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0月8日,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大规模造假丑闻曝光至今,事态仍在持续发酵,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阿信帮大家简单梳理一下前情: 10月8日,神钢造假新闻曝出。当天该公司承认旗下3家工厂和1家子公司存在篡改部分产品的技术数据、以次充好交付客户的造假行为。 承认其在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底期间,违反合同篡改了强度和尺寸等质量数据,涉及其中的产品包括铝制零部件 1.93 万吨、铜制品 2200 吨、铝锻件 1.94 万件。问题产品销往丰田、三菱、日产在内的众多日本汽车企业,以及航空、电车等共计6000 多家企业。还流入日本国防领域以及诸如戴姆勒、雪铁龙、波音、空客、通用电气等国际知名企业。 12日,神钢负责人公开致歉,承认篡改铝铜制品强度、尺寸数据,造假产品流入约 200 多家企业,部分违规行为可追溯至十年前。次日又将波及的企业扩大到 500 家。 日本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有评论称,“日本制造”“匠人精神”已彻底走下神坛。 其实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也许神钢长达十年的造假并非一日之寒。 神户制钢所是世界500强之一,日本第三大钢铁联合企业,也是日本顶尖的铝产品和铜产品供应商。它创建于 1905 年,以钢铁制造业、锻造业起家,1960 年公司开始了全球化发展,逐步成长为日本著名的财阀集团,影响力遍及日本各界。 这个时间,恰恰经历了我们所说的“日本制造”的兴起过程。那么神钢造假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强大的“日本制造”为何转向下坡呢? 其实,钢铁行业的衰落只是日本制造业经济不断滑坡的一个鲜明例子。 在60多年前,“日本制造”还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却在二十年内迅速发展为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又在新世纪之初进入衰退,被学界称为“失落的二十年”。日本经济为什么崛起?又因为哪些原因衰落? 让我们看看,哈佛大学日本史教授安德鲁·戈登在《现代日本史》中,回顾的日本经济从战后腾飞到近二十年来不断衰落的半个世纪: 1955-1973:战后的经济奇迹 1955 年到1973 年是日本高速发展的核心时期,其资本形成率平均每年超过22%。与国民生产总值一样,这亦是史无前例的,而且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与之媲美。虽然说这样的发展是空前的,但从历史上仍可以找出其经济结构变化的根源。 图表:1951-1976年实质国民生产总值及资本形成 战后的景气中最领先的产业是钢铁、造船、汽车及电子, 它们占尽优势。然而就是这些产业在20 世纪30 年代带领军事化的经济走向繁荣,甚至连生产企业也是那几家。 我们现在可以看出,这些重工业能在战时发挥繁荣经济的作用,在和平时期也可以担任同样角色。从 1955 年到1970 年,重工业在整个生产中的比重从45% 跃升为 62%,而纺织业等轻工业的比重则大幅下滑。 1958 年精工手表公司的女工正在生产线上工作的情况。当时成百上千的女性在初中毕业后,或进入欣欣向荣的高科技行业,如电子业、精密制造业等,或进入纺织业等传统行业。(每日新闻社提供) 战后奇迹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特殊有利的国际环境:首先是朝鲜战争在关键时刻刺激日本出口。其次是美国长期驻军及宪法限制日本发展军力,使日本不用负担太高的国防费用。最后是汇率, 从 1949 年到20 世纪70 年代初,日元对外汇率较低,实际上成为一种出口补贴。 在国内,企业经营能力是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旧有还是新成立的公司,一群新世代而又充满干劲的管理人员已出掌大局。西山弥太郎(1893—1966),原为川崎重工董事长,1950 年将该公司的金属产业分出,另外成立川崎制铁所,他计划利用庞大投资建立一个整合完全、技术先进的炼钢厂,但政府官员拒绝帮助他向国内寻求资金,最后他只得改向日本以外的世界银行贷款。1961 年,川崎制铁所成为日本国内第四大钢厂。 川崎重工董事长西山弥太郎(1893—1966) 另一个有利战后经济的因素是人力资源的优良质量。在美国占领时期,义务教育延伸至中学,职场中年轻工作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愈来愈高,各年龄层的雇员都乐于看到回到正常工作的可能性,可以有机会为自己的前途奋斗,无须再为军方牺牲。制造业工人无论在行动上还是要求上都勇于出头,全力投入工作岗位。当新技术用于生产线,而且能获得有效运用时,生产力便大大提升。从1955 年到 1964年制造业的劳动生产力上升了 88%。 在日本战后经济史中,国内最受争议的因素便是国家的角色,日本政府并不采用苏联模式实施“统制经济”。私人企业有相当大的自主权,有时甚至无视政府的劝告。然而战后日本经济也非全然是一个自由市场经济的奇迹。在战前及战争期间日本便已尝试各种国家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其后总称为“产业政策”。 举例来说,20 世纪50 年代奥地利人发明一种技术卓越的碱性氧气炼钢法(BOF 转炉法),真正自由市场的做法是有兴趣的生产商自行与发明者协商,各自付费取得自己的专利权。但通商产业省说服各主要钢铁生产企业共同买下这项技术专利,不但可以分担成本,亦可以共享利益。日本生产企业用这种方法取得一项重要的技术,而所花费用却比美国钢厂少了许多。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企业终于能迅速发展新世代的生产设施,超越世界各地的对手,甚至挺过了70年代的石油危机。 1973-1989:石油危机下的繁荣 日本两位数字的经济增长速度傲视全球,但到1973 年秋天却戛然 而止。当年10 月中东爆发以色列—阿拉伯战争,阿拉伯的主要石油生产国限制石油出口,日本亦在限制之列,油价因此在短短数周内暴增 4 倍。 维持日本生命线的能源有断绝供应的危机,进一步证实主张经济自给自足者一向以来的最大忧虑:石油危机凸显出当今互相依存的世界里,假若经济资源缺乏,其弱点便十分容易暴露。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虽面临短暂的衰退,不过复原得很快。从 1975 年到20世纪80 年代末,日本经济的增长步幅持续而稳定,其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有 4%—5%。 与其他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同期经济相比,日本的表现可以说有天壤之别,不单经济欣欣向荣,通货膨胀亦不高,失业率也维持在 2% 以下。除此之外,日本工业生产力在20 世纪70 年代与80 年代也是全世界增长率最高的地方。企业在新厂房及设备上的投资也是空前的。 20 世纪80 年代后期经济景气达最高峰之际(本图摄于1989 年12 月),年轻的OL(办公室小姐)与其男性同事(不像女性,他们没有一个响亮的外号)都会趁即将来临的假期到海外旅行,图中显示她们正在东京一个政府办事处柜台前排队等候领取护照。(每日新闻社提供) 在石油危机下保持繁荣的原因很多,令很多日本人特别引以为傲的是所谓“日本式管理制度”,在20 世纪60 年代,日本制造商已经证明在一个扩张及全球增长的时代,他们有能力生产质量良好的商品。其后大环境更加恶劣,他们亦显示出适应能力,并且可以进一步发展:在20 世纪70 年代,他们面临高涨 的能源成本及衰退中的外国需求;在20 世纪80 年代,由于日元汇率飙升,他们要面对增长的出口成本,他们的适应方法后来被称为“减量经营”运动。 不过,日本公司要面对的问题也很多,如过大的生产能力、停滞的需求以及昂贵的成本,它们不得不与工会合作,裁减数以千计的工人。以钢铁行业为例,在20 世纪80 年代末,韩国新建成钢铁厂的竞争能力与日俱增,日本最大的5 个炼钢厂同样要裁掉1 / 3 的雇员。很少工人是直接被解雇,那些面临解雇的工人,或被调到公司下属承包商中,或公司给予优惠,让其“自动”提早退休。大企业为了能弹性扩张,大量雇用女性临时工人,故企业一旦要瘦身,可以马上裁撤她们。 在日本已经变成一个极端以企业为中心的社会,大部分的人相信只要有利于企业,亦等于有利于整个社会。 专家大肆鼓吹日本制度的成功, 日本式质量管理的著名推销者唐津一在1986 年宣称:“我相信日本在工业管理的体验,其成果应推广于全世界……因为西方的企业形态是以笛卡儿的假设作为它的前提,日本可以从根本上给予正面挑战。” 1989-2008:“失去的二十年” 1990年,20 世纪80 年代积累的投机泡沫爆破,日本经济停滞从此展开,一晃便超过10年。一方面是见怪不怪的政治混乱,另一方面表现为经济问题,所以国内外的评论家在1999年前后便为日本创造了一个广受注意的名词“失去的十年”, 用以描述日本1990 年以来的情况。 历史证明,失去的十年不仅没有过去,而且又延续到了21世纪。 1983-2007年日本实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 衰退的第一个象征是股票市场熊市的出现,这是大藏省高层官员有意识的政策所造成的结果。1992 年,股票市场投机泡沫爆破的影响,渐渐散发到其他部分,经济不景气终于出现。工业生产指数、房屋开工指数及批发物价指数纷纷下跌,消费者及企业的信心亦同样动摇。 从1997 年至1998 年,日本实质国民生产总值下降 2%,到1999 年增长率实际上是零。一个外国观察者写到日本,称之为“走了样的体制”。经过这些年互相矛盾的表现及政策,学者不再敦促美国、欧洲以及世界其他地方向日本学习。 面对日本“失去的十年”的悲剧,他们归因于深层结构问题及整个体系的张皇失措。他们指责国家过度介入私人经济领域,呼吁“放松管制”。以私人企业为模范,他们创造了 一个日语名词“リストラ”,它来自英语“再建造”(restructuring)。 所谓“再建造”即裁减雇员数目,关闭不营利的部门。日本体系原来一直强调经营部门的自主性,忽视股东的控制权。华尔街专家及他们在日本的信徒不断告诉各企业管理层,股东才是老板,只要利润下降, 员工必须走人。 自由市场改革是长期以来的呼声,然而在 21 世纪头十年中,日本许多核心经济制度的变化速度仍十分缓慢。故从20 世纪90 年代至21 世纪初,任何一年整体工人转换工作的比例几乎没有变动。日本仍不是一个随便转换工作的社会。 商界领袖对劳动市场的各项改革忧乐参半,他们希望能在雇用及裁撤员工方面有较大自主空间,另一方面,他们仍重视老员工的价值,希望能维持一个核心长工体系。在2006 年及2007 年,因为面临人口下降问题,企业有意建立一支稳定的工作队伍,陆续把兼职工人转化至正式员工的地位。 要转向以股东为主体的做法同样没有太大效果。东京股票市场的确引入不少外国投资者,最多约占股票总值1 / 4,不少企业逐渐感受到压力,要把焦点转到资本回报。虽然如此,日本企业并没有放弃所谓“交叉持股”的传统做法。所谓“交叉持股”是指结盟企业无论在任何状况中都互相持有对方股份,以防止外人操纵。整体而言,只能说商界比过去稍微留意股东的利息收入。 在安德鲁·戈登看来,日本在最近20年来所面临的经济衰弱并非仅源于一个经济体制问题,或者政策不佳,或者恰好遭遇发展上的低谷期。要解释致经济长期停滞,则必须转向检视同时期的混乱政治背景。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不能一一叙述,更多知识点可参考《现代日本史:从德川时代到21世纪》。 神钢“人设”的崩塌未必会使“日本制造”就此走下神坛,但确实对其声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或许在唏嘘的同时,我们的制造业也应将之视为前车之鉴。 相关书籍推荐 《现代日本史:从德川时代到21世纪》 |
|
来自: yh18 > 《2017经济政策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