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粗心马虎的归因分析与解决策略

 高瞻远瞩9iqs6n 2017-11-02

我们研究发现,大多数脑子聪明成绩欠佳的初高中生,都属于学得还好但考不好的类型,每次考试都会犯粗心马虎“看错条件、看错要求、看错数字、看错单位、审错题意、过程与式子对计算结果错、抄错数字、写错结果、容易的会做的题做错,失去不该失的分,每科少则几分、多则十几分,总分少拿几十分,甚至一百多分,每次考试的成绩都远远低于他们实际的水平,其原因是考试能力弱,不会考试。粗心马虎直接影响升学的批次、学校的档次,甚至前途和命运。

问题是:怎样减少粗心马虎错误呢?老师、家长经常提醒、批评、责骂,自己也很想改,可还是常常犯粗心马虎的错误,甚至有增无减,每次考试都失去了一些不该失的分。对此我们首先要明白孩子的粗心马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表面上看,这些孩子都有粗心马虎的习惯或表现。深入分析,造成粗心马虎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1视觉信息处理能力发展滞后,属于视知觉缺陷型粗心马虎。由于孩子的视知觉能力发展滞后,他(她)虽然能够看到文字、字母、符号、图形,但不能立即做出对比分析判断,不能输入经过解码的信息,所以经常会出现一些看不清楚、看漏、看错、看反、抄错、写错等非知识性低级错误。从认知方面看,数学思维品质欠佳、相关数学能力缺失是造成马虎的另一客观原因。显然,数学对于发展人的思维品质,提升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等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另一方面,要学好数学,也必须具备相应的思维品质及数学能力,否则在学习中很可能会碰得头破血流。譬如:在快速的数学运算过程中,要保证不出差错,学生的思维品质必须呈现较高的准确性及敏捷性,同时要拥有熟练的运算能力及技巧。又如,不少学生思维的严谨性严重欠缺,一看题目,似曾相识,大脑中立即产生先入为主的方法或答案,因而在解题中想当然地写出一些错误的答案,而这些答案与正确答案之间也往往有着相通之处.

2急性子,什么事都图快,风风火火毛毛躁躁,属于习惯缺陷型粗心马虎。经常题目没有看完就开始动笔答、题目没看清楚、条件没看清楚、求解什么没看清楚就答题,造成审题错题意、看错、算错、写错、抄错等非知识性低级错误。马虎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有潜力和较有潜力的学生的身上.在学习品质和性格方面则更多为外向血质型的同学.他们在处理事务学习和生活及交友方面给人一种易激动,易浮燥,易冲动,爱发言,但也是给人以诚恳正直和积极的印象. 在学习方面,这类学生往往表现为反应快,接收能力强,被大家公认聪明,但一到答试卷,粗心大意,丢三拉四,成绩不理想。这类学生,在学习中意志较弱,毅力差,冲动有余,而韧性不足。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因方法知识未能正确获得,在马虎问题上是被做不出而掩盖.


3懒散,心不在焉、心神不定,属于注意力缺陷型粗心马虎。做事不用心,做作业考试时注意力不集中,也就造成看错、算错、写错、抄错等问题。

4似懂非懂,基础知识缺陷型粗心马虎。这类学生,上课听到老师讲的内容自己知道了,就不想听了,浅尝辙止、不求甚解,每次考试似乎都觉得很容易、很简单,但考卷发下来每次成绩都不够好,原因就是基础不扎实。从知识角度看,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功的缺失是造成马虎的客观原因。显而易见,如果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规则理解不深,对数学中的基本思想及解题方法缺乏足够的认识及体验,要想顺利完成解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具体而言,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在考试中之所以出现马虎,这恐怕是主要的原因。而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也有这方面的原因。首先,在知识上,他们由于成绩好,有时候会太自信而轻视简单的知识,或者是一些比较偏的知识点,这就会造成知识盲点。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平时做习题的时候由于一般来说都没什么问题的,而老师上课的时候很多时候讲的是一些普遍同学能接受的方法,他们有时会不注意听,久而久之,在基础方法上就会有所欠缺了。进而,随着时间的迁移,渐渐地,这种原因就越发严重了。

5想当然、简单问题简单回答、简单问题复杂化,属于思维缺陷型粗心马虎,这是由于不良的思维定势造成的。

6心理习惯,为考不好找到一个不伤面子逃避批评责骂的借口,属于心理归因缺陷型粗心马虎。

7担忧、焦虑、过度紧张,属于情绪缺陷型粗心马虎,一般发生在重要重大考试时,越想考好越考不好。

不同的原因造成相同的粗心马虎结果,需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矫正解决。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考试不粗心训练”考试不粗心强化训练,对优等生、中等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考试不粗心强化训练是确保优等生正常发挥的有效手段和措施,是中等生突破瓶颈的根本措施和捷径。具体的实施策略我们参阅了一个关于粗心的线上讲座,颇有收获,记录如下。


首先:粗心是结果,不是原因。


粗心往往是和满分对照而言的,看似每个知识点都掌握了,却很难在考试中得到满分,便会被归咎于粗心。然而,在计算了某个知识点有99%正确率与90%正确率的同学,在题量逐渐增大后得到满分的概率后,所谓粗心,就成了错觉而已。如图:



当题量达到200道题的时候,知识点90%正确率的同学得满分的概率已无限趋近于零,低于买体彩中500万的概率。


另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是关于实力和最佳发挥的。很多时候我们把最佳发挥当作实力,低于此的被归咎于“粗心”。实际上在大数据之下,一个孩子的成绩曲线大体符合正态分布,左右两侧的区间可能性基本相等,宽窄(方差)取决于心理素质。



这两张图表破除了关于粗心的幻觉。比如,他难题都会做,简单题错,那不是不会,就是粗心。粗心是态度问题,态度端正了就不粗心了------把问题归咎于态度,就成了一笔糊涂账。


事实上,对于一个人来说,每个知识点都不可能百分百掌握。这个掌握程度,是可以用错题率来量化的。错题率越低,表明知识点掌握程度越高,相应的,在考试中获得满分的几率也越高。


因此,态度不是原因,“粗心”的不可能因态度的转变而彻底解决。唯一解决“粗心”问题的方法,是提高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令单题正确率接近100%。


这时候老师给了一个颇有争议的说法:“中小学的知识难度可以忽略,正确率基本等于熟练度。”


所谓知识难度可以忽略,意思是凭借正常人的智商在理论上都可以达到100%的正确率(在粗心不能当作借口之后,笨这个借口也被彻底抹掉了。考不好只能归咎于“懒”了)。正确率基本等于熟练度这个,说明了为什么题海战术虽然被人诟病、痛恨,但确实是有效果的。


(这时候我提了个问题:奥数的知识难度呢?老师答:呵呵,这个不好说。)


不过,无差别的题海战术虽然是有效果的,但并不是有效率的。


怎么提高效率,要从错题入手。眼中不能只盯着错误,而要追溯思考过程。在这个问题上,我有实践经验,恰好和老师所讲的理论吻合。在辅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的错误都不是偶发的,往往成批出现同类错误。在追溯思考过程中,会发现根源往往是简单的概念没有完全理解,或者干脆是错误的理解。


追溯思考过程,最简单的方式是要求孩子每道题写解题过程。这也是中小学衔接中值得重视的学习习惯问题。我从暑假开始给孩子提出这个要求,然后发现很多他答案对的题,在思路上也是模糊和不完整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看似同样的题,有的时候能做对,有的时候就做不对。并不是“粗心”导致,而是他的掌握程度本身就比较低。


讲座中给了影响单题正确率的习惯:



以及训练的方法:


注意力的训练方法有读书、下棋、学习乐器等等。(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很多,各种理论和指导)


分析力的训练方法是“随口问”,养成随时问为什么的习惯,养成思考的习惯。(这其实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即使是成年人中,没有思考的习惯,不假思索的接收各种信息的人太多了。这种状况有人归咎于中国的教育体制不鼓励思考,我觉得这种“都是体制/别人的错”的态度倒真是教育问题。)


执行力的培养在于执行。永远不认可口头上的“会”,必须见到正确率才算结束。惭愧地表示,在我辅导孩子学习过程中,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只不过有的时候我坚持不住了,明知道可能有漏洞,也选择了“相信他”。这实际上是种道德绑架,作为孩子,他觉得自己会了,掌握程度一定远远低于百分百。好在我尚有一丝良心,并没有去质问他“说会了为什么又错”。诗词的背诵,一定要落到默写。阅读题,要讲得出来龙去脉。数学题,一定要落实到步骤。这些都是要沉下心练的死功夫,也是真功夫。


这是老师最后的总结:


马虎”现象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学习及心理现象,要真正穷尽其背后的所有原因似乎只是一种“奢想”而已。对我们而言,或许更现实的是,积极主动地去剖析原因,并试图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或许这种行为本身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意义及价值。但愿这篇文章的问世能带给同行的点滴启发及思考,并能在实践层面取得一定的成功。

如果没有关注我们,请点击标题下方的“玩转数学”进行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