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坐马车

 圆角望 2017-11-02


版次:B06来源:深圳商报    2017年11月02日

话说在一百多年以前,外地人到上海来,想赶一回时髦,除了吃大菜(西餐),还有一件事必做,就是坐马车。

这种马车,不是咱们中国传统的那种“大车”,而是个洋玩意儿,我们在反映十八、十九世纪欧美生活的影视剧中经常能看到:《傲慢与偏见》中的贵妇德·包尔夫人,经常带着女儿乘着自己的马车在庄园附近兜风;《飘》中奥哈拉家的小姐们要去邻居家参加舞会,坐的也是这种车。

风和日丽、所去的地方又不远,用这种轻便敞篷马车正合适,当然,它们一般是有钱的庄园主、贵夫人的私家财产。

1853年,第一辆外国马车出现在上海。一开始主要是外国人乘坐,不过上海人出名地爱赶时髦,不久就有中国的有钱人效仿,自备起了马车。说实话,这种敞篷马车,从观光的角度来说,自然是无遮无挡风光一览无遗,而另一方面,坐上去在街道上飞驰,也是一件很拉风的事情,所以后来要坐马车的人越来越多。

有市场就有商机,很快,出租马车应运而生,到20世纪初,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大型马车行就达到了数百家。根据当时的资料,最初的出租马车价格是很昂贵的,一般雇一天要3元,半天1.5元,夜间加倍,不过人们还是争相乘坐,有一首竹枝词单说此事:“马夫多业马车行,专备友人雇用忙。揽得西商兼富户,按时包坐博银洋。”

坐马车的不仅有“西商兼富户”,还有一类人也是大主顾。当日的上海,若看见一位花娇柳媚、穿着入时的女子坐着讲究的马车,千万别认作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她极有可能就是个时髦的“倌人”(当时对青楼女子的称呼)。马车对她们来说,就好比是一块移动的广告牌,可以很好地招揽生意。话说那时上海的青楼女子,尤其是高级“长三书寓”的“先生”们,可比拟巴黎的交际花,她们打扮好自己坐着马车去“巡游”,就仿佛茶花女披着开司米披肩行走在香榭丽舍大道、或者带着白茶花和蜜饯出现在歌剧院一样,也算当时的一道风景。正所谓:“宝马香车卷地过,朱轮绿幰钖銮和。漫夸主附銮仪盛,移载娼优得价多。”

马车虽然拉风,但是在闹市飞驰而过,却是交通安全隐患。很多马车夫的气焰也很嚣张,如果撞上了人,他们非但不会道歉,还会当场责骂被撞者“不长眼睛”。虽然工部局在1870年代就出台了马车在闹市区不许高速行驶、违反者会罚款甚至监禁的条款,但是一直没有实行得很彻底。不过,近代上海的交通工具更替是很快的。到20世纪初,“当当响”的电车成了城市交通的主角,马车的辉煌时期就过去了。现在想坐马车,只能到上海、天津及其他旅游区里去过瘾、怀旧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