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令、登高与饮酒丨道教养生视角下的重阳节

 秦岭之尖 2017-11-01

文/沛玄


农历九月初九乃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古人以“六为老阴,九为老阳”,“重九”日月并阳,故为“重阳”。重阳节应该是基于古代的宗教祭祀和岁时活动,在历史的不断传承和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梁吴均《续齐谐记》载东汉桓景随道教神仙费长房学法,于九月九登高避灾免祸之事,但在此之前,九月初九日节庆中的基本习俗已经逐渐成熟。如记载西汉遗文轶事的《西京杂记》卷三“九月九日佩茱英,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茱萸(资料图)


而关于重阳之日辟邪求吉祥贵生得长寿之核心内涵,则一直受到从古代原始宗教到东汉道教长生思想的深刻影响,这反映了我国古人的生命主体意识,在当时的上层统治阶级生活中也有直接反映。如魏文帝曹王《与钟繇书》中说到:“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辅体验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从中可见时人叹时光易逝、祈求长生不老之理想。此中之术,则不得不谈重阳节所涉及到的三个道教养生长寿主题:时令、登高与饮酒。


一、“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时令


法国年鉴派学者葛兰言通过对《诗经》的研究,发现中国古代节庆特征与季律节令有很大关系。他认为惯常的生活节律是对事物的惯常活动的精确模仿,但这种自然的规律性却只有通过他们自身生活的统一过程才能为人们所理解。节庆都是在中国农民有节律的生活中的转折时刻举行的,它们与个人和小群体的时间是吻合的。重阳乃阳气旺盛由地上升之时;过此,则阳气由盛转阴,故在此阴阳转换之际,正是天地万物、人体周身得以气机转运的关键之时,正如《黄帝内经》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四时变迁(资料图)


阳气乃人体生命的活力,在重阳之际,藏阳收气则可保来年之精气旺盛,外邪难侵,疾病减少,阳气长存,长寿自不当言。《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着,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真正的上医乃治未病,而其所擅之术,则是妙察天地变化之枢机。道教内丹术亦讲究子午卯酉时令与火候,时机转化之重要可见一斑。《易·系辞》曰:“变通莫大乎四时。”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直接影响万物的荣枯生死。故遵循节令的运行规律来养生,则可自作主宰,达“阴平阳秘,精神乃至”的境界。否则,养生不仅功亏一篑得不偿失,还可能会“折寿而不彰”,岂不“舍本逐末”乎?


二、“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经历昆仑山,到蓬莱”——登高


重阳节又有“登高节”之说。《西京杂记》:“三月上己,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拔楔登高。”从东汉桓景登高避难的传说中,可以看出重九登高开始是为家人祈得平安,到后来渐渐泛化为至亲好友的怀念。“怀远兴悲”便因重阳节而成为了登高的主题。至于为什么登高则能避祸?大概是由于山岳在道教里是众仙所居之所,高峰成了神仙通天之途,具有神圣空间的概念。如《礼记·礼器》所说“因名山升中于天”。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华山青水之东,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于此,至于天。”这同时也表达了人们祈求长寿的美好愿望。


登高望远(资料图)


除此之外,九月重阳登高的另一来源,则有可能是古代节庆仪式中的游戏竞技。《吕氏春秋, 季秋纪》载: 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是月也,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搜马。”《晋书·礼志下》载:“九月九日,马射。”葛兰言通过研究认识到中国的节庆通常在河畔或山川举行,歌谣、划船、登上、采集比赛成为了共同体的感情联系纽带,加强了社会的内部团结。长期、定期的聚会地点成为了“圣地”,而划船、登山等规则,则保留下来转化成了相关的仪式和风俗。


由此看来,登高不仅是一种具有前现代意义上的体育活动,而且有助于人们的情感交流。登临远眺不仅可以纵览美景,舒缓个人之情志,也可以交友赋诗,扩大自己的胸怀与见识。古人留下了大量的登高抒怀诗词,如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出一种放眼天下的社会关怀与豪情壮志。


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重阳节的一个重要习俗即是登高与友人饮菊花酒。饮酒在中国文化中源远流长。据张光直先生考证,中国上古巫觋文化中酒有助于从事祭祀的巫师产生幻象,以便于“见鬼狂走”、“通神明”。殷商时代青铜器中酒器之数量和种类很多,其中包括盛酒器、温酒器和饮酒器,都是在祭祀时所用的。道教历代神仙中很多都与酒有不解之缘。如八仙中的吕洞宾、受禄的道教诗仙李白。杜甫《饮中八仙歌》中说到:“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正所谓“无酒不成仙”,道士张三丰在《无根树》中说到“无花无酒道不成”,此花此酒是否是重阳节的菊花酒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见,酒在道教修仙长生的重要性。


饮酒赏菊(资料图)


关于养生,道医认为,酒乃粮食之精,水谷之气,性温而味辛,辛者主发散,性阳能祛寒;酒入心、肝二经,能升能散,具有御寒气、消冷积,疏肝解郁,宣发畅意之功。酒与药的结合则在于酒性热,能通经脉,行药势。《本草经集注》 :“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明其热性,独冠群物,药家多须以行其势。”故有“酒乃百药之长”一说。鲁迅先生在其《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就提到魏晋士人有服食“五石散”并饮酒以助药性的风气。


饮酒在我国已成为传统文明和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仅被视为养生益寿之道,且可借酒怡情解忧, 从中寻找到人生的雅趣。双九重阳,当温阳之酒加上“餐秋菊之落英”中具有养阴明目的秋菊,更是有助于达到养生和延寿的功效。


秋菊(资料图)


当然重阳节还有佩戴茱萸,食用蓬饵等习俗。晋周处《风土记》曰:“九月九日,律中元射,而数九,俗尚此日折茱英以插头,云避除恶气,而御初寒。”其中山茱萸极有药用价值。在传统文化中,重阳节具有浓厚的道教养生祈寿色彩,因为九月九日同时也是众多神仙的圣诞或飞升之日,如太上老君、真武大帝、斗母星君等,各地也有祭祀或庆祝道教神仙的斋醮活动。这种道教信仰也表达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祝愿,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重阳节也逐渐演变成为了“敬老爱老”祝福老年人的节庆,可见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已深入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内涵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