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9第十六章.二、过程和结果

 择日南飞 2017-11-02
二、过程和结果

在心智活动中,过程和结果也同样具有平衡的特征。在考虑游戏与工作的关系时,我们就可以发现调节这一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游戏中,兴趣集中于活动,与结果并无多 大的关系。连续发生的行为、印象、情绪,依靠这些表现就 可得到满足。而在工作中,却由结果来控制着注意力和手段。 二者只是兴趣的方向有所不同,强调的重点有差异,它们并 不是根本分裂开来的。如果把活动或结果中比较突出的方面, 有意识地彼此孤立起来,造成二者分离,游戏就会退化为傻 打傻闹,工作也就变成苦役了。
(再次玩耍和工作)

所谓“傻打傻闹”,我们理解为,依靠一时的怪想和偶发 事件,来发泄过剩精力的一系列毫不相关的即时活动。如果 把所有同结果有关的认识都从连续的观念和行为中排除掉, 这连续的观念和行为便各自分开,变成幻想的、任意的、无 目的的,即只是傻打傻闹了。儿童和动物都有根深蒂固的顽 皮好闹的倾向;这一倾向也并不完全是坏的,因为它有抵制 常规旧套的作用。即使纵情于梦想和幻想之中,也可以启动 心扉于新的方向。但是,过度地沉溺于梦幻之中,便会招致 精力的浪费和溃散。而唯一可以防止这种结果的方法是使儿 童能在某种程度上预测他们活动的结果,以及大体上可能产 生的影响。
(玩耍不可以糊弄)

然而,如果唯一的兴趣仅限于结果,那么工作就变成苦 役了。所谓苦役,是只对结果产生兴趣的那些活动,而对这 些活动取得结果的过程并没有兴趣。每当一项工作变成苦役 时,做事的人就对工作过程的价值失去了兴趣,而只关心行 为的结果。工作本身需要付出能童,这是令人生厌的;但这 又是必要的,因为没有它,一些重要的结果就无法得到。众 所周知,世界上有许多必须去做的工作,对此,人们并没有内在的强烈的兴趣。然而,有一种观点认为,儿童应当去干 —些苦差事,从而养成忠于令人生厌的职责的能力,这种观 点是完全错误的。强制儿童去做令人生厌的工作,结果只能 是对于职责的厌恶、躲避和推倭,而不是对于职责的忠诚和 热爱。要使儿童愿意做本来并不吸引人的事,最好的方法是 让他理解工作结果的价值,使对价值的意识转移到工作的过 程之中。工作本身并没有兴趣,而是借用了结果的兴趣,把 工作过程与结果联系起来。
(不可以做苦差事)

工作和游戏的分离,结果和过程的分离,造成了对理智 的危害。有谤语为证:“不游戏,光干事儿,小孩变成傻宝贝 儿。”相反,如果儿童仅有游戏而无工作,事实将充分表明, 傻打傻闹是近于愚蠢的。既爱游戏,同时又严肃正经是可以 做到的,这正是理想的心智生活的状态。心智针对一个主题, 在自由的游戏中,表现出理智的好奇心和灵活性,而没有独 断和偏见。这种自由的游戏,并不是鼓励把某一问题当作玩 耍取乐的手段,而是超脱成见和习惯的目的,其兴趣在于剖 析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其意义充分展现出来。理智的游戏具 有开通的头脑,相信思维的力量,保持思维的完整性,不受 外部的诱惑或专横的限制。因此,理智的自由游戏就包含严 肃性,它热切的追求问题的发展,它与粗心或轻率是不相容 的,因为它要求精确地说明取得的结果,使每一结论有更长 远的用途。所谓“为真理而求真理的兴趣”,当然是一件严肃 的事情,然而,这种纯粹的兴趣,实际上是与爱好探究性的 自由游戏的思维相一致的。
(要平衡玩耍和严肃这种 智力上的想法)

尽管有许多相反的表面迹象(通常因为社会条件,或者 是财富过剩,导致了人们闲散的玩耍,或者是过度的经济压力,强使人们去干苦差事),但是,在正常情况下,在儿童时 期,把自由的游戏和认真的思考结合起来的理想是可以实现 的。关于儿童生活的许多成功的描绘,既显示出了他们对于 未来的无忧无虑,也至少明显地表现了他们的专心致志的沉 思。为现在而生活,同提炼现在生活中的深远意义并不矛盾。 这种充实的现实生活,正是儿童正当的继承物,也是他们将 来成长的最好保障。迫使儿童过早地关心遥远的经济成果, 在某一特殊的方面,虽可以惊人地磨炼他们的才智,但是这 种过早的专门化却要付出代价,即形成漠不关心和感觉迟钝 的状态,这是很危险的。
(心灵的自由嬉戏 在童年是很正常 的)

艺术起源于游戏,这是老生常谈了。不论这句话从历史 上看是否正确,它指出了理智游戏和严肃态度的和谐,从而 描述了艺术的理想。艺术家如果过多地专心于方法和材料上, 他虽可以获得精妙的技巧,但却没有得到优秀的艺术精神。 相反,如果生动活泼的意念超过了巳经掌握的方法,虽然可 以表现艺术的感觉,但是因艺术表现的技巧过于贫乏,因而 不能彻底表现艺术的感觉。思维的目的要相当适当,才能转 化成手段,使手段体现适当的目的,或者通过对目的的认识, 又激发了为此目的服务的手段,这样,才会有艺术家的典型 的态度。这种态度在我们的一切活动里都是可以表现出来的, 即使不是传统上所说的“艺术”,也能表现出这种态度。
(艺术家的态 度)

教学是一种艺术,而真疋的教师就是艺术家。这也是一 句老生常谈。教师是否有权加入艺术家的行列,要看他是否 能够培养青年或儿童也具有艺术家的态度。有些教师能够激 发热情,交流思想,唤起活力。果然如此,当然是好的。但 是最后的检验还要看他能否成功地把这一热情转化为有效的力量;也就是说,他能否使学生注意事物的详情细节,以保 证能够掌握实施的手段。如果不能,学生的热情就会减少,兴趣就会消失,而理想也只能成为糊涂的记忆了。另有一些 教师,能够成功地训练学生的灵巧,技能及对技术的精通。到了这种程度,当然也是好的。但是,如果不能扩大理智的 视野,提高价值的辨别能力,以及增强对观念和原则的感受,这种训练即使能获得某些技能,也往往会与目的相去甚远。而且,随着情境的不同,这种技能也仅仅表现为合于私利的 灵巧,俯首帖耳地接受别人的指派,或者在常规旧套中,干 着令人不可想象的苦差事。既要提出激动人心的目的,又能 训练实施的手段,并使两者和谐一致,这既是教师的难题,又是对教师的酬报。
(老师教学的 艺术以养成 这种态度而 告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