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演讲艺术#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的一次“开场白”

 琴贵铧 2017-11-01
张志公先生的一次“开场白”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笔者七十年代后期在大学读书时,曾有幸一睹先生的丰采,聆听先生所作的一次学术报告。因此,早就想写一点回忆文章,也算是表达对这位文化教育界的泰斗的怀念之情吧。
张先生报告的内容,是关于现代汉语研究的一些问题。报告的会场选在一个大约能容纳二百人的小礼堂。为什么选择小礼堂呢?因为那时“语言文学系”的学生大多爱好研究文学,而不喜欢研究语言,认为研究语言整天离不开的是“玻泼摸佛”“主谓宾定状补”,枯燥得很,乏味得很,远不如谈文学那样生动有趣。主持者大概是怕选用了大会堂,如果听众寥若晨星,那时不仅张先生面子不好看,东道主也处境难堪,要知道,临时拉“客”(听众)的事例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啊!
谁知听到张先生作报告的消息,同学们纷纷前来,连一些平日对“现代汉语”毫无兴趣的同学也提前到会场占个位置。不少同学看见没有座位了,又从别处搬来许多椅子,不仅把讲台两侧塞得满满的,连会堂门外也阻得水泄不通了。那天我去得早,坐在前排。当主持人用“济济一堂”“座无虚席”等词语来表达同学们对张先生的仰慕之情时,我就和身边的同学议论起来,我说:“人这么挤,应当换个大会场。”那同学说:“一定把张先生当作一般的教授了……”张先生大概听到了同学们的议论,他眉头微微皱了一下,可能是认为同学们这种信口开河不大妥当吧。
张先生一登上讲台,首先来了一段开场白:“我们中国有句俗语:‘隔锅的饭香。’小孩儿吃自家的饭菜吃惯了,总以为邻居家的饭菜更好吃。其实,我们扬州师范学院汉语组的老师学术研究方面很有建树,很值得我学习……”张先生话音刚落,会场上立即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和笑声。
仔细品味张先生这段开场白,我觉得至少有三点妙处:
一、扬主扬宾,皆大欢喜。人们在公开场合讲话,往往喜欢采用“扬抑法”,为了赞扬主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将自己或其他的人贬低一番,以达到“水落石出”的效果。于是一张口就是什么“抛砖引玉”啦,什么“班门弄斧”啦,听的人深知这是客套话,讲的人也不免流露出一种故作姿态的神色。而张先生的开场白既赞扬了主人,又没有贬抑自己,对同学中某些不恰当的想法和议论,也作了合情合理的解释,使全场师生皆大欢喜。
二、即景即情,充满机智。张先生的开场白,肯定不是事先在讲稿上准备好的,它无疑是根据会场气氛即兴添加的。这一即情即景的开场白充分体现出一代大师的演讲艺术和语言机智。
三、俗中见雅,妙趣横生。笔者听过很多人的报告和演讲,发现有不少人为了显示自己的文化层次,让成语如连珠般从唇边喷涌而出,自以为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了,可是听众并不欣赏。为什么呢?因为“语”和“文”毕竟是两码事,演讲中过多的书面语的运用,反而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张先生从口头表达的实际出发,巧用家喻户晓的俗语来形容同学们的神态心理,既富有情趣性,又隐含着深刻的哲理,可谓是俗中见雅,恰到好处。
江苏 黄天铨
(原载《演讲与口才》2009年0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