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穿行在历史长河中的壮语(壮语的北部方言与贵州的布依语实际上是同种语言的不同方言)

 山峰云绕 2017-11-02
【【梵硕传媒】穿行在历史长河中的壮语】http://toutiao.com/group/6483646246786433550/?iid=15906422033&app=explore_article&tt_from=copy_link&.... 

  (壮语的北部方言与贵州的布依语实际上是同种语言的不同方言)

壮语是壮族人使用的一种语言。
  中国的壮语主要分布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西部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和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壮语有南北两个大方言,但语法结构、基本词汇大体相同。南北两大方言大致以郁江和右江为分界线,延伸到云南省文山州的广南、砚山一带。北部方言约占壮族人口的2/3,划分为8个土语区,即邕北土语、右江土语、桂边土语、柳江土语、桂北土语、红水河土语、邱北土语、连山土语;南部方言约占壮族人口的1/3,划分为5个土语区,即邕南土语、左江土语、德靖土语、砚广土语和文麻土语。
  壮语的北部方言与贵州的布依语实际上是同种语言的不同方言,南部方言则与越南的岱依语和侬语高度相似,也可看作是同种语言的不同方言;海南的临高话与壮语有亲缘关系。
  人民币上印有用标准壮语新壮文书写的银行名称和面额。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古越人是古代生活在长江以南广大沿海地区的一个大族群,文献上称为百越,有于越、瓯越、闽越、东越、杨越、南越、骆越等。而壮族的祖先西瓯、骆越人在南方建立有政权,其语言便是现代壮语的起源。
  越人歌是用汉字纪录外语的最早的文学翻译作品,古今汉语的发音差异,但用壮侗语言来解读汉字原文,确是十分顺畅。足见当时古越人的语言和今壮侗语族有渊源关系。越人虽然操持和中原音律不同的“野音”,但实际上他们的音乐素养很高,脱口成诵,发声成歌。词句亦洗炼、清新、隽永;句式随意取势,变化多样;韵律自由,节奏鲜明,错落有致;没有北方四字为句的诗歌方正格式的呆滞感。这也符合他们自由奔放、质朴率真的民族性。
  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为了便于记事和进行交流,在商周时期就创造了刻划文字符号。这种文字在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中称为sawgoek,意为本源书,即最古老的文字。从广西出土的战国至汉代的文物中看到,这种刻划符号开始出现对物象轮廓的勾勒,有向象形文字发展的趋势,它比结绳记事前进了一步。
  秦汉时期
  秦统一岭南以后,秦王朝推行“书同文”政策,加上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岭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大变革,壮族人开始读汉书,识汉字,讲汉话,用汉姓。而原有的古骆越文字也逐步退出了壮族的视野,被汉字所取代,成为了一种死文字,仅仅保留了“本源字”一个模糊的记忆。后来岭南地区的越人(壮族先民)逐步接受了汉字和汉文化,但是有独自语言的壮族先人,始终谋求创制和自己语言相适应的文字。
  唐宋之后
  随着汉文化在壮族地区的广泛传播,壮族先民又吸取并仿造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格,创造出“sawndip”,意即生造字。这就是史籍所称的“土俗字”,又叫“方块土俗字”或“方块壮字”。这种文字有的是借用汉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组合而成,有的是借用汉字注壮语音义,有些是创造的类象形字。这种文字一方面迎合了“书同文”的政策,使记录壮语的文字有了汉字的形态得以保存和流传,另一方面,也是极少数古骆越文字发展的方向。
  古壮字产生的年代,学术界大多认为是从唐代开始。最早发现的古壮字是上林县的两块唐碑《澄洲无虞县六合坚固大宅颂碑》和《智城碑》,这两块唐碑分别使用了古壮字。一些学者认为,当时出现的古壮字从来没有得到官方的承认,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两块唐碑的作者是当时岭南地区的大首领,他们当时属岭南地区的官方统治者,在他们准备留给子孙后代的碑文里用上了古壮字,说明古壮字是得到官方承认的。但由于各地的字形不一,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笔划过繁,书写不易,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没有为行政公文和正规教育所采用(当然这也和壮族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政权国家有关)。方块壮文至今仍然在壮族地区的民间流行。
  本源书和土俗字,这是壮族文字发展史上两个阶段的表现形式。学术界一般认为,壮族的土俗字始于唐,兴于宋而盛于明清,既有碑刻,且有大量的师公唱本和民歌抄本传世。壮族的许多传统长诗、神话故事等藉此得以保存。民间艺术家用它来记录、编写、整理出来的故事、传说、山歌、戏剧如《布伯》、《刘三姐》、《百鸟衣》、《侬智高的故事》等,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财富。199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委员会组织专家完成了古壮字处理系统的软件设计,并使用于壮族各类古壮字抄本的整理,相继出版了《布洛陀经诗译注》、《壮族民歌古籍集成》、《嘹歌》和《欢岸》等壮族古籍,展现了古代古老而丰富的壮族传统文化风貌。这种文字,在越南又被统称为喃字(岱喃字),而在布依族地区,又被称为古布依文(方块布依文)。
  新中国
  壮族有自己的古文字,即古壮文又称(方块壮字),古壮文是借助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法进行再创造,是壮族古文字发展史上突飞阶段的产物。古壮文产生的年代,学术界大多认为是从唐代初开始,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古壮文使用面不广,仅部分壮族老人、巫师、艺人等使用,他们主要用于记事,书写经书,编写剧本和山歌等。'古壮字'这一概念的确认,既反映了其作为一种民族文字的历史存在及作用。现经初步搜集整理,已将流传的土俗字集注成《古壮字字典》出版。同时也表明壮族的语言文字历史悠久。1955年,党和人民政府根据拉丁字母创制表音新壮文,20世纪80年代,完成《壮文方案》修订工作,使新壮文进一步通用化,壮文再次进入各级各类学校。
  壮语又称“壮话”,是壮族的语言,官方认准广西武鸣壮语为标准语音,以壮语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的壮民族共同语。各地壮语方言大同小异,壮语与贵州的布依语、海南的临高话、越南的岱依语和侬语基本相似大同小异。壮语是中国使用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流通于广西及广西周边省份的壮族聚居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各地交流增多,汉语使用频率增加,短短几十年时间壮语在城市地区逐渐衰退2000年后壮语保留较完好的县城、街镇等区域也受到极大冲击,保护传承壮语已刻不容缓,已成为壮族有志青年的共识与责任。
  壮语与贵州的布依语、海南的临高话、越南的岱依语和侬语基本相似大同小异,主要分布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分南部和北部两个方言(每个方言又各分几个土语)。北部方言分布很广,使用人数占壮族人口的70%,北部方言无送气辅音,南部方言有送气辅音。壮语除单纯辅音还有腭化、唇化辅音;有 6个元音韵母和9个韵尾。单元音韵母都是长元音,带韵尾时有长短元音的对立。有6个舒声调和2个促声调,促音调往往又因元音长短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调值。壮语没有词形变化。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名词的修饰语一般在名词后面,只有数量修饰语(“—”除外)在被修饰语的前面,指示词都在句子的最后面。句子中主语在谓语前面,宾语和补语都在动词后面。
  1981年后,壮文进入学校,用壮文翻译了小学、中学、中师和高等学校教材。广西民族报以壮文为主,《三月三》文学杂志也出壮文版。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各类壮文图书数百种,部分马列著作、国家文献也翻译成壮文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