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诊

 感通天下 2017-11-02
  说到望诊、简要地说,先看型体、行住坐卧。然是从面相上看,根据面色及五官以及眼神耳轮的变化,来判断人体内部以及头部四肢的病变情况,还要配合看舌相。后来又增加了手诊、说到现代手诊,当数王晨霞为上。据说足聊师们又发明了足诊,本人觉得都可以纳入望诊!手足诊的准确率很高

  手足诊的缺陷是知病灶而不知病因,所以在治疗上也有欠缺。因为根据王晨霞的面色判断,她应该有食管反酸的现象,应该是未愈!所以当以从型体的行住坐卧、面相以及舌相为望诊的判断依据!凭一张素颜照片,大概能诊断人体的百分之七十左右,也就是所谓的神了!其实能看出主症即为神

  所谓闻诊、这里的闻即代表了听声音也代表了闻气味。大多数重症患者、都有着不同的气味,以气味去辩别所患之症。再有就是听声音、根据音量与音质的变化、来辩别所患之症。另外还要听走路的声音、也一样可以辩别出不同的病症。古先贤称之为圣! 问诊、本人一般是不用的,也问不清楚

  只有四诊过关的大夫、才能真正达到对症下药(针),才能有立杆见影的效果!一个好的针灸大夫、在诊清楚脉的情况下,一般是不用配穴的,能一针解决的也绝不会扎两针。因为每一针、都会调动一部分气血,每个患者都没没有让医生白白浪费的气血!好的针灸大夫也知道扎在哪个穴位的针感

  一个真正好的中医用药、味不多、在于对症。量不在大、在于准确,则其效如神!比如腹泻、咳嗽、咳喘、及至哮喘,以及便秘。尿无力、尿频等无不药下即效!能达到如此效果、首先是诊断的准确性要有保障,其次对药性的深刻理解,二者缺一不可!

有点旧话从提感觉。关于望、闻、问、切的话题从古自今众说纷云。本人觉得正确的说法、在这里赘述一下。
古人说望而知之者为神!但古代大医、单凭望诊而治病者,了了。望诊具体的来说、从形体、面色、发质、五观等为总论,文字太多、不一一叙述了。后世又发展了各种望诊的方法、如、耳诊、手诊、足诊等都根据各部变化而形成的诊断方式,后世所创望诊形式准确性还可以;但难查其形成的原因、也就没有良好的治疗方法,本人觉得玩玩可以;做为依据恐有不妥!
闻而知之者为圣,闻者、听也,在这里也做嗅觉用。听者、听声辨病,五音、对应五脏,六律对应六府(韵含六欲),人有七情。通过患者语言音声来判断身体及脏府的盛哀以及病位的深浅,甚至能听出患者家属的大体状况。但只是说岀来而已,也没听说哪位大医治病以此为依据的。讲到嗅觉、要求也比较高,首先医生嗅觉要灵敏才行,重症患者、由于脏府的盛哀,发出的体味也大有不同。据说古代大医能单纯凭体味判人生死!
问而知之者为工,问诊是诸多医生最愿意接受的。但在这个问题上一直争论不休,有许多人说中医最主要的是辨症而不是诊断。这句话的正确与否?在这里不做评论,下边说一下问诊的几个做不到的事情,交由大家来判断。实际上不论哪种医生都需要辩证包括西医,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下面说一下问诊的弊端,一个月的宝宝吐奶或哭闹估计问诊的医生也无计可施了吧?两岁以下宝宝可能都太懂回答医生的问话吧?还有病患昏厥的时候如何问诊?关于问、就说这么多。
切而知之者为巧,古人说巧、可夺天工。天工者、神也。按照这个说法,中医诊断、切为重中之重,当然了古人还很谨慎地认为仍要四诊合参。古医案皆具脉象如何,患述或患属之述只是参考而已,用药及针皆根据脉象。医圣仲景医案也是脉症并治,古人尚知切之为要!



  释苦一针2016.1.12  说到望诊、简要地说,先看型体、行住坐卧。然是从面相上看,根据面色及五官以及眼神耳轮的变化,来判断人体内部以及头部四肢的病变情况,还要配合看舌相。后来又增加了手诊、说到现代手诊,当数王晨霞为上。据说足聊师们又发明了足诊,本人觉得都可以纳入望诊!手足诊的准确率很高

  手足诊的缺陷是知病灶而不知病因,所以在治疗上也有欠缺。因为根据王晨霞的面色判断,她应该有食管反酸的现象,应该是未愈!所以当以从型体的行住坐卧、面相以及舌相为望诊的判断依据!凭一张素颜照片,大概能诊断人体的百分之七十左右,也就是所谓的神了!其实能看出主症即为神

  所谓闻诊、这里的闻即代表了听声音也代表了闻气味。大多数重症患者、都有着不同的气味,以气味去辩别所患之症。再有就是听声音、根据音量与音质的变化、来辩别所患之症。另外还要听走路的声音、也一样可以辩别出不同的病症。古先贤称之为圣! 问诊、本人一般是不用的,也问不清楚

  只有四诊过关的大夫、才能真正达到对症下药(针),才能有立杆见影的效果!一个好的针灸大夫、在诊清楚脉的情况下,一般是不用配穴的,能一针解决的也绝不会扎两针。因为每一针、都会调动一部分气血,每个患者都没没有让医生白白浪费的气血!好的针灸大夫也知道扎在哪个穴位的针感

  一个真正好的中医用药、味不多、在于对症。量不在大、在于准确,则其效如神!比如腹泻、咳嗽、咳喘、及至哮喘,以及便秘。尿无力、尿频等无不药下即效!能达到如此效果、首先是诊断的准确性要有保障,其次对药性的深刻理解,二者缺一不可!

有点旧话从提感觉。关于望、闻、问、切的话题从古自今众说纷云。本人觉得正确的说法、在这里赘述一下。
古人说望而知之者为神!但古代大医、单凭望诊而治病者,了了。望诊具体的来说、从形体、面色、发质、五观等为总论,文字太多、不一一叙述了。后世又发展了各种望诊的方法、如、耳诊、手诊、足诊等都根据各部变化而形成的诊断方式,后世所创望诊形式准确性还可以;但难查其形成的原因、也就没有良好的治疗方法,本人觉得玩玩可以;做为依据恐有不妥!
闻而知之者为圣,闻者、听也,在这里也做嗅觉用。听者、听声辨病,五音、对应五脏,六律对应六府(韵含六欲),人有七情。通过患者语言音声来判断身体及脏府的盛哀以及病位的深浅,甚至能听出患者家属的大体状况。但只是说岀来而已,也没听说哪位大医治病以此为依据的。讲到嗅觉、要求也比较高,首先医生嗅觉要灵敏才行,重症患者、由于脏府的盛哀,发出的体味也大有不同。据说古代大医能单纯凭体味判人生死!
问而知之者为工,问诊是诸多医生最愿意接受的。但在这个问题上一直争论不休,有许多人说中医最主要的是辨症而不是诊断。这句话的正确与否?在这里不做评论,下边说一下问诊的几个做不到的事情,交由大家来判断。实际上不论哪种医生都需要辩证包括西医,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下面说一下问诊的弊端,一个月的宝宝吐奶或哭闹估计问诊的医生也无计可施了吧?两岁以下宝宝可能都太懂回答医生的问话吧?还有病患昏厥的时候如何问诊?关于问、就说这么多。
切而知之者为巧,古人说巧、可夺天工。天工者、神也。按照这个说法,中医诊断、切为重中之重,当然了古人还很谨慎地认为仍要四诊合参。古医案皆具脉象如何,患述或患属之述只是参考而已,用药及针皆根据脉象。医圣仲景医案也是脉症并治,古人尚知切之为要!

脉法即是诊脉之法
从黄帝内经开始至今的几千年中医药历史长河中,出现无数的名医大士、诊脉之法各有千秋,在这里本人不做评论,只谈一下个人诊脉心得。
本人医学师承佛门,师尊赐我法名释苦!并命我时机成熟时创建【释苦堂】,因师尊不贪名利、所以本人即为堂主,也就是本门的掌门人。又说多了,下面说一下本人诊脉的情况。
本人诊脉讲的事六脏、六府,十四经络、头卢四肢。
先说一下六脏,其实就是把心包也设为一脏。等然了、诊脉更讲的是整体观,所谓诊六脉知六脏、六府之气血盛哀,癥瘕积聚。根据脉象的细微变化、来诊断内部结构的病变情况,这就需要医生的精准的判断。
为什么把十四经络也纳入脉诊呢?这就是本门的独到之处。大家知道咱们的肩膀头有六条经,经过、并且位置分明不容易搞错。那么颈椎以及颈肩连接处经络重叠者居多,往往发病时、患者只知道疼,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对吧?这也是一些颈椎及颈肩病久治不愈的主要原因,所以需要医生精准的诊脉来定位,到底是那些经络出了问题、这样扎针又少,效果又好!也不用任何辅助,当然找到病因也要有精准的开关才能达到针下病缓或除。
如失眠,牙疼,头疼、男女科诸证等。各类病症看起来相同,但是成因确是大不相同。说到脊椎病,不要老是盯着脊柱去治、那保证治不好。首先医生要明白那条经络会影响到脊柱那个位置,要连这个都没弄懂、就更不要谈诊断与治疗了!来过我这里网友都知道,本人可以精确地指出患者脊柱哪几个骨节出了问题,并且治脊柱病、从来不往脊柱或附近扎针,一般取穴于上肢或下肢。包括后背疼痛、也不会在背俞取穴;因为本人精确的诊断并且找到了最简单的治疗方法而能达效果立显!
有许多同行问我、这个病怎么治?那个病如何治?我只能回答没有诊断何来治法?
以脑梗后遗症为例吧,经过在各处长时间的治疗再剩下的就是中医和西医的瓶颈了。一个手臂如挎蓝状,一条腿拖着走或者一走一画圈。这种病例治了有几十例吧,效果最好的、当天即不拖腿或画圈,手掌握力明显增加。可以负责任地说没往头上扎过针!
当调整重症患者时,只诊六脉是不够的。长期卧床的患者、在每天的治疗前与治疗后、都要诊脉不可懈怠。治疗前的诊断是看一下有没有必要治疗,针后诊脉是看效果的有无、这是个很重要的标志!当患者恢复健康的时候,一定要做一下人迎与寸口脉的对比,更近一步掌握整体阴阳盛衰情况。

  释苦一针2016.1.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