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门七十二贤之二十六:有若

 墨香笙樵 2017-11-02

 

    有若:(前505518~?)春秋末年鲁国人。字子有,后被尊称为有子。他勤奋好学,能较全面深刻地理解孔子的学说。尤其重视道。主张藏富于民,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颜渊》)因他品学兼优,且状似孔子,孔子死后,曾一度被孔门弟子推举为。有说《论语》即为有若的学生编辑而成。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卞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平阴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有子

    有若(前505518~?),春秋末年鲁国人。字子有,后被尊称为有子,死后葬于曲阜市鲁城街道南泉社区东南角。他勤奋好学,能较全面深刻地理解孔子的学说。尤其重视道,他曾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他也重视中庸思想,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学而》)。他还主张藏富于民,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颜渊》)因他品学兼优,且状似孔子,孔子死后,曾一度被孔门弟子推举为。有说《论语》即为有若的学生编辑而成。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卞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平阴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有子

人物概述

    有若姓,字子有,时人尊称为有子,比孔子小三十三岁(《孔子家语》云少孔子三十三岁),鲁国人。他尊奉孔子,认为孔子是出类拔萃的天下第一圣人。他刻苦学习孔子的思想,发扬学而不厌的精神,以火烙手,以防瞌睡,日夜攻读。对孔子的思想往往做出符合原意的解释和理解,根据孔子关于在上位的人能用浓厚感情对待亲族、老百姓就会走向仁德的教导,成为有道德孝悌的人,不会犯上做乱,孝悌是人修养的根本,孝悌是之本。因而主张以为准绳,以为原则处理事情。他认为人要守信义,一切盟约符合都要兑现。他主张治理国家要无为而治宓子贱为单父宰,日夜操劳,事必躬亲。他对宓子贱说,要学习舜鼓王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的思想。他的孝悌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汉朝设孝悌力田举孝廉时多以他的话为依据他主张减轻剥削、寓富于民的思想,成为后世贤卧规劝帝王的名言。有若为人的易笃行,是孔子晚年的晚年弟子。他强记好古,在与鲁哀公论政时,提出百姓富足了,国君怎么会不够?百姓贫穷,用度不够,国君又怎么会够贵民观点。他还提出善事父母和兄长是仁的根本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等主张。丰富了儒家的学说。因为有若的相貌和孔子长得非常相像,所以当孔子去世以后,弟子们思念老师,就把有若当作老师一样的对待。东汉明帝十五年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唐玄宗开元二十七(739年)封汴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平阴侯;度宗咸谆三年(1267年)以平阴侯从祀孔子。清乾隆三年(1738年)升为十二哲。

历史地位

有子之言似夫子

    《礼记檀弓》中也有几条关于有若言行的记载,一条记载是:有子问于曾子曰:闻丧于夫子乎?一次有若问曾参:你听过孔老夫子讲关于的言论吗?曾参回答说:听说过,不就是丧欲速贫,死欲速朽嘛!听了后,有若却说: 是非君子之言也。(这种话,不是君子所应当说的。)曾参又强调说:参也闻诸夫子也。(曾参我是亲自听夫子他老人家讲的啊。)有若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参再次强调说:参也与子游闻之。(我是与子游两个人一起听夫子他老人家讲的啊。)有若这时却说:然。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好罢,就算是这样吧。但是夫子他老人家是有原因、有所指才这样讲的。)曾参就把有若这些话告诉子游。子游听了就大声说:真了不起呀(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有若的言论简直像老夫子啊)!于是子游就对曾参讲:从前夫子居于宋,见司马桓魋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就说: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所以说,死之欲速朽这话,夫子他老人家是对司马桓魋的奢侈行为而发出的感叹。对于另一句丧欲速贫,子游也告诉曾参说,这是孔子他老人家针对南宫敬叔反,必载宝而朝的行为,夫子曰: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所以说,丧之欲速贫,这句话是针对南宫敬的贪财而言的。曾参听了子游的解释后,又转来把子游这番话对有若学说了一遍。有若说,就是嘛,所以我一直讲:非夫子之言也。曾参这时就问有若:你怎么知道这话不是夫子他老人家的本意呢?有若就说:夫子在鲁国担任中都宰时,制定的葬仪制度规定:棺木要四寸厚,椁木要五寸厚,根据这些,我就知道他老人家是不希望死者速朽的了;夫子他老人家失掉鲁国司寇的职务后,打算到荆地去谋职, 马上就派了子夏去打点,接着又派了冉有去,我从这些行动就理解到夫子他老人家是不愿意速贫的了!所以我认为丧欲速贫,死欲速朽这两句话不应当是君子的想法,也决不会是夫子他老人家的心愿了!这一段关于孔子丧欲速贫,死欲速朽的言论在《孔子家语》卷第十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中也有详细记载 ,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自己去翻翻。上面曾参与有若这段对话,至少让我们了解到两点:一是有若的智慧确实像孔子,并非仅仅是相貌像孔子而已;二是正因为有 若对孔子的心理揣摩得太深刻太了解了,也许这就引起了一些弟子的猜忌,所以会搞了一场阴谋将有若赶了下台。孔门的纷争从此不断矣,这也是尊孔派们最而又最无法说出口的悲哀!

曾参与有若辩礼

    《礼记檀弓》篇中,还有一条记载有若不同意曾参讲晏婴知礼的言论。曾参说:晏子可谓知礼也已,恭敬之有焉。有若反驳说:晏子一件狐皮裘一穿就是三十年,太节俭而不知礼;他的父亲死时,是大夫身份,举行葬礼时他却仅仅用了一辆车,落葬后他就回来了,也不留下宾客办一下招待;而按照礼仪,国君举行葬礼时应当用七辆车,装载七个包遣奠牲体(祭奠用的牲畜臂臑祭品分成七包装在七辆车上),大夫则应当用五辆车,装载五个包遣奠牲体;这样看来,晏子哪儿是知礼呢?(晏子一狐裘三十年,遣车一乘,及墓而反。国君七个,遣车七乘;大夫五个,遣车五乘。晏子焉知礼?)听了有若的驳斥,曾参却说:国无道,君子耻盈,礼焉。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看来,曾参的看法与有若截然不同,有若的看法与孔子倒是有些相似。从这一条记载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关于礼仪、礼制之类的捞什子儿,早在孔丘和他的徒子徒孙们那儿那时,就已经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

有若与子游辩论

昨天讲到有若与曾参辩论晏子是否知礼,在《礼记檀弓》篇中,还有一条记载有若与子游辩论丧踊之事。一次,有若和子游一道,看见一个儿童在那儿号慕,也就是号啕哭跃(踊)。于是有若一下子联想到了人们在办理丧事时的丧踊 也就是号啕哭跃(踊)的样子。有若就对子游说:我平时因为太专一于学问(研究礼仪),而不知道为什么丧之踊必须有所节制?今天看见这个儿童号啕哭跃(踊)的样子,我更相信丧踊之事就像儿童号慕,何必要加以节制呢?我早就想去掉这种节制丧踊的礼仪了!孝子之情就在于此,就像小儿号慕,何须为哭踊之节?有若的意思是死了人办丧事时人们想号啕痛哭就号啕痛哭,何必一定要用来加以节制呢?子游不同意有若的看法,对答说:礼有微情者,有以故兴物者即抑制的意思 ,因为贤者丧亲,必致灭性像小儿一样号慕,所以才制定礼仪来使三日而食,哭踊有数,以杀其内情,使之俯就也以故兴物则是礼仪规定孝子要披麻带孝,使其睹服思哀,起情企及也,尤其是对于那些不肖之子 ,更要用这种形式引发他内心的哀思。子游在讲了的节制作用后,又说,有若认为应当像小儿号慕,何须为哭踊之节的说法,是一种有直情而径行者,戎狄之道也,简直是野蛮民族的行为!接着子游就讲了一大通人喜则斯陶,陶斯咏,咏斯犹,犹斯舞;舞斯愠,愠斯戚,戚斯叹,叹斯辟,辟斯踊矣!品节斯,斯之谓礼。”“阶格制断,只有通过品节,才能使踊舞有数,这样,有数才能久长,这就是!最后,子游对有若的说法给了一个评论是:故子之所剌于礼者,亦非礼之訾也。说的并不是礼的病害。对于有若与子游这一场关于丧踊的辩论,汉儒们的看法是,有若只是反对哭踊有节而并不反对披麻带孝等奠祭之事;而子游既讲了生者应节哀,又讲了对死者要加饰,并且全面地讲了礼之节制与夷狄之不同,所以汉儒们是站在子游一边的了。前面我多次说到,儒家的出身就是替奴隶主贵族们办丧事,所以全部儒家经典,研究来研究去,都是在礼制、礼仪上做文章。说儒教害人,也就是说它用这种礼制、礼仪来害人、压抑人的天性。有 若的事迹流传甚少的一个原因,大约也就是因为他主张顺应人情本性的言论,汉儒们不感兴趣吧?

有若被刻意遗忘

有若曾经做过孔门第一代掌门人,并且被弟子们实即师兄弟们阴谋夺权的事儿,大约只有《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进行过记载,这件事儿看来一定并不简单,一个反面的例证就是,无论《论语》还是《孔子家语》中,对有若言行的记载都非常少,《礼记》中也只有那么三两条记载,我在前面说了,这些记载的也几乎都是有若与曾参、子游们意见相左的记录。是否可以猜想一下:正是因为有若的看法与后儒们不相一致,所以有若的许多言行就被儒们有意地遗忘掉了。如果不是因为有若的弟子参与了编纂《论语》的话,有若剩下的那么三五条言论恐怕也会被刻意遗忘的了!正是有若的弟子们不忘先师有子,所以才会在《论语》开卷第一篇第二条紧接第一条子曰之后记录下了有子曰,让后人能够看到一点儿有若的言论。这种编排方式也确实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去冥想年究竟在孔门弟子中发生过什么样的纷争?为什么在有若之后,再没有记录过谁做了孔门第二任掌门人?为什么后来孔教会一分为八?从正面来讲,大约就是因为孔门弟子们对的解释各执其是,谁也无法定于一尊,所以后来墨派才会从孔教中分立了出去;从反面来讲的话,大约就是因为在礼教意识的工荼毒下,孔门弟子中,口是而心非的阴谋家太多了,打着礼教的旗帜反 礼教,这才酿成了千百来中国历史舞台上政治斗争的无数悲喜剧!

典籍摘录

一程子曰: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故其书独二子以子称。

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三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四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

五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六有若少孔子四十三岁。有若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他日,弟子进问曰:昔夫子当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雨。弟子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夫子曰:《诗》不云乎?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昨暮月不宿毕乎?他日,月宿毕,竟不雨。商瞿年长无子,其母为取室。孔子使之齐,瞿母请之。孔子曰:无忧,瞿年四十后当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敢问夫子何以知此?有若默然无以应。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七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手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孟子·滕文公上》)

八有子问于曾子曰:问丧于夫子乎?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有子曰:然。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南宫敬叔反,必载宝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贫也。(《礼记·檀弓》)

有若之丧,悼公吊焉,子游摈由左。(《礼记·檀弓》)

有子与子游立,见孺子慕者,有子谓子游曰:予壹不知夫丧之踊也,予欲去之久矣。情在于斯,其是也夫?子游曰:礼有微情者,有以故兴物者,有直情而径行者,戎狄之道也,礼道则不然。人喜则斯陶,陶斯咏,咏斯犹,犹斯舞,舞斯愠,愠斯戚,戚斯叹,叹斯辟,辟斯踊矣。品节斯,斯之谓礼。人死,斯恶之矣。无能也,斯倍之矣。是故制绞衾,设蒌翣,为使人勿恶也。始死,脯醢之奠,将行遣而行之,既葬而食之,未有见其飨之者也。自上世以来,未之有舍也,为使人勿倍也。故子之所刺于礼者,亦非礼之訾也。 (《礼记·檀弓》)

九《韩非子·显学》里说: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十《韩非子·外储说上·说一》:宓子贱治单父。有若见之曰:子何臞也?宓子曰:君不知齐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益也。

有若思想

孝弟(悌)为仁之根本

这是有子根据孔子的日常言论对儒家核心问题的进一步阐释。

孔子提倡,但对的解释因人而异。这是他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所做的解释,目的是教育自己的学生先成人、后成才。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巧言令色鲜矣仁木讷而近仁……既有正面的引导,又有反面的例证,可谓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有若根据孔子的这些针对性言论,概括出的根本是孝弟(悌)。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是很空泛的一个概念,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一种理念,一种指导思想,但要落实到日常生活和行动中,还必须有具体而微的细则,孝弟(悌)就是最容易操作的细则了。孝弟是基于家庭伦理和亲情而提出的行动规范,善待父母为孝,善待兄长为弟(悌)。爱人也好,知礼也罢,如果在家庭里都做不到,不可能施于外人。如果在家里能做好,就会很自然地施加到别人身上。由于有若的阐释,孔子的思想变得很容易贯彻落实了。这不能不说是有若对儒家思想的一种贡献。当然,孔子最满意的弟子、他认为最得自己真传的弟子是颜回,但颜回只对孔子的思想心领神会并落实到自己的言行上,却并没有作进一步阐发,没有给后人提供可践行、可操作的细则,所以,后人只能称赞他的德行,仅此而已。

用礼的最高境界是

这是有子根据自古以来对礼的运用得出的结论,为礼的运用设置了一个有弹性的一个度。

孔子重视,把知礼、守礼当作重要的日常行为规范,一切以为最高准则。但把礼运用到什么程度,孔子没有明确提出标准。不过,孔子心中是有标准的。《论语·八佾》: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林放问的根本在何处,孔子结合具体的情境作了回答,既要讲,又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只要礼节到了,尽量不要浪费;丧礼不可太过简易,以表达悲伤的感情为度。其实孔子的言论中已经包含了用礼尺度的问题。有子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再结合前人用礼的经验,才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的主张,很好地阐释了孔子关于用礼的标准和尺度问题。由此我们可以说,有子是很善于归纳总结的人,看问题看得比较深、比较透,用一个词即可揭示问题的本质。

与民同富的为政思想

与民同富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共同富裕,在中国古代这是极少见的贵民思想,孔子曾有这样的主张。《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从这段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是非常重视民信的。但在重视百姓生活方面,有子好像更进了一步。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颜渊)只要老百姓的生活富足了,国君的生活也就富足了,所以,作为君主,解决饥荒的最好办法就是减免赋税,让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他这种把百姓生活放在第一位的观念,被后来的孟子作了进一步发挥,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论断。但这里有一点要说明:今天我们笼统地把民众百姓混提,好像二者之间没有区别,但在春秋时期,百姓不是一个概念,百姓的地位还要低。这就更显出有子主张的可贵了。

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

无为而治常常被后人当作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其实早在孔子时期,有子就提出了这样的主张,只不过,后来的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对它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再加上,有子比不上后来的庄子名气大,无为而无不为的提法影响更大,有子的这种观点就很少有人提及了。下面的故事就可以证明。据《韩非子·外储说上》记载:孔子的另一弟子宓子贱治理单县,累得疲惫不堪,面黄肌瘦,有若看到后感到很吃惊,就问他怎么会这样。宓子贱说:鲁君不知道我能力有限,让我管理单县,公务繁忙,我很担忧自己处理不好,所以才累成这样。有若告诉他:从前舜治理国家时,边弹琴、吟诗边治理国家,治理得很轻松;现在你治理一个小小的单县就累成这样,如果让你治理一个国家,那会是什么结果?你得想办法才行,有术而御之,才能无害于治;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办法,即使人累跨了,也治理不好。(《韩非子·外储说上·说一》:宓子贱治单父。有若见之曰:子何臞也?宓子曰:君不知齐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益也。)韩非子是战国时法家的代表人物,提倡”“”“,他不会故意褒奖有子,应该说,他的记载是比较客观和可信的;尽管他引用这个事情是为了证明在治理国家时多么重要,但间接地为我们研究有子提供了参考资料。当然,无为绝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为所当为,花极少的时间和精力,做最多的事情,取得最佳的成绩。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学会科学地工作、有效地工作,讲效益而不仅仅是拼体力和时间。此前老子提出的治大国如烹小鲜也是这个意思。

大宗世系

有子始,有子大宗世系至光绪17年历74代。有子先祖世系,乃据《圣门十六子书》所引的《有子宗谱》而补。7374代世系,依《肥城县志》而补。自74代以后世系,因资料缺乏而暂缺。

先祖

有子4世祖以前世系失考,《有子宗谱》:有氏之先,系出自有巢氏,历唐、虞、夏、商不能纪。

4世祖 有昌,为邾邑宰,迁于鲁。

3世祖

有贻

有子

有子,有若,字子有。

有子后裔

世系

2 有理,克绍前业。

3 有廷铎

4 有经文,有孝行。

5 有周木

6 有鹏

7 有临渭,修明前业供祀事。

8 有敦

9 有祯吉,至性孝友,乡党称服。

10 有绰

11 有培梅,汉高帝过鲁,以太牢祀孔子,诏先贤子孙,俱入庙观礼。

12 有云

13 有元忠,举议仕郎。

14 有纲,携族徙居平阴。

15 有科,博通经学,教授生徒,为鲁从事。

16 有隆

17 有士标。生二子:绳祖、绳武。

18 有绳祖,无嗣,以绳武子志绳为嗣。

19 有志绳,通经学为兰台令。

20 有敬

21 有大成,清操自励,不乐仕进。

22 有献瑞

23 有好让

24 有珩

25 有宏,授谷城尉。

26 有国宗

27 有文新

28 有思义

29 有广

30 有桂芳

31 有泽远

32 有淳

33 有化龙

34 有恕己,因避兵荒,携族众徙居益都,五载仍回原籍。

35 有塾

36 有惠

37 有泰

38 有知章

39 有恪

40 有连登

41 有永修

42 有望

43 有丕显

44 有纯古

45 有道

46 有敏行

47 有松

48 有业

49 有仁甫

50 有贤

51 有善长,因山东寇乱,修葺祖祠。

52 有谕

53 有玉秀

54 有克宽

55 有权

56 有勤功

57 有维世

58 有益友

59 有光兆,明永乐2年蒙巡按各宪访求先贤有子后裔,准给衣衿承袭奉祀生,重修祖祠。

60 有觉,承袭奉祀生。

61 有三仁,承袭奉祀生。

62 有全,承袭奉祀生。

63 有兴孝,承袭奉祀生。

64 有择善

65 有天奇

66 有加召

67 有忠名

68 有志学,清康熙58年准充奉祀生。

69 有锡侯

70 有书

71 有克俊

翰林院五经博士

72 有守业,乾隆53年始奉考准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73 有安诚,继守业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有安仁,继安诚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74 有繁琳,继安仁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有子奉祀官[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