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思极恐的古案奇判系列-----(三)匿首

 陆一2 2017-11-01

说起冯梦龙可能一时之间没有几个人能想起来,可是要说到的他的代表作,那你一定会知道,就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书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言'冯梦龙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卒于清顺治三年(1646)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他的代表作三言与明代凌蒙初的著作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今天要讲述的奇案就是出自他的手笔,但是却不是源自他的“三言”,而是他另外一部鲜为人知的著作:《增广智囊补》。

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已经难以考证了,大抵是明朝年间,有个富商看上一个小户人家的有夫之妇,想要把她娶回家。怎么办呢?于是他就找到了这家的丈夫,拿出重金想要收买男人,这家的男人因为贪图富商的钱财便回家同妻子商量,妻子当然不从,男人就强行逼迫妻子答应了。(妇不从,强而后可。)随即,男人与富商商量着挑选了某一天,到了那一天晚上,丈夫安排了一桌酒席之后就离家而去,让妻子在家好好招待富商。当天夜里,富商因为有事耽搁了一些时间,当他稍晚一点来到小户人家时,推开门进去里面的场景却让他大惊失色,只见那女子倒在血泊中,头也不知去向。富商吓得慌慌张张就逃走了。第二天,丈夫回家了发现了这场景,立即就向官府报案诉冤,状告富商杀了他的妻子。官府差衙役把富商抓来,严厉地审问他,富商喊冤道:“我是喜欢他老婆,可是就算她不肯,我也没有要把她杀掉的道理啊。”于是官府又把邻居和地保找来,向他们询问案发当日的所见所闻,其中有个老头说道:“原来我们那里天天有个夜里巡夜的僧人,可是自从案发那天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官府就怀疑这件案子是不是僧人做的,富商为了洗刷自己的罪名,也花重金雇人在邻近州县寻找这个僧人。

终于在某一天,在附近的一个县里发现了僧人的行踪,于是富商就叫上一个人穿上女人的衣服,夜里在僧人每天都要路过的树林里等着,看见僧人路过,就装作女人的声音向僧人索要头颅。僧人做了恶事心亏,以为是被自己杀死的妇人前来索要头颅,惊慌之下张嘴就说:“你的头被我扔在你家前面的三家铺的架子上,你自去取,莫要害我。”众人一拥而上把僧人抓住扭送到衙门里,僧人这才明白自己说漏了嘴,没等用刑就一五一十的交代了:原来案发那天,僧人路过妇人家,发现门并未关严实,于是就想进去偷取钱物,进门之后却发现一个妇人打扮的十分漂亮坐在床头哭泣,僧人心生奸淫之念便行恶事,不成便含怒杀了妇人,砍下头颅扔在三家铺的架子下。真相大白,官府立刻差人把那几户人家抓来,验证僧人所言。几户人家都说有这事,并说把头又扔到前面那家的树上了。官府又立刻派人把那家的人抓来询问,主人家回答说:“确实有这个事情,头被我埋在树下。”官府就叫衙役们去挖,果然挖到一颗脑袋,一看却发现是颗男人的脑袋,顿时哗然,继续向下挖掘,这才挖到了妇人的脑袋。(遣吏往掘,果得一首,乃有须男子。再掘,而妇首始出。)官府审问那家的人挖掘出来的男人的头从何而来,原来是他多年以前杀死的仇人的脑袋。一件案子的侦破却意外地是另一件案件被侦破,这真是让人怎么也想不到的事,最终,僧人和那家的人都被判了死刑抵命了。

 

     注:《智囊》初编成于明天启六年(1625),这年冯梦龙已届天命之年,还正在各地以做馆塾先生过活,兼为书商编书以解无米之炊。此时也是奸党魏忠贤在朝中掌权,提督特务机关东厂,大兴冤狱,正红得发紫之际,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冯梦龙编纂这部政治色彩极浓,并且许多篇章直斥阉党掌权之弊的类书,不能不令人对冯氏大智大勇的胆识表示敬佩。以后此书又经冯梦龙增补,重刊时改名《智囊补》,其他刊本也称《智囊全集》、《增智囊补》、《增广智囊补》等,内容上均同《智囊补》。(注释内容来自360百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