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二)

 陶斋333 2017-11-02

唐有一个诗人叫陆龟蒙,在诗坛少为人知,却因为写了一首《秘色越器》,使他在中国陶瓷史上独领风骚一千多年。这首七言绝句如下: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可惜在陶瓷史上这么重要的一首诗,从古至今没有找到公认的解读,但是,从这首诗至少可以得出三点结论,第一,秘色瓷出于越窑,第二,陆龟蒙见到了秘色瓷,由于他生活在晚唐,所以至少在晚唐就有秘色瓷。第三,秘色瓷的釉色是青色,或青翠,或青绿。在陆龟蒙之后,晚唐五代还有徐夤、皮日休、郑谷、韩幄、许浑等很多诗人在其诗中,以“明月染春水”,“薄冰盛绿云”,”捩翠融青“,来形容秘色瓷,形成中国诗歌创作史上的一大奇观。吴越被北宋灭亡之后,秘色瓷就消失了,成了中国陶瓷史上的千古之谜,”秘色瓷“成为一个神秘莫测,让人充满遐想的名字。千余年中,历代史志、小说、笔记、诗文谈到秘色瓷的不少,由于不见实物,多数是隔靴搔痒,不着边际,收藏大家乾隆也只好叹息“李唐越器人间无”。

       1981年8月24日陕西扶风县法门寺的一声惊雷,震倒了宝塔,1987年4月在重建宝塔时发现了唐代地宫,地宫中出土了14件越窑青瓷。出土的“地宫宝物账”碑文中有:“瓷秘色碗七囗,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子六枚”,账单记的明明白白,这批越窑青瓷就是秘色瓷,这个发现,犹如石破天惊,揭开了陶瓷史上千年的秘密。以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作为标准器,结合浙江余姚上林湖地区越窑遗址的调查资料,研究了其它传世和出土的越窑瓷器,进一步分析了历史文献,可以确认,秘色瓷是晚唐到北宋早期生产的越窑青瓷精品,采用“置官监窑”的制度,主要作为土贡或特贡品,为皇室或贵族使用,其胎质细腻致密,呈淡灰色或灰白色,釉质匀净滋润,光亮度和玻璃质感超过一般的青瓷精品,釉色以青绿为上,也有青黄、青灰色

        陶斋收藏了一件越窑秘色八棱刻花牡丹纹执壶(图1),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二)-----北宋越窑秘色八棱刻花牡丹纹执壶鉴赏图1
与江苏无锡新安李家庄出土的北宋青釉划花八棱执壶造型相似(图2),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二)-----北宋越窑秘色八棱刻花牡丹纹执壶鉴赏               图2江苏无锡新安李家庄出土的北宋青釉划花八棱执壶
高22.8公分,直口,长颈,通体作八棱形,广肩,鼓圆腹,胫部内折,所有转折处都有突棱,棱角分明,把壶身分割成大小48块平面,除颈部和近圈足处外,主要的24块平面精细的雕刻了牡丹和莲瓣纹,纹饰是图案化且完全对称的。圈足外撇,配三重宝塔式盖,花蕾式钮,上腹一侧置八棱长流,另一侧设扁平把手,上有五条弦纹(图3,图4,图5)。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二)-----北宋越窑秘色八棱刻花牡丹纹执壶鉴赏图3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二)-----北宋越窑秘色八棱刻花牡丹纹执壶鉴赏图4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二)-----北宋越窑秘色八棱刻花牡丹纹执壶鉴赏图5
该器胎质细腻,胎色浅灰,胎壁薄而均匀,满釉泥点支烧,釉色青緑,玻璃质感强,显得透明光亮,玲珑剔透,如冰似玉,
真应了诗人徐夤的“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把玩起来,令人陶醉。北宋越窑制品,多为精细划花,刻花较少,像这样满壶精细刻花的作品,非常稀少,故弥足珍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