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番茄灰霉病与叶霉病的区别,看完后再也不会认错了

 海底丛林 2017-10-31

    番茄灰霉病和叶霉病是番茄生产中常发生的两种病害,正确区分两种病害,才能对症下药,事半功倍。

一、症状不同

番茄灰霉病叶片症状

番茄叶霉病叶片症状

    灰霉病主要为害果实、发生严重时,才为害花、叶片及茎。果实发病时,病菌多从残留的花瓣、雌蕊花柱、花托等处侵染,逐渐向果实和果柄扩展,病部果皮灰白色水浸状,变软腐烂,出现湿润状、灰褐色不定形的病斑,逐渐发展成湿腐,从萼片部向四周发展,可使1/3以上的果实腐烂,病部长出一层鼠灰色茸毛状的霉层。叶片染病,病斑多从边缘成V字形扩展,初成水浸状,浅褐色, 边缘不规则具深浅相间轮纹,病斑上长有灰色茸毛状霉层,严重时叶片枯死。果实染病青果发病最重,由残花和花托处发病,向果实或果柄扩展。果皮变成灰白色水浸状,然后变软腐烂,烂果长灰色霉层,果实失水后产生僵果。茎染病,初呈水浸状小点,后成长椭圆形或长条形斑,湿度大长出灰褐色霉层,逐渐枯死。

番茄灰霉病果实症状

番茄叶霉病果实症状

叶霉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生严重时才为害果实。 叶片染病,叶面有不规则或椭圆形浅黄色斑,叶背初生白色霉层, 还相互连接成片, 颜色由白色变成灰紫色或暗绿色。果实病斑多围绕果蒂周围, 果面变黑,果实变硬凹陷。

二、主要危害部位不同

    番茄灰霉病主要危害番茄果实,而番茄叶霉病主要危害番茄叶片。叶片危害症状不同:番茄灰霉病叶片染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形成明显的“V”形斑,表面生灰色霉层,潮湿时病斑背面也产生灰色或灰绿色霉层,叶片逐渐枯死。

   番茄叶霉病叶片染病多从中、下部叶片开始,向上部叶片发展,并在叶片正面形成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淡黄色褪绿斑,边缘不明显,叶背面出现灰白色至黑褐色茂密的霉层,后期变成紫灰色或深灰色至黑色或黄褐色,严重时整株叶片呈黄褐色干枯,发病严重时可引起全株叶片卷曲。

三、发病条件不同

    番茄灰霉病对湿度要求严格,低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

    番茄叶霉病对温度要求严格,只有在高温、高湿环境条件下易发病。

四、病原不同

    番茄灰霉病的病原是灰葡萄孢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的一种真菌。分生孢子近球形或卵形。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或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

    番茄叶霉病的病原菌称黄枝孢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的一种真菌。分生孢子圆柱形或椭圆形。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梗在病残体上越冬。

五、病菌越冬场所及传播途径不同

    灰霉病病菌主要以菌核在病株和土壤里过冬越夏,第二年条件适宜再进行为害,菌核产生的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通过气流、 雨水和灌溉水、露珠及农事操作传播。孢子萌发时产生出芽管从寄主伤口、衰老的器官及枯死的组织上侵入,蘸花是人为的重要传播途径。气温在20°C左右,相对湿度在90%以上,有利于发病。

    叶霉病病菌以菌丝体和菌丝块在病残体内以分生抱子附在种子里、病株落叶和冬季栽培的作物上过冬,明年条件适宜,由分生抱子借气流传播,病菌从幼苗或成株的叶片、叶萼、花梗等处侵入。幼苗染病,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病菌发育温度934℃,最适2025℃,气温22℃左右,相对湿度90%, 利于病菌繁殖、发病重。

六、防治方法不同

    防治灰霉病,可选用42.8% 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和22.5% 啶氧菌酯悬浮剂,50%烟酰胺水分散颗粒剂10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600倍液,或50%嘧菌环胺水分散颗粒剂1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啶菌恶唑乳油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34次。要注意病菌容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在一个生长期内不可使用同一种药剂,而需将上述药剂轮换使用。

    防治叶霉病,可选用40%氟硅唑乳油4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