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灸后反应 | 艾灸中的10种身体反应分别代表啥?(收藏)

 为什么73 2017-11-02

本  期  导  读    

《灸绳》一书对“灸感”有过这样的描述,“灸感由穴位向外扩散,自上而下走遍全身”。可为什么在我们日常的艾灸中,我们并没有体会到这样神奇的感觉,甚至出现腹泻、水泡、发烧等各种不适的反应呢?下面,为大家讲解10种艾灸反应及其处理方法。

「 灸后病重 」

解 释:

灸后病重可能是由于艾灸的时间或者灸量不够,或者身体太过虚弱所致。因为如果正气太过虚损,正气比较弱,这种情况下,相应的脏腑器官是没有办法与病邪做斗争,在艾火的温热刺激下,通过经络腧穴的传递,调整人体气机,一旦阳气提升之后,所在病灶正气增强,有能力与病邪抗争,这个时候才会出现灸感。

应对方案 :

当邪气排到体表时,可以在局部进行刮痧或者点刺放血让邪气及时排出来。

「返 病 」

解 释:

有些人可能在以前得过某种疾病,治疗之后没有犯病。但有可能病根还没有去除。所以,艾灸一段时间,正气一足,以前的老毛病就犯了,我们也叫“勾病”,这就是艾灸在帮助身体去病根。

应对方案 :

注意休息,加强营养,继续艾灸。

「染 病 」

解 释:

是艾灸的一种排病反应,本身身体就可能已经有了一些慢性病,但身体没有表现出来。现在正气足了,有能力和病邪做斗争,就会以疾病的形式显现出来。

应对方案:

有专业的艾灸师对新病进行配穴应对,就能顺利地度过各种排病反应。

「 艾灸上火 」

解 释:

客观地说,艾灸上火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上火,因为上火属于艾灸的一种瞑眩反应,即好转反应,也被称为排病反应,而艾灸后瞑眩反应有很多,比如说腹泻、症状加重等。

艾灸上火的原因还是有很多的。比如说灸的时间过长、灸量过大、配穴不合理、操作手法不合理……从体质上来说,阴虚体质、经络不痛的人更容易上火。

应对方案:

解决的办法有两种,

第一是要滋阴

第二要引火归元

滋阴,可以先吃点六味地黄丸,每天早晚吃一颗,然后再配合艾灸,同时晚上用艾叶进行泡脚,加大引火下行的力度。

另外,还可以用刮痧、拔罐、刺血的方法直接将余热泄出,或艾灸涌泉、太溪、足三里等下焦穴位达到引火归元的目的。

「 灸后排尿多 」

解 释:

艾灸后排尿增多是身体毒素和寒邪从体内排出的一种重要方式。

中医讲“肾主水,司膀胱开阖”,如果把膀胱比喻为水库,则肾脏就是主管开阖的闸门,如果肾阳不足水液代谢就会失灵,蓄水池中有一点水就会打开,而艾灸培补肾阳之后,功能会跟着恢复,把体内多余的寒湿排除体外,正气与邪气相交,其功能也会受到影响,直到这种开阖的能力完全恢复,尿频的症状也就消失了。

应对方案:

肾虚病人:在原有穴位上加肾俞等穴。坚持了一个周,尿频的症状就减轻了。

抑郁症病人:可以减少灸量和时间或者暂时停灸或者加上神门等安神的穴位。

患有妇科疾病的女性:灸了几天就出现尿频的症状,加强在关元、神阙等穴位进行施灸,提升元气,艾灸之后最容易上火,所以这个时候艾灸三阴交、足三里等穴。建议多吃山药、薏米等这类健脾祛湿的食物。

「 灸后发烧 」

解 释:

发烧是体内的正气和邪气做斗争的重要表现。几年前大家最熟悉的养生理念就是体温决定生死。小孩子为稚阳之体,所以容易发高烧,随着年龄增长,阳气越来越弱,各种亚健康和疾病症状跟着出现,身体跟邪气做斗争的能力越来越弱,很难出现发烧现象。

应对方案:

先天阳气比较充足:人体阳气升发之后,寒邪被驱赶到足太阳膀胱经,表现出来的就是体温升高。

遇到这种情况,通常会选择在膀胱经、督脉进行刮痧或者拔罐的方式,如果选择拔罐就在内侧膀胱经定罐10~15分钟,刮痧一般以出痧为度,如果配合用艾叶泡脚发汗,一次之后,这种热症很快就会退下去了。

阴邪过重:在温度太高、正气不足的情况下,高烧会持续一天以上,高烧持续的时间会相对较长。可以继续艾灸,同时对身体进行辅助干预。

宝宝发烧:给宝宝多饮用温开水就可以。如果温度达到38.5℃以上,那就一定要配合搓痧或者是吮痧的方法给宝宝泄热,一般会选择大椎、肺俞、身柱穴。

「 热感、走窜感 」

解 释:

艾灸穿透性比较强,具有透热、导热和传热的特点,会随着经络进行感传,有非常好的通窜功能。当出现走窜感之后,身体就会出现各种症状,有的人经络比较畅通,所以灸几次这种感觉就会慢慢出现。

艾灸的通窜感还表现在“找病”上,什么意思呢?

当艾灸的热力渗透到相应的病灶,阳气充足了,身体自然会进行调整。比如说艾灸中脘穴,胃部寒者肝区会感觉不舒服,但是又检查不出来具体的疾病,其实这就是艾灸的通窜功能在起作用。

「 灸后出汗 」

解 释:

艾灸出汗对现代人是再好不过的养生方法了,人们居住在空调房中,该出汗的时候不出汗,直接导致寒气闭塞在体内,阳气受损,疾病丛生。

艾灸后出汗是一种正常反应,如果感觉良好,那这种出汗对人体有很多好处,但如果第二天有虚弱的表现,就说明艾灸的量和时间太过了。

艾灸有的人是全身出汗,而有的人是后背出汗。有的人则是灸的时间长了,艾灸的部位容易出汗。而阳虚比较严重的人,施灸的前几天很少出汗,正气足了,排汗功能恢复正常,外邪才慢慢通过汗液排出,这就是阳气不断提升的表现。

应对方案:

配穴的时候要尽量配合太溪、足三里等下焦、滋阴的穴位。

一定要配合补血、健脾的食物,比如说山药、小米、红枣等补气养血的食物,防止身体太过虚弱。

注意事项:

在用艾灸治疗的过程中,如果出汗比较多,除了在方法上进行调整以外,一定要注意神的收摄。最好宁心静气,这样人体消耗的能量不会太大。

「 灸后腹泻、肚子叫 」

解 释:

既然艾灸可以培补人体元阳,为什么还会出现腹泻呢?

艾灸之后,阳气提升,会在体内运行,肠胃功能开始恢复,大肠的蠕动也会加强,阳气将脏腑以及经脉中的寒邪化开,排出体外,这种方式可能是出汗,或者腹泻,或者排尿增多。

如果腹泻则一般说明肠胃有问题,阴邪化开之后就会以腹泻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像雪化成水寻找一个正常的排泄途径一样。

应对方案:

艾灸关元、足三里、神阙穴,培补元气,增强正气,使寒湿等外邪尽快排出体外。

若因腹泻出现虚脱,同时伴有呕吐等其他症状,就需要配合一些药物调理。

如果是脱水的话,就要喝点糖盐水,在温水中加入适当精盐、白糖。

「灸后月经异常、白带异常、崩漏 」

解 释:

月经异常:艾火在调理人体的过程中,也会消耗一部分人体津液,而如果人体吸收功能比较弱或者补充的水液不足,而人体此时气血就会相对偏弱,所以出现假象。

白带异常:女性则会出现阴道炎、尿道炎或者出现阴部发痒、发红的症状。这是因为寒邪循经而走,经脉绕于阴气。阳气增强之后,阴邪被驱逐,正邪相争的过程中,细菌会暂时滋生,所以就会出现炎症。

崩漏:卵巢囊肿属于寒邪凝滞于经脉,气机不畅,艾灸后阳气会将寒凝邪气全部都化开,以破裂出血的形式表现出来。

应对方案:

月经异常:只要适当减少艾灸时间或者艾灸力度,艾灸前后适当补充温水,在饮食中适当吃一些山药等补益脾胃的食物,增加气血的转化这种症状就会得到缓解。

白带异常:保持外阴干爽,多喝水,吃清淡食物。

崩漏:科学的营养和合理的睡眠,同时可以做一些有氧运动。中医讲“动则生阳”,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艾灸配合运动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更有利于体内瘀血垃圾的排出,机能的恢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