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亿

 愚人一图书馆 2017-11-02

折叠 编辑本段 人物简介

江亿江亿

江亿(1952.4.25-)建筑环境工程专家。北京市人。197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工系。1985年获清华大学工程热物理工学博士学位。清华大学教授、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主任

从事人工环境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和工程实施。在建筑热环境模拟分析,地铁热环境仿真与控制,热网调节与优化,供热与空调系统的控制与管理,水果蔬菜的产地储存等方面都做出重要的研究成果,并主持开发了用于建筑环境与市政工程的RH系列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国内广泛应用,完成了沈海热网控制,301医院空调改造,德黑兰地铁BAS系统等多项大型重要工程。

中国人工环境工程学科的倡导者之一。围绕着在节省能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为人类创造各种适宜的室内物理环境的目标,系统地参与了该学科基础理论、基础方法的建立和发展,完成了多项核心技术研究并直接主持了上百项人工环境工程项目

他首次提出“模拟设计”(DesignbySimulation)的人环工程设计理念和具体方法,并组织开发了DEST大型软件具体实施这一新的设计过程,利用此方法,他主持完成十余项大型商业建筑空调设计、三十余个星级宾馆节能改造以及十余个大型城市热网工程的改造、调节与控制。如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故宫博物院、怀仁堂等三十几个大型重点建筑的空调系统计算机控制工程,任总负责人。

2001年,江亿凭借其长期以来在建筑热环境模拟分析、地铁热环境仿真与控制、热网调节与优化、供热与空调系统的控制与管理、水果蔬菜的产地储存等方面做出的重要研究成果,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集中供热网性能辨识与优化控制)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已发表学术期刊论文百篇。

折叠 编辑本段 任职情况

江亿江亿

1987-1992清华大学热能系空调教研室副教授

1988-1989英国建筑技术中心 (BRE)访问学者

1992-2000清华大学 热能系空调教研室教授

目前: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

建筑技术科学系主任

清华同方总工.

北京市政府顾问, 城市集中供热

中国暖通空调委员会委员

中国城市供热协会理事

ASHRAE 会员

英国J. of CIBS 杂志编委

暖通空调杂志编委

折叠 编辑本段 研究领域

(1)建筑热环境, 1983 起

(2)建筑自动化 1985 起

(3)可持续发展住区, 1999年起

(4)集中供热规划与控制1990 起

折叠 编辑本段 国际合作项目

(1)IEA annex 21:建筑热模拟, 1989 – 1994

(2)IEA annex 25:建筑优化故障诊断, 1992 – 1997

(3) IEA annex 30: 模拟技术在建筑环境系统的应用, 1995-1999

(4)Alliance for GSF: 中国可持续发展住宅 1999

折叠 编辑本段 人物事迹

2008第五届中外绿色地产论坛演讲 江亿2008第五届中外绿色地产论坛演讲 江亿

从1973年在清华园学习保暖通风开始,江亿的生命轨迹就开始与节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作为我国人工环境工程学科的倡导者之一,江亿围绕着在节省能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为人类创造各种适宜的室内物理环境的目标,系统地参与了该学科基础理论、基础方法的建立和发展,完成了多项核心技术研究并直接主持了上百项人工环境工程项目。此外,江亿还首次提出“模拟设计”(Design by Simulation)的人环工程设计理念和具体方法,并组织开发了DE ST大型软件具体实施这一新的设计过程,利用此方法,他主持完成十余项大型商业建筑空调设计、三十余个星级宾馆节能改造以及十余个大型城市热网工程的改造、调节与控制。如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故宫博物院、怀仁堂等三十几个大型重点建筑的空调系统计算机控制工程,任总负责人。

2001年,年仅49岁的江亿凭借其长期以来在建筑热环境模拟分析、地铁热环境仿真与控制、热网调节与优化、供热与空调系统的控制与管理、水果蔬菜的产地储存等方面做出的重要研究成果,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如今,54岁的他仍像年轻时候一样,骑着直把单车穿过落满法国梧桐和银杏叶子的校园,来到位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节能控制中心的办公室工作。这座落成于2005年的灰蓝色四层小楼使用了近百项国内外最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更凝聚了江亿和他的同事们多年的心血。“我现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把一些关于节能最基本的问题向全社会解释清楚。”江亿这么理解自己的使命,言谈间,不失北京人特有的爽快和热情。

纠正节能误区

江亿想要说清楚的最基本的问题,是社会对于建筑节能所存在的普遍误解:对区域供冷等模式的盲目推崇,住宅节能标准的误差以及对“节能建筑”本身的定义缺陷。江亿和他的同事们甚至发现,“中国人均建筑能耗是发达国家的两倍到三倍”,这种已成为主流的说法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误解。而这些误解给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一开始我们都只是在做纯技术工作,这两年起才清醒地认识到纠正社会对节能概念认识错误的重要性。”江亿算过一笔很简单的帐,美国消耗了世界1/5的能源,其中1/3用在了建筑物上,也就是说世界上有1/15的能源用在了美国的建筑物上;中国消耗了全球1/8的能源,而只有1/5的能源用在了建筑物上,在考虑到中国的城市人口是美国人口的2倍,所以美国的人均耗能实际上不但不比我们少,还是我们的近6倍。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江亿认为,首先是两个国家的居住模式不一样,美国的住宅多是独栋房屋,而中国则多是居民住宅楼,独栋房屋的散热要比住宅楼快得多。其次,美国住宅中经常是关上窗户和门,一年到头就开着空调以保证屋内稳定的温度,而在我国只是根据气温变化而适时开空调。 十年前中国制定“住宅建筑节能标准”的时候受到了美国能源专家的支持并听取了他们的意见,所以该标准对上海制定的节能标准是每平米采暖和空调电耗在55.1度/年以下的建筑就是节能建筑。

江亿对这个标准持怀疑态度,并主动与同事一起从1500户上海中等收入白领阶级的家庭中进行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1500户家庭的每平方米取暖和空调电耗分布在10到40度之间,平均数仅仅是20度左右,且没有一户达到55度,事实上这些家庭的住宅并没有采取任何节能措施。

在江亿看来,这种现象是两国之间不同的使用方式和不同的能源理念之间差距所造成的,所以做好节能更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与先进国家接轨,紧缺的能源条件不允许中国走与发达国家一样的路。

和谐的节能观

从实际出发,追求中国自己的和谐节能道路是江亿最大的愿望。“真正舒适且节能的建筑并不是把人放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罩里面用机器制造环境,而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舒适状态。”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江亿正试图用自己的努力向社会推广“节能的真谛”。江亿告诉<建造师> ,中国建筑节能的潜力相当巨大,如果采用科学、全面的节能措施,到2020年以后,我国每年可节约2.6亿吨标煤,相当于2004年煤产量的五分之一;节约用电3500亿千瓦时,相当于四个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

“但单纯的技术并不能解决建筑节能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即使在节能成为热点的今天,如果不能真正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办事,很多问题都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江亿认为最简单的矛盾就体现在国家为了提倡节能建筑所制定的减税和补贴政策的实施上。对于同样是每平米的能耗为10度电的300平米和50平米住宅的两户家庭,国家的减税和鼓励资金该流向哪个家庭?这个问题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很好地解决,“而这正是关系到社会和谐与公平的问题”,江亿说。同样的例子还出现在太阳能的利用上,太阳能发电技术现在并不是非常成熟,成本相对较高,所以世界各国都是贴钱在做这一领域,中国也出台了很多鼓励的政策。但是国家花了纳税人的钱之后把太阳能板装在哪里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比如在上海和深圳这样的大城市,日照时间短,林立的高楼容易挡住阳光,此外这两个城市的污染严重,太阳能电池的擦拭和维修的费用相对较高。所以同样价格的太阳能板装在西部地区的效果显然会更好,然而现在大城市安装太阳能板已成为一种风尚,国家的鼓励政策也没有对西部地区和沿海大城市有所区别。“我一直在做与老百姓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大多数问题都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和文化社会机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何科学、公平、和谐地达到建筑节能的目标,是这位年轻院士面临的最大课题。

折叠 编辑本段 工程院院士

江亿江亿

新一届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揭晓,在新当选的8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我校建筑技术科学系江亿教授榜上有名。

49岁的江亿院士是建筑热环境工程学科的倡导者和创建者之一,他系统地参与了该学科基础理论、基本方法的建立和发展,完成了多项核心技术研究并直接主持了上百项建筑热环境工程项目。

在基础研究方面,他提出建筑热过程的“状态空间”模型,率先提出热过程随机分析概念和方法,并由此解决了一批实际问题。在被动式建筑热环境领域,他曾出色解决了北方苹果产地储存和北京市大白菜储存问题;解决了北京市地铁逐年升温问题,并提出了北方地区住宅不用或少用空调的措施。他主持完成包括中南海建筑在内的多项空调改造工程,赢得赞誉。他提出“湿泵”等新概念,为开发空调设备找出新的途径。他提出一系列供热空调系统控制调节的方案和在线故障诊断方法,主持开发出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已广泛用于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沈阳热网和德黑兰地铁等二百多个工程中。他提出城市热电联产供热兼顾电力系统削峰填谷的运行方式,对城市能源系统有重要参考价值。

截至目前,江亿已经陆续指导18名博士生、16名硕士生和5名短期的欧美国家博士研究生,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省市部级一、二等科技进步奖7项,成为我校第2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折叠 编辑本段 获奖情况

江亿江亿

江亿在1986年评为北京市首界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

1988年建设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8 年评为中国科协首界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

1989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1年国家教委、劳动人事部评为具有突出贡献的归国留学人员;

1991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3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5 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9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清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集中热网在线识别与控制,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1998

地铁热环境控制, 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 1988

地铁热环境模拟, 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 1999

土窑洞水果储存, 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 1987

大白菜新法储存, 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4), 1993

建筑热过程随机分析, 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 1995

集中热网在线识别与控制,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 1997

折叠 编辑本段 论文著作

建筑节能技术与实践丛书--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建筑节能技术与实践丛书--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论文

[1]高岩 付林 燕达 刘烨 江亿.利用电厂循环冷却水的暖通空调方案比选[J].暖通空调,2007,37(1):52~

[2]张世钢 付林 李辉 杨巍巍 江亿.BCHP系统中吸收式热泵性能模拟[J].太阳能学报,2007,28(1):1~

[3]柴沁虎 胡亚娟 付林 江亿.燃煤供热锅炉改用天然气的探讨[J].煤气与热力,2007,27(3):83~

[4]薛志峰 刘晓华 付林 江亿.一种评价能源利用方式的新方法[J].太阳能学报,2006,27(4):349~

[5]柴沁虎 耿克成 付林 江亿.城市燃气应用模式的探讨[J].煤气与热力,2006,26(9):31~

[6]秦冰 江亿 付林.热电联产热源供热量调节及室内温度的响应[J].煤气与热力,2006,26(8):53~

[7]柴沁虎 耿克成 付林 江亿.我国发展燃气热电冷联产系统的探讨[J].煤气与热力,2006,26(6):53~

[8]秦冰 江亿 付林.热电联产电力调峰时供热系统的调节[J].煤气与热力,2006,26(2):51~

[9]付林 耿克成 江亿 滕树龙.热电(冷)联产增量评价法及其经济性分析[J].热电技术,2006,(2):5~

[10]秦冰 江亿 付林 陈燕洲 蒋延燕.集中供热系统热动态特性的测试研究[J].煤气与热力,2005,25(11):20~

[11]秦冰 付林 江亿.利用系统热惯性的热电联产电力调峰[J].煤气与热力,2005,25(10):6~

[12]江亿 刘晓华 薛志峰 付林.能源转换系统评价指标的研究[J].中国能源,2004,26(3):27~

[13]耿克成 田贯三 付林 杨巍巍 江亿.天然气烟气冷凝热效率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煤气与热力,2004,24(8):427~

[14]杜敬三 付林 江亿.区域供冷系统最佳供冷面积探讨[J].暖通空调,2003,33(6):111~

[15]隋军 付林 李震 江亿.吸收循环冷水大温差系统理论效率分析[J].暖通空调,2003,33(4):125~

[16]杜敬三 付林 江亿.蓄冷装置在区域供冷系统中的应用[J].暖通空调,2003,33(2):97~

[17]付林 田贯三 隋军 江亿.吸收式热泵在燃气采暖冷凝热回收中的应用[J].太阳能学报,2003,24(5):620~

[18]田贯三 付林 江亿.用天然气烟气废热作低温热源热泵循环的分析[J].太阳能学报,2003,24(4):472~

[19]秦冰 江亿 付林.集中供热系统热动态特性研究综述[J].煤气与热力,2003,23(11):694~

[20]付林 狄洪发 江亿.天然气在城市供暖中的应用[J].暖通空调,2002,32(5):44~

著作

约120篇文章发表于国内外杂志

RESUME OF JIANG YI

Name: Jiang

First Name: Yi

Date of Birth: April. 25, 1952

Place of Birth: Beijing

1. Background of Education

September 1973-Feb. 1977

Studied in Dept.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Subject: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conditioning engineering

September 1978-July 1982

Master programme in Department of thermal energy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Subject: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conditioning enginee

Topic: Stochastic weather data model for building energy simulation

September 1982 – Feb. 1985

PH.D programme in Department of Thermal Energy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Under the supervisor of Prof. Wang BuXun.

Subject: Thermal dynamic engineering

Topic: Utilisation of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n subspace

2.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Current position:

Associated dean of architecture school, Tsinghua University

Head of Department of building science & Techno

CTO of Tsinghua TongFang co.

Advisor of Beijing government for city district heating

Committee member of Chinese district heating association

Member of ASHRAE

International editor of J. of CIBES, UK

Editor of J. of HVAC, China

1992 to 2000:

rofessor of HVAC division, Department of thermal energy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1987 to 1992:

Associated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thermal energy engineering,

1988 to 1989:

Visiting scholar, 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UK

3. Research Background

(1) Building Thermal environment, from 1983

(2) Building automation, from 1985

(3) COS for Smart card and its application, from 1998

(4) Control of district heating system, from 1990

4.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Projects involved

(1) IEA annex 21: Thermal modelling, Subtask leader, 1989 – 1994

(2) IEA annex 25: Building optimisation and fault diagnosis, expert member, 1992 – 1997

(3) IEA annex 30: Bring simulation into building industry, 1995-1999

(4) Alliance for GSF: Sustainable building in China, from 1999

5.Publications

120 papers published in major journal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