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三百群共享课(25)】--《测光到底测哪里?》

 gbkY 2017-11-02

【周三共享公开课】 

源于:柒摄影自有40个摄影群,每周周三的群课程对社会摄影群公开,后来形成今天的规模约两百个摄影群的免费共享摄影课程,因为具有较大一定的覆盖能力和几万的听众,引起摄影界的老师青睐,因此每期都邀请到摄影水平和实操经验丰富的名师来授课。

形式:名师在“柒摄影群主群”中以图文形式授课,之后进入“群主群”的群主把课程转播回自己的摄影群中。

摄影群加盟共享课办法:请群主直接联系柒摄影负责人老柒(微信号:cf76666),认同周三共享课程的规定即可。

周三共享课程规定:1、能每周三晚上转播,两次未转播视作违规。2、完整地转播摄影课程全部内容,包括摄影名师的推广内容,对故意不转推广的摄影群视作违规。3、违反柒摄影周三共享课堂的群主群的其它群规。4、违规摄影群主将被“请”出群主群,并收回转播圈,不做任何解释。

【嘉宾简介】 

尹毅,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李少白摄影大师班讲师、资深摄影图书编辑。著有《尼康D810/D800/D800E完全自学教程》和《佳能EOS 7D MARK II完全自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策划畅销书《提问李少白》、《画里有话》、《数码单反摄影从入门到精通》、《超越平凡的人文摄影》等。

今天我们就掰开揉碎了介绍一下测光模式!

 

如果要说掌握单反相机有几个难点,那么测光模式绝对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门槛

官方说明书上对于测光模式只有短短两页的内容,其实背后有很多东西

跨过这道门槛之后你就会豁然开朗,再复杂的光线下也能轻松应对

 

关于测光其实有几个有趣的地方:

1. 你会发现相机其实也会“思考”,它会不断推测你正在拍什么,而相机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2. 虽然相机中的每个零件都在“努力工作”,但有一个零件却是当之无愧的“劳模”,这是哪块零件呢?它担负了哪些任务呢?

3. 你知道吗?点测光并非是一个“点”,如果不知道它有多大,那么一定会带来不准确的曝光!

 

.为什么标准是18%而不是50%?

 

测光的目的是让照片具有合适的曝光

自然环境下,场景亮度千变万化

阳光下的皑皑白雪明亮刺眼

缤纷的夜景虽然美丽,但大部分场景都是漆黑一片

 

对于明亮场景,拍出来的照片不能过于明亮才能看到亮部的细节

对于昏暗的场景,照片不能过于黑暗,才能看到暗部的细节

现在相机就具备判断现场光线强弱的能力,无论遇到明亮场景还是昏暗场景,都能够获得恰当明暗程度的照片,这就是自动测光功能。

 

相机如何识别环境亮与暗的呢?

自动测光是利用了物体对光线的反射原理而工作的。所有的物体对光线都有反射,但不同颜色和质地的物体反光率不同。反射能力强的白雪反光率为98%;反射能力弱的煤炭反光率是2%。表面光滑的物体反光率高,而粗糙不同或毛茸茸的面料则反光率低。

 

除了能够测量场景明暗,更重要的是定义下什么是明暗适中。这样无论场景亮还是暗,拍出来都是达到标准亮度,看起来就会舒服。

 

有趣的是这个标准还真挺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思想,纯黑和纯白的照片是无法接受明暗程度的两个极端,处于它们之间半黑半白的灰色位置自然是最合适的。如果将照片的亮度都拍成这种灰色的明暗程度,那么一定会让人看起来舒服自在。

 

这种类型的灰色虽然位于黑与白的正中间(因此被称为中性灰),但它的反光率并不是50%而是18%(人眼对亮度的感知是非线性的)。所以,18%中性灰这个词称为摄影中最常用到的术语,它就是测光的标准。注意18%中性灰描述的是亮度,而非色彩。

 

测光系统据此判断反射率是18%就是一个指针,超过18%就是过曝,需要调低曝光量;反射率低于18%就是欠曝,需要增加曝光量。因此无论拍摄什么场景,使用自动测光完成拍摄后,照片与18%标准灰卡会在视觉上具有同等亮度。

测光的实际目的和最终结果就是让画面具有了18%中性灰的亮度。当你采用点测光模式针对很小的区域测光时,就会立即察觉到,无论你针对亮部测光和是针对暗部测光,最终这个区域都会变为18%中性灰。

在一个明暗反差很高的场景中,当我们给哪个区域赋予中性灰,会造成最终照片的曝光差异。如果赋予了暗部中灰属性的时候,亮部就会溢出。而当我们赋予亮部中灰属性的时候,暗部就会缺乏细节。当你将一个中间区域赋予了中灰属性时,如果场景的反差在相机的动态范围内,那么就会同时将亮部和暗部记录下来,这样一种完美曝光的照片就出现了。

 

神通广大的测光感应器

 

相机内的“大脑”——佳能5D4的15万像素RGB+IR红外测光感应器。


最早期的胶片单反相机没有内置测光系统,摄影师只能凭借经验或手持式测光表来获得测光数据。你是否听说过大师们都用手动曝光,看一下场景就能说出光圈快门的神技?其实,估算曝光也有方法可寻,例如阳光16法则。

艳阳十六阴天八

多云十一日暮四

阴云压顶五点六

雨天落雪同日暮

 

当主体处于阳光直射的环境中时,当使用f/16光圈拍摄时,快门速度选择感光度ISO的倒数,即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曝光。显然这是一种大致的判断,而测光表就会更加准确。


随着测光表的小型化,它终于放到了相机中,实现了TTL测光,也就是测量通过镜头后的光线,而不是相机外部的。

 

但所有早期的测光感应器都是“色盲”。它们只能分辨出场景的亮度,无法识别色彩。但很多时候,色彩对于曝光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这些测光系统的精确度普遍不高。经过不断的发展,当今数码相机所具有的测光感应器发展到了更完善的阶段。

 

相机是靠什么完成自动测光的

靠光线和测光感应器。在经过反光镜时一部分透射到反光镜下方,进入自动对焦感应器中,用掉了30%。

另一部分经过折射后进入五棱镜。当光线经过五棱镜内部的多次方向改变后,一部分成为我们从光学取景器中所看到景物,这束光线中又会分出一部分,进入机顶五棱镜上方专门的测光感应器中。

 

测光感应器有什么特别之处?

测光感应器实际上也是一块感光元件,它同样可以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并发送到图像处理器(佳能的DIGIC,尼康的EXPEED)中进行运算。不同点在于,它的像素数量较低,普通入门相机的测光感应器只有几千个像素,中端机型有接近1万个像素,而5D4的测光感应器像素数量是15万,尼康D850是18万,现在最高的是佳能1DX2的36万像素。

 

为什么测光感应器像素数越来越高?

像素数量少的相当于近视眼,只能模糊看个大概。像素越多场景辨识能力越强,场景中的人、树木、花草、建筑都会被清晰识别。


反光镜抬起后,谁负责测光呢?

不同的取景方式不仅会带来不同的对焦方式,而且会带来不同的测光方式。当你使用光学取景器拍摄时,测光感应器负责曝光的计算。而采用液晶屏实时取景拍摄时,光线不会经过反光镜的反射,因此测光感应器无法接受到光线,无法开展工作。此时,由负责成像的感光元件测光并计算曝光结果。由于“负责人”不同,这两种取景方式有时会得到不同的测光结果,极端情况下差异会高达0.3EV。

 

如果相机是个单位,而内部各元件是员工,那么要开劳模表彰大会,第一个上台的绝对是——测光感应器。测光感应器的作用不仅限于测光,它更像一个多面手。

1. 它具有人脸识别能力

2. 佳能的自动亮度优化和高光色调优先,尼康的动态D-Lighting中,亮部和暗部细节的保留需要测光感应器首先识别出来这些区域

3. 在用光学取景器拍摄,使用自动选择自动对焦模式时,相机会自动从全部对焦点中选择若干个进行对焦。而这个选择过程依赖于测光感应器对场景的亮度和色彩识别能力

4. 佳能的跟踪对焦,尼康的3D跟踪区域模式都依赖于测光感应器对于主体色彩和轮廓的识别能力,才让对焦系统知道自己需要跟踪谁

 

三、佳能的IR红外识别能力

现在佳能的测光感应器除了能够识别RGB色彩信息还具备IR红外线识别能力这有什么用

测光感应器识别的信息越多,相机对于场景的判断越准确,给最终照片就能带来更多的好处。如果能发现哪里是蓝天,哪里是绿地,就能让色彩更加准确,还能让细节更加分明。

采集信息靠光线。我们人眼所能看到的光被称为可见光,它仅仅是太阳所发射的电磁波中很小的一部分,可见光范围之外还有波长更短的紫外线和波长更长的红外线。

佳能的新款测光感应器就可以检测到红外线。红外线具有更强的穿透能力,在遇到薄化纤织物、雾霾和水气等障碍时可以不受阻拦继续传播。还记得十多年热炒的索尼F717可以透过衣服拍摄裸体照片吧,就是说的红外线。

不同的物体具有不同的红外线反射率。人体、树叶对红外线的反射较强,而河流和天空对红外线的反射较低。因此,当测光感应器具有了红外识别能力的像素后,它就会在看到可见光产生的画面同时看到另一幅景象。

在这幅影像中,树叶和白云会成为亮部区域,而河流和天空会成为暗部。这与我们日常看到的场景截然不同。但也正因为如此,佳能5D4的测光感应器就能够更准确的识别出哪里是绿色的树叶和草地,并且通过自动白平衡让该区域呈现出更加鲜艳的绿色。还可以更准确的识别出哪里是蓝天哪里是白云,从而避免在非日出日落场景中自动白平衡出现暖调效果。从理论上说,它还能够更准确的识别出皮肤区域,从而更准确地识别人脸特征。

 

测光感应器从早期的只能识别明暗亮度,到后来能够识别RGB色彩,再到现在佳能开创的能够识别红外信息,相机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越来越强。在今后还能够识别出场景中不同物体对于紫外线的反射信息,并且将可见光与紫外线数据对比后就能够自动识别出面部色斑的位置和大小,从而自动进行美化处理。从这点我们能够看出,测光感应器能够识别的信息越多,就能够更好的为获得最佳照片效果而服务。

 

会思考的评价测光(佳能)和矩阵测光(尼康)


说起来有点玄乎,评价测光(佳能)和矩阵测光(尼康)会观察会思考,你用取景器框住的是人物还是风景,全在它的掌握之中。

这种智能测光模式是拥有了最高的技术含量,凝结了厂商对于测光技术的独家经验。谁来评价场景明暗、色彩和格局,从而计算出准确的曝光值呢?当然是相机自己,所以在四种测光模式中,它算是最接近全自动的模式了。但配合曝光补偿进行细微调整,就可以应对80%以上的光线环境。

 

评价测光(佳能)和矩阵测光(尼康)与其他测光模式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两点:智能和全面照顾。

这种模式会利用测光感应器对场景的亮度和色彩进行全面考察,它能够覆盖最终照片绝大部分的面积,并将该区域分割成众多(佳能5D4要分成252个)细小的区域。

所谓全面照顾就是说计算曝光时,会对所有区域进行测光,评估它们的亮度级别以及之间的亮度差别,然后进行综合考虑得出曝光结果,而不会忽视任何一个区域的亮度。

 

明亮区域会算出一个小光圈和高速快门的搭档

暗部区域会计算出一个大光圈和慢速快门的搭档

 

然后相机会将这些曝光值进行综合计算,它们之间的权重是不同的,简单来说,在计算曝光值的过程中,合焦位置的权重会高于普通区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照顾到主体的明暗。但评价测光的智能不止于此,至于怎么分配权重我们后边会详细说。


虽然能照顾到全局感觉挺好的,但如果场景中有个刺头,那么为了照顾这个刺头,整个结果就会出现偏差。

特别亮或者特别暗的区域就是刺头,比如画面中有处光源或者反光的镜子,波光粼粼的湖面,它就需要一个很小的光圈和高速快门,把它掺入最终的计算中就会影响到结果。尤其它的面积较大,还不是一个区域时,就更加明显了。

 

两个刺头会导致最终的曝光值偏差,这就是全面照顾的弊端,也是后面几个测光模式的价值所在。

 

评价测光(佳能)和矩阵测光(尼康)怎么个智能法?

我们先看看它能够收集哪些信息:

1. 基础数据当然包括拍摄场景中各区域的亮度、反差、色彩、饱和度

2. 检测是否有人的面部存在

3. 辨别场景中其他物体的轮廓

4. 是否存在移动的物体

5. 场景中以何种光源进行照明,分辨出是自然光还是人工光源,如果是人工光源还可以检测出其闪烁的频率

6. 识别场景中的IR红外线(佳能独有)

7. 还从自动对焦感应器中收集了对焦距离和镜头焦距信息

 

 

下面就更神奇了!

数据收集完成后,评价测光(佳能)和矩阵测光(尼康)会对场景类型进行评估。如果从收集到的亮度信息分析,画面中上半部分的亮度高,而下半部分亮度低,然后,再结合收集到的色彩信息。如果亮度高的区域色彩为蓝色,亮度低的区域为绿色。对焦距离信息是接近无穷远,又在使用广角端焦段。相机就会认为你在拍摄大场景风光。

 

当然这是最基础最常见的题材,相机内部的图像处理芯片中还存储了几万个典型场景的信息范例,一旦收集到的跟存储的相互吻合,那么就立即能判断出你在拍什么场景了。

 

判断出来后会对曝光有什么帮助呢?

分析判断完成之后评价测光(佳能)和矩阵测光(尼康)就会对各区域的权重加以分配。如果判断你拍摄的是风光,那么它适当降低曝光结果,以保留蓝天和白云处高光部分的细节。如果判断你正在拍摄人像,那么它人物所在区域会得到更高权重,背景的权重则会降低。

可见,评价测光(佳能)和矩阵测光(尼康)虽然是一种全自动模式,但它融汇了最多测光技术的高级模式,虽然它不是万能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具有非常广的适用范围。在低反差以及场景反差适中的情况下,都可以通过评价测光模式获得良好的曝光。

 

评价测光(佳能)和矩阵测光(尼康)也不是万能的

这个模式的最大弱点在于无法真正明白摄影师的拍摄意图。其实曝光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并非能够用一组唯一的光圈快门和感光度组合来规定什么是正确的曝光。大部分情况下,曝光要依据摄影师的表现意图灵活运用。有些时候摄影师会可以让画面某些区域曝光不足,以掩盖暗部里杂乱的细节,让高光区域中的人物或其他主体更加突出。这就是这种测光模式无法通过数据采集可以分析判断出的了。

在一些极端场景下,这种测光模式也难以应对。当主体人物与背景亮度差异较大时,包括严重逆光背景很亮的情况以及人物被光线照射而背景漆黑一片时,评价测光都会被干扰。风光题材中如果有强烈光源、逆光或者明暗反差很大时,它也难以准确应对。

 

五、中央重点平均测光(佳能)和中央重点测光(尼康)——以中心为主且考虑整体

后面几个测光模式相当于手动模式,也就是说权重的分配上不会因场景而变化,是固定不变的。例如中央重点平均测光(佳能)和中央重点测光(尼康)。

早期的自动测光只有全画面平均测光,全画面平均不会区分主体和背景,显然精确度较低

随后,出现的就是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方式。


它的运作是基于这样一条原则而开展的,那就是在大部分情况下,摄影师不会将主体至于画面的边缘位置,为了更好的突出它,经常采用的方式是将其放置在画面中心区域或靠近中心区域的位置。而主体在我们的曝光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相对而言,周边环境的亮度并不是我们最关注的重点。可见,相对于全画面平均测光来说,这种测光是“老式的智能测光”模式。

这个模式下权重是怎么分配的呢?

在中央重点平均测光(佳能)和中央重点测光(尼康)模式下,画面中央区域会占有更高的权重,也就是说中央区域的亮度会被优先考虑。中央区域占据更大权重(佳能约80%,尼康75%),四周占据较小权重(佳能约20%,尼康25%),但也会被考虑到。


如果量化是怎么分割的呢?

假设我们在拍摄一张人像照片,人物被安排在画面中央区域的位置。人物被一束光线照射,显得比较明亮。人物的正确曝光参数是光圈f/11、快门1/500秒。在这个光圈快门组合下,人物既不会过亮也不会过暗。而周边环境比较暗。如果让环境保留细节的正确曝光参数是光圈f/4、快门1/60秒。此时,如果采用第一个参数拍摄,人物没有问题,但环境中的细节会完全丧失,变成一片死黑。而如果按照第二个参数拍摄,环境中可以看到细节了,但人物会过曝。此时,中央重点测平均测光模式出场干预。在它的指挥下,最终得到的结果是采用光圈f/8、快门1/250秒来拍摄。

从结果来看更加偏重中央区域。在这样的参数下,最终照片中人物得到较好的还原,而环境也被考虑进去。

 

但人物在中央不是最差的构图吗

我们常用的构图是把人物放在左右黄金分割位置上,而这一测光模式下,权重高的区域是固定在中间不动的。如果你把人物放在黄金分割位置,就需要锁定曝光。也就是说为了获得准确曝光,先要用中央高权重区域框住人物,锁定曝光,然后在重新构图。具体方法我们会在曝光锁定一课中介绍。

 

构图中还有个问题就是人物所占比例,也会影响到测光结果

主体虽然位于中央,但如果所占面积较小,这样权重较高的中央测光区域就会大于主体面积。此时,中央区域中既包含了主体也包含了环境,而两者一旦存在较大亮度差异,则会导致测光结果就会出现偏差。

尼康相机会在菜单中提供多个中央区域直径的选择,包括8mm、12mm(默认值)、15mm、20mm和全画面平均(全画幅相机感光元件高度是24mm,可以清晰判断直径大小)。你可以根据构图中主体的大小,使用相应的直径,这样就可以避免将画面其他区域也算到中央来,从而减小了对测光结果的干扰,保证了精确度。

但佳能没有给出中央区域面积的准确数字,但从拍摄经验可以看出,该区域的直径是光学取景器高度的1/3,也就是8mm。

 

如果不注意高权重区域与主体重合度,对曝光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如果主体亮而背景暗,中央区域包含了较暗的背景时,测光系统为了让混入暗部区域曝光准确就会增加曝光,这样就容易导致主体曝光过度。相反,如果中央区域的主体暗,而混入的背景亮,这样就容易导致主体曝光不足。所以,在使用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时,不仅要关注主体位置(要在中间,否则要锁定曝光),还要随时留意中央高权重区域的面积,以及该区域与主体的匹配度和区域内的明暗变化。

 

六、点测光——范围越窄越精确

如果说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并不是精确的模式,那么什么才是最精确的测光模式呢?答案是点测光。

如果你希望对画面中更小的区域进行精确测光,那就需要使用点测光模式了。点测光模式下,光区域的面积只有全部画面的1 %左右,其面积会比光学取景器中的单个对焦点方框面积稍大。

 

很多影友都会望文生义,一提到点测光就会认为“测光区域当然是一个点了。实际上,点测光时被测量的区域根本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圆形的区域。

佳能还在取景器中央以一个圆形表示了点测光的区域。

尼康则会大于单个对焦点的方框。

 

点测光模式下权重分配如何呢

点测光模式下,100%的权重都会落在这个小区域中,它完全不考虑测光区域以外是亮是暗。不分给它们任何权重。因此,点测光模式对于这个狭小区域的曝光来说是最为精确的。测光结果完全不会受其它区域的影响。其他地方的刺头完全不会影响到最终结果,周边位置想保留点细节,也要看测光区域内亮度的眼色才行。比较靠近呢就能留点,差距大呢就没戏了。

 

如果你的主体处极暗的背景前,例如,舞台上被追光灯照亮的演员。使用评价测光和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时,由于全部画面都要照顾到,所以大面积的黑都会干扰主体的曝光,因为两种模式里背景都会参与曝光计算,从而左右曝光结果。而在舞台这种极端明暗反差的环境下,只要黑色背景分配到了一点权重,它就会对整个画面造成很大干扰,主体就会过曝

 

背景比主体亮也同样,还会有很多明暗交错的场景也很难应对。此时,点测光的威力就会显现出来,你会发现它是唯一能够应对这种场景的测光模式。所以,点测光是很多职业摄影师的最爱。

如果你练就出了一双摄影师的眼睛,无论环境明暗复杂多变还是照度均匀反差很小,一眼就能看出场景中亮度为18%的中灰区域,那么直接对这个区域点测光就可以获得曝光理想的画面。中性灰对准后,高光和暗部就会各自准确落座,一张曝光准确的照片就完成了。


点测光也很难用,它也是使用难度也最大的一种。因为,极小区域的曝光准确并不代表全画面曝光可以接受。如果你选的点测光区域错误,那么画面整体会出现很大偏差。例如,如果对场景中的暗部点测光,那么比暗部亮的所有区域就会落座在18%中性灰右边,这些区域很多就会过曝,而且暗部会变为中性灰,超过现场真实的亮度,致使整个照片失败。所以,在几年前入门级单反上甚至没有给初学者准备点测光模式。

 

七、点测高光加2挡——应对高反差场景的有效策略

那么怎样才能挥发点测光优势降低使用难度呢

中性灰不好找,需要经验,那不找中心灰,而是找高光

人眼对亮的东西很敏感。无论场景多么复杂,最亮的地方非常容易被发现。

点测高光区域后要加2档曝光补偿。点测光可以赋予场景中某个区域以中性灰,加两档就会让这个区域推向高光,所以也会让高光落座,所有比他暗的区域也就逐个落座。一张曝光准确的照片也就完成了。


为什么是加两档呢

这与相机的动态范围有关,如果你对一块灰卡点测光后,增加+2EV以上就会出现高光溢出。所以+2EV是从,它是我们将中灰区域提升至直方图最右侧的极限做法。

 

具体操作步骤

拍摄前设置。将测光模式调整为点测光、单点对焦以及单次自动对焦。

寻找亮部。观察场景明暗区域,找到场景中的最亮的区域,并保证期大小能够全部覆盖住点测光的圆形区域。

测光。将取景器中央的点测光圆圈与场景中的高光区域重叠。

曝光补偿。将曝光补偿设置为+2EV

锁定曝光。半按快门完成测光,佳能相机按下曝光锁定按钮,尼康相机按下AE-L/AF-L曝光锁定按钮并保持不放,锁定当前曝光读数。

构图。调整相机位置找到理想的构图。

对焦。移动对焦点到需要对焦的区域(风光场景一般为前后纵深的1/3处)。

拍摄。按下快门,完成拍摄。

 

八、关于点测联动

点测联动是点测光位置不局限于中心,而是可以跟随着你所选择的单个对焦点而移动。也就是说,把点测光这一功能赋予了所有的对焦点,它们既能完成点测光还可以完成对焦任务,这就是点测联动。

点测联动有什么优势呢?

如果场景中光线明暗交错,反差极大;主体不断的在明暗区域之间来回往复移动,主体的明暗不断变化;无法使用闪光灯;此时,评价测光模式和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模式都因为测光区域过大而无法获得准确结果,只有点测光能够完成任务。

如果相机没有点测联动功能,当你用中心对焦点完成点测光,刚刚锁定曝光值,移动的主体又换了一个区域,明暗也发生了变化,刚才你锁定的曝光值也随即失去了意义。当然,你可以做出妥协,就是用中心对焦点进行点测光,同时一起进行对焦和拍摄。此时,你所有的照片中,主体都会在中央。那是构图时最为忌讳的“公牛眼”,不仅构图丑陋,而且无法交代环境。此时,如果你的相机具有点测联动功能,那么就可以选取你希望的任意对焦点来拍摄,点测光和对焦一气呵成,构图上更是随心所欲。

 

尼康除了入门级单反都具备点测联动能力佳能只有1D系列具备点测联动功能,进入该相机的自定义功能菜单中将【点测光与自动对焦点联动】功能开启,就能够让点测光区域跟随你当前所选的自动对焦点移动了,而且它还能实现多点测光。

 

九、过气明星局部测光(佳能)

佳能有一种尼康不具备的测光模式——局部测光

局部测光实际上是测光面积更大的点测光,1DX2和5D4上测光区域面积占全部的6%左右,是点测光面积的3倍。权重分配上,中央的这块区域占100%,完全不考虑周围的亮度。因此,它可以应对明暗反差更强烈的复杂场景,保证主体曝光准确。

 

测光面积大有什么用处呢?

在进行测光时,虽然测光区域面积越小越精确,但有些时候主体在画面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而且主体本身还具有明暗不同的区域。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精确的点测光反而不能够让主体获得均衡的照顾。如果点测光位置选择在了主体的亮部,那么暗部就会欠曝;如果选择了暗部点测光,那么亮部又容易溢出。此时,如果测光区域面积更大些就能够轻松解决这一问题。

 

十、亮部重点测光(尼康)

尼康也有一种佳能不具备的测光模式——亮部重点测光

在这个模式下,无论你对焦在哪里,画面的曝光都会优先考虑高光部分,让高光不过曝是首要考虑因素。此时,摄影师只要选择这个模式,然后轻松的针对演员的面部对焦,持续拍摄就可以得到曝光很好的照片。并且对焦问题得到了解决,画面中清晰的将是演员的面部,而不是服装。摄影师此时更加轻松,可以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演员瞬间动作的抓取上。专门寻找那些演员腾空或动作最优雅时按下快门。

十一、测光系统的工作时间

你注意过测光系统是什么时候开始工作的吗?

相机处于休眠状态时测光系统不工作,佳能机身上有多个按钮都可以唤醒相机,使其进入准备拍摄的状态,此时测光系统就会被激活。这些按钮包括半按快门、景深预览、AF-ON、曝光锁定按钮(它会在激活的同时锁定曝光)。

那么测光系统会持续运行多久呢?

激活测光系统后相机同时就能完成测光任务,给出光圈和快门度数,但是这种工作状态会维持一段时间(4秒左右)。在这一段时间内,如果移动相机就会发现,测光系统给出的光圈和快门数值会依据场景的明暗变化而改变。所以,在测光系统工作期间,它并不是测量并计算一次,而是不停的测量和计算。4秒钟一到,测光系统不再工作,此时相机并没有进入休眠状态。

4秒有点短,我能通过菜单延长一下吗?

除了佳能1D系列外,使用光学取景器拍摄时,这个4秒钟的测光系统工作时间是无法改变的,1D系列通过自定义功能菜单【定时器持续时间】可以将这一时间延长。

只有在实时取景状态下,可以通过拍摄菜单【测光定时器】选项将其延长,最长可大30分钟。

 

尼康单反默认的测光系统工作时间为6秒,但可以通过自定义设定菜单的【待机定时器】(D810中的名称)、【自动测光关闭延迟】(D800/D800E中的名称)来更改。

尼康可以用调整对焦点的多重选择器来激活测光系统,但要先进入自定义设定菜单【多重选择器】选项中,选择【重设测光关闭延迟】。之后可以通过按下多重选择器的任意方向键以及中央键来启动测光系统,这样就能使操作更加方便。

总结

讲了这么多,最重要的是能够在实战中看到一个场景就能立即知道该用哪个测光模式来拍摄,在进入实战环节前,我们先回顾下四个测光模式

评价测光(佳能)和矩阵测光(尼康):最智能,适合大部分场景,尤其那些反差不大的,没有极端亮或暗的场景。但如果想获得创造性曝光,它就不适合的。

中央重点平均测光(佳能)和中央重点测光(尼康):适合主体与环境存在明暗反差,能更多照顾主体,兼顾环境。但如果主体不在画面中央,要注意采用曝光锁定。

点测光:仅测量较小的区域,不管周边亮度。采用点测高光加2挡可应对极端高反差场景。

局部测光:适合主体稍大,本身还具有明暗交错的高反差场景。

亮部重点测光:适合极端高反差,以亮部细节保留为首要任务时。

 

实战


场景采用哪种测光模式拍摄更加高效?



评价测光,反差不高


评价测光


评价测光+负向曝光补偿

 

评价测光+负向曝光补偿

 

评价测光会让树干不黑

局部测光更合适

 

评价测光会让暗部漂起,外界过曝,

点测光更合适,测光位置:蓝天

评价测光也并非不可用,可以采用户外的评价读数,然后持续锁定

 

点测光蓝天

 

点测白裙子加2EV曝光补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