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即便种在高镉污染区,也能收获出“镉”而不染的水稻

 火树银花5 2017-11-02

不久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发布消息称,该中心研发出了即便种植于高镉污染稻区,也能出“镉”而不染的杂交稻亲本品系“低镉1号”和组合“两优低镉1号”。


这意味着,粮食安全从质量上有了更多保障,有望让人们吃得更有“安全感”。因此,这一技术,被不少网友称为我国水稻种植技术上的又一次“弯道超车”。


这项“弯道超车”的新技术,究竟如何“帮”水稻降镉?是否为转基因技术?对人体是否会有后续的影响?



低镉水稻

可“免疫”高镉污染地



如何让稻米避免镉污染,研究由来已久。


农业科学家们曾提出很多应对稻米镉污染的多种策略。如,研发出将田中“镉”通过微生物活化后从土壤中泵出的技术;通过选育低镉品种、灌溉和调节土壤pH值到7.0以上,实现综合降镉的“VIP”技术;发布“应急性镉低积累水稻品种”……


但即便是“应急”品种,种植在高镉污染稻区,其稻米中镉含量仍超出国家标准。“VIP”技术等方式,在降低土壤和品种的镉含量上可行,却较为“费钱”。筛选和培育“籽粒镉低积累水稻品种”,是目前最直接和经济的方法。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赵炳然介绍,团队研发的“籽粒镉低积累水稻品种”技术,主要通过基因组编辑技术与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技术的集成创新,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培育低镉籼型杂交稻亲本及组合的技术体系。用此方法,他们快速、精准培育出了不含任何外源基因的低镉杂交稻组合。


团队经过两年,在高镉大田进行鉴定,其糙米镉含量稳定在0.06mg/kg以下,远低于0.2mg/kg的国家标准和0.4mg/kg的国际标准。“只降低镉含量,不影响原始品种(系)的产量、品质等综合农艺性状。与相同情况下的对照品种,包括‘应急性低镉品种’相比,稻米镉含量都显著降低。”赵炳然说。


这一结果,经南京农业大学等九单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现场评议后认为,亲本品系“低镉1号”及“两优低镉1号”组合降镉效果显著,突破了“应急性镉低积累水稻品种”在高镉污染田栽培稻米依然镉含量超标的技术瓶颈,可望从根本上解决“镉大米”问题,经济、实用、安全,具广阔应用前景。



技术“转基因”

但“产品”不含转基因



该品系和组合是否为转基因技术培育?是否为转基因品种?


对公众普遍关注的这两个问题,赵炳然回应:“培育过程中利用的基因组编辑技术,的确是涉及转基因过程的新技术。但经过一年两代繁育筛选后,可获得不含任何转基因成分的突变植株,这与传统转基因技术从程序、结果上看,都有本质不同。”


所谓基因组编辑技术,是一种可在基因组水平上对DNA序列进行修饰、改造的分子技术。因其可快速精准地对作物自身基因进行突变,实现对作物相关农艺性状的改良,已迅速发展为作物遗传改良的重要手段。基因编辑技术的过程,既能模拟基因组的物理诱变和化学诱变,又具有高效定点诱变基因的独特优势。


“但,它有别于传统转基因技术。”赵炳然介绍,传统意义上的转基因技术是做“加法”,转移外源有利性状基因到作物中;而基因组编辑技术则为“减法”,突变作物自身不利性状基因。因此,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获得的农作物,在美国、欧洲多国,被视为常规品种管理。



“两优低镉1号”,通过对杂交稻骨干亲本材料,用基因组编辑技术“CRISPR/Cas9”,定点突变镉吸收主效基因,有效阻断水稻吸镉。“我们转入的外源基因和突变基因,在突变体的后代自交群体中会发生分离,其中一部分突变单株不含外源基因。通过分子检测突变株的后代群体,可快速筛选到不含任何外源基因的纯合突变体单株。因此,最终培育出的组合,不含转基因成分。”赵炳然说。


不过,植物对有害元素,如镉,并没有“专用”吸收通道。“镉”主要通过水稻生长所需营养元素的“转运通道”,“混”入水稻“体内”。此前,日本开展的一项研究已证明,“镉”易通过“锰”的“转运通道”,被水稻所吸收。因此,通俗的解释,该低镉水稻组合的培育,是敲除了水稻基因组中的水稻运输、吸收锰元素的“转运通道”,从而阻止“镉”的进入。这意味着,此类低镉品种,会影响水稻对“锰”的摄入。正基于此,赵炳然表示,对该品种是否在镉污染农田具广适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团队也计划明年在全国进行更多品种(系)的试验与示范。


“富硒是有益的。富镉却是有害的。这套成果,是水稻育种中的一项重大突破。它在应用中好操作,降镉成本不高,简单易行,值得推广。”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说。


“湖南省镉低积累农作物品种筛选与选育”首席科学家、湖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柏连阳也点赞了该技术。他表示,未来有望利用此法,对其他优秀水稻品种进行“去镉”改良。同时,这也是一种可复制的方法和手段,能应用到玉米、油菜等品种的低镉改良中。



土壤污染综合治理与

低镉农作物选育不冲突



柏连阳称,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研究,与水稻低镉品种培育,并不冲突。土壤污染治理,是全世界均面临的重大难题,不论从技术难度、土壤恢复时间、还是土壤修复所需要的经济上,均有很大挑战。在未获得土壤污染修复“全解决方案”前,对农作物镉等重金属污染问题的解决,不能放松。


“国际上针对重金属污染稻田土壤的修复技术还不成熟。”湖南省农业环境生态研究所所长纪雄辉说。他介绍,欧美普遍采用轮耕、休耕的土壤修复方案,在严重污染区种植重金属超富集植物。但在严重污染区域,此方案需要至少50-100年时间,才能使土地有效修复。日本,则主要采用客土法处理,成本较高。



事实上,国际上应对耕地污染,也均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实际措施以“换新”(客土法和翻耘法)为主,“调控”(水分调节和调整种植结构)为辅,“修复”(植物修复和钝化法)尚处于研究、试验或小规模应用中。在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方面,多数还处于小试阶段,规模化应用尚需时日。因此,国外耕地污染修复技术,对我国的可借鉴之处并不多。


纪雄辉表示,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总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譬如,2014-2017年,农业部及财政部开展的“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采取“VIP”技术镉污染土壤进行修复试点,效果明显。但,在受限于修复效果的可持续性、经济性,该技术的推广也屡屡遭遇“尴尬”。因此,专家们纷纷表示,为“水稻”等作物降镉的“经济适用型”技术,不仅“可以有”,而且是“题中之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