国铜鞮宫遗址

 文野 2017-10-31

                        

    山西大学教授靳生禾、《山西地图》主编谢鸿喜,经多次深入山西长治市沁县野外考察,日前发现2500多年前驰名列国的春秋晋国离宫铜鞮宫遗址,成为山西地区将使世人瞩目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

    在我国古代史上,进入春秋之世,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诸侯兼并与争霸日趋激烈,列国特别是大国,公室贵族奢靡风气日盛,当时最集中地反映在城郭宫室的营建上。晋国由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及其霸业的优势,其宫室建筑代表了当时列国建筑技术的最高水平。晋国见于文献记载而留有名字的宫室,首推当今沁县南境濒临白玉河的铜鞮宫和新绛西南境汾、浍二河汇流处的是遞祁宫。我国古来最早记载铜鞮宫的文献是《左传》,成公九年(前582)作“秋,郑伯如晋,晋人讨其贰于楚也,执诸铜鞮”;襄公三十一年(前542)作“今铜鞮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门不容车,而不可逾越”;昭公二十八年(前514)作“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乐霄为铜鞮大夫”。从上古文献记载可以看出,首先,至迟公元前582年就有了铜鞮城,公元前542年就有了数里之广的铜鞮宫,公元前514年铜鞮就有了县的建制。

    靳、谢两位指出,铜鞮宮的命名取义于所在的铜鞮城;铜鞮城则出于其濒临的铜鞮河;铜鞮河则又出于古来属于北方少数民族所聚居之地,正是唐·慧琳《一切经音义》所说“鞮,北狄西戎号也”。君不见,今晋东南古来正是赤狄、白狄等群狄的故乡。铜鞮宫的地理位置今何在?晋代杜预著《左传》说“铜鞮,晋离宫”,未涉地理位置。北魏郦道元《水经·浊漳水注》说“铜鞮水又东径铜鞮县故城北,城在水南山中,晋大夫羊舌赤铜鞮伯华之邑也”,北魏时期铜鞮县治当今沁县西南故县,铜鞮故城应指今沁县南古城。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说“威胜军铜鞮县……铜鞮城在县南一十五里,本晋铜鞮宮”,宋人罗泌《路史》所说大体雷同,宋代铜鞮县治即今沁县治,春秋晋铜鞮宮及其所在的铜鞮城,在今沁县治南22.5公里,《寰宇记》和《路史》“一十五里”当是“四十五里”之讹。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说“铜鞮废县,今州治,其旧城在今州南十里,中有宫阙台基,即春秋时晋之别宫也”,明清时期沁州州治是废省的宋代铜鞮县治,春秋铜鞮宮及其所在旧城当今县治南远非“十里”,顾祖禹平生未到过山西,所说旧城中“宫阙台基”虚实未可知。

    靳、谢两位主要依据《水经注》记载的线索,四下沁县,反复进行野外考察,终于揭开历史尘封的面纱,发现铜鞮宮遗址及其相关旧物。铜鞮宮遗址位于沁县南22.5公里,当南池乡古城村与带贤乡沙圪道村之间。古宮遗址地理坐标当北纬36°35′00″,东经112°41′15″,海拔939米左右。遗址居白玉河河床地带,北靠召则岭,南依杨安山,白玉河自西向东流贯其北,待贤河北来环绕其南,正坐落于两河间台地上。白玉河发源于沁县西南境南泉乡泊村,北流至故县镇折东,经南池乡古城村南与待贤河汇流东去,注入浊漳河西源。这白玉河就是《水经注》所说的“铜鞮水”。在白玉河与待贤河环抱的台地上,周边古城夯土遗址尚有多处清晰可辨。铜鞮宮东南城角保存最好,遗存高6米,底宽10余米,略呈圆柱状;夯土层尚可辨识者高65厘米,计10层,每层厚6.5厘米。夯层为灰褐土,中有夹砂灰陶鬲足及陶片。这座城角遗址,传奇般地已历经25个多世纪,成为铜鞮宮迄今最为显著的标识。由东南城角向北一线眺望,但见沿田坎参差延伸北去,这便是铜鞮宮东城垣,垣外为平行的黄土冲沟,则是当年东护城河;由东南城角向西眺望,所见一线田坎依然,犹有多家窑洞凭坎而列,则是当年铜鞮宫城的南垣,垣外为待贤河,是当年铜鞮宮城的南护城河。于是,古铜鞮宫城轮廓就依稀可见了。

    循铜鞮宮东垣北去,田坎处有数处夯土层裸露,夯层一般5-6厘米。北行300多米,田坎中断,据古城村76岁的王树勋老人说,这田坎中断处今习称“东门口”,正是当年铜鞮宮的东门了。如今“东门口”(东门)南至东南城角约350米,向北则不知所终。如果按古来筑城一般通例,东门在东城垣正中,则铜鞮宫城南北长约700米。今“南门”(东坪上与西坪上间)至东南城角为700余米,西南城角所在已难测定,姑以南门亦当南城垣正中,则铜鞮宮城东西长约1500米。这就是说,春秋晋铜鞮宮城周约为4400米,俨然是春秋时代头等规模的已逾千丈的“千丈之城”。这同当时《左传》记载的“铜鞮之宫数里”是完全相吻合的。

    据现场考察时,于白玉河南岸亦即大约铜鞮宮城北垣处,还发现春秋后期至战国前期的3件云纹瓦当:其一为半圆形,宽14厘米,高8厘米,厚1厘米;其二为圆形,直径13厘米,厚1.8厘米;其三为圆形,直径12.9厘米,厚1.5厘米。在古城遗址中发现新石器时代石斧两件:其一长13厘米,宽7厘米,制作精巧,刃处锋利;其二长13.5厘米,宽6厘米。在古城遗址西南角发现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早期陶甑一件,直径20余厘米,厚0.5厘米左右。这些实物的发现,不仅有助于证明此地正是春秋后期铜鞮宮遗址,还说明此处遗址具有很丰富的文化层。古城遗址中,早期绳纹瓦残片、石球、各类石质建材,随处可见,俯拾皆是。断层崖中辄见有数层古文化堆积层。专家认为,这是一处颇具考古发掘价值的遗址。

 

    近日,我在朋友处看到出土于沁县的一枚“同是”印章,“同是”为“铜鞮”的假借字,十分珍贵,可作为靳、谢两位的一个重要补充。

考察发现春秋晋国铜鞮宫遗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