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座文字实录|《传说与考古中的特洛伊》。九层,“妖塔”?

 李孟津 2017-11-02

好玩的教育,尽在老马识途



9月27日,人类古文明爱好者齐聚老马识途“人类文明博物馆通识分享群”,一起聆听了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杨智文对众说纷纭的“特洛伊传说与考古”的主题分享。


没有赶上参与的大小伙伴不必失望。老马为大家准备了杨智文博士60分钟分享的足本文字版


以后去世界各地参观博物馆希腊文明馆或到土耳其旅行时,就能更好地看出门道来了。


收好不谢哈!


老马识途 💢 博物馆通识讲座(9月)

传说与考古中的特洛伊


分享人:小羊老师(杨智文博士)


有志于把复杂难明的历史知识以有趣、生动的方式传达给非历史科班出身的同学。教学经验丰富,曾服务广州博物馆等单位组织,注重培养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老马识途《人类古文明》希腊文明课程导师。





讲座文字版

传说与考古中的特洛伊


图片提供:杨智文博士



相信大家对这只木马,都不会陌生的了。但大家可能不知道,这只木马所代表的那场战争,却引起了无尽的争议。


在这次的讲座中,我希望跟大家探讨以下的一些问题:有关特洛伊战争的记述,为何会引发争议?争议的焦点又是什么?为了解决争议,人们又采取了怎么样的手段?如今,争议解决了吗?


讲座的内容,将会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荷马与《荷马史诗》的背景介绍、关于特洛伊年代战争的说法、不同派别视野下解读的《荷马史诗》、特洛伊在考古上的重大发现与争论。



荷马与《荷马史诗》 


要将争议的前因后果说清楚,我们就需要对叙述这一战争的原始材料作一个充分的说明。目前可见最早对这场战争进行记述的文本,乃是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这两部史诗统称为《荷马史诗》,它们被依托到一位大概生活在公元前9世纪盲诗人荷马的名下。现代的学者对《荷马史诗》进行文本分析,认为这两部史诗内部的不同部分在风格、语言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差异,显示这两部史诗包含着不同时代的内容。还有学者指出,这两部史诗保留了口头表演的创作模式,显示史诗的内容在被书写成文本之前,曾经历过口头传唱的阶段。


《伊利亚特》与《奥德赛》两部史诗,告诉了我们特洛伊战争的开端以及结果。这一场战争的开端,是所谓的“金苹果事件”: 人间英雄佩琉斯与海中女神忒提斯的婚宴。由于婚事直接由天神宙斯撮合,当时邀请了一批神级较高的天神前来赴宴,但管辖纠纷的女神厄里斯未被邀请。这位未被邀请的女神心怀怨恨,于是就不请自来,在宴会上留下了一个金苹果,上面写着“献给最美丽的女神”。当时在场的三位女神——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与美女神维纳斯,都认为自己有资格享用金苹果。她们找宙斯进行裁决,宙斯却将这个难题推给当时正在牧羊的帕里斯王子。三位女神找到帕里斯王子,为了让帕里斯王子将苹果判给自己,她们各自提出了允诺:天后赫拉承诺得到金苹果后会让帕里斯当最强大国家的国王、雅典娜承诺让帕里斯成为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维纳斯则承诺让帕里斯得到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结果帕里斯将金苹果判给了维纳斯,于是他得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身为斯巴达王妻子的海伦,并将这个女人带回特洛伊。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挑起了长达10余年的特洛伊战争。希腊人围攻特洛伊10年而未攻下,后来奥德修斯献木马计,特洛伊人才被打败。


就我所见,我们对《伊利亚特》与《奥德赛》两部史诗的认知,一般有两个误区。


第一是以为《伊利亚特》是对整个特洛伊战争过程的叙述。事实上,《伊利亚特》说的只是是迈锡尼王阿伽门农与英雄阿喀琉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之前的一场争端。这一场争端,使阿喀琉斯曾一度退出战场,从而造成了希腊人在战场上的巨大损失。后来阿喀琉斯因为战友之死而重新参战,并杀死特洛伊的第一勇士——赫克托耳。整部《伊利亚特》,就以赫克托耳的葬礼为结束。


第二个误区,就是一位木马屠城这一幕出自于《伊利亚特》,但其实这一幕出自于《奥德赛》。《奥德赛》以另一外希腊英雄奥德修斯作为主角,重点讲述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胜利后返回家乡的故事。在返航的旅途上,他无意中得罪了海神波塞冬,从而使其航程一波三折,惊险不断。需要注意的是,后来广为传播的“特洛伊木马屠城”的故事,出自于《奥德赛》而非《伊利亚特》。这个故事以奥德修斯回忆的方式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从而成为西方文学中一个永恒的经典。


《荷马史诗》在希腊古典时代的地位,无异于后来《圣经》在基督教中的地位。在古典时代的那数百年间,两部史诗是希腊教育的基础。由此催生出一个专门吟诵、讲解《荷马史诗》的行当,而从事这个行当的人,往往穿梭于不同的城邦之间。柏拉图曾经不无讽刺地说,精通荷马似乎就精通了一切。当时的雅典城邦还为了《荷马史诗》制订了一条法令,规定在每四年举办一次的泛雅典娜节日上,要举行诗歌朗诵,而所朗诵的诗歌只能出于《荷马史诗》。不过,当时的《荷马史诗》版本显然尚未统一,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引用的史诗内容往往就有所出入了。



在泛雅典娜节前,人们往往会预先定制这类瓶子,在瓶子中盛上橄榄油,传递给在节日竞技中获得胜利的一方。



关于特洛伊战争年代的说法


两部史诗,虽然都与特洛伊战争有关,但其关注的焦点都不在于这场的战争的本身。对于那些吟唱、记录史诗的人来说,他们的任务不是纪实,而是要借助这些故事,抒发他们对于生命意义的看法。因此,很多有关特洛伊战争的信息被忽略了。被忽略信息中,最关键的一样是:特洛伊战争究竟发生在什么时候?最早尝试确定特洛伊战争发生年份的是被誉为西方“历史学之父”的希罗多德。希罗多德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受《荷马史诗》影响颇深。他用荷马的方言——伊奥尼亚方言来撰写他那部流传后世的著作《历史》,整部著作都带有明显的荷马风格。有学者甚至认为,他是“荷马家族”的最后一人。希罗多德以斯巴达国王的传承谱系作为依据,将特洛伊城陷落的年份推定在距离他800年前的时代,换成如今的公元纪年,那就大概是公元前1250年。



希罗多德以后,有很多学者以不同的资料作为依据,来推定特洛伊战争所发生的年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生活在公元前3世纪晚期的埃拉托斯特奈斯的推定。埃拉托斯特奈斯埃及托勒密王朝的王室教师,又掌管着当时最大的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他撰写的《编年史》,顾名思义,是一部编年体的史书。当时希腊各城邦,各自有一套独特的纪年方法,有的以城邦国王的谱系来纪年,有的以执政官年表来进行纪年,也有以奥林匹克来纪年。埃拉托斯特奈斯在综合各城邦纪年方法的基础上,重新设立了一套纪年方法,在此基础上将各城邦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大事进行重新的排序与整理。而《编年史》开头记录的第一件史事,正是特洛伊战争。按照埃拉托斯特奈斯的推算,特洛伊战争发生在公元前1193年至前1184年。


希罗多德与埃拉托斯特奈斯,一个生活在城邦制度全盛时期的希腊古典时代,一个生活在希腊文化在欧亚范围内广泛传播的希腊化时代。深受《荷马史诗》熏陶的他们,对特洛伊战争发生时间的推定有差异,但他们都将特洛伊战争视为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从目前的资料来看,我们并未发现当时有人怀疑特洛伊战争的真实性。这与《荷马史诗》在当时的巨大影响力有密切关系。埃拉托斯特奈斯任职的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在当时正是研究《荷马史诗》的中心所在。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荷马史诗》的文本结构,正是在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亚历山大里亚形成的。


希罗多德与埃拉托斯特奈斯,一个生活在城邦制度全盛时期的希腊古典时代,一个生活在希腊文化在欧亚范围内广泛传播的希腊化时代。深受《荷马史诗》熏陶的他们,对特洛伊战争发生时间的推定有差异,但他们都将特洛伊战争视为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从目前的资料来看,我们并未发现当时有人怀疑特洛伊战争的真实性。这与《荷马史诗》在当时的巨大影响力有密切关系。埃拉托斯特奈斯任职的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在当时正是研究《荷马史诗》的中心所在。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荷马史诗》的文本结构,正是在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亚历山大里亚形成的。


在《荷马史诗》广泛传播的同时,罗马人开始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到了公元前146年,罗马人镇压了希腊人的起义,将希腊纳入到了自己的统治之下。政治上的统一,未能弥合文化上差异。在罗马统治的区域范围内,逐渐形成了两大文化区域——一个是说拉丁语的西部地区,而另一个则是说希腊语的东部地区。这也成了后来罗马帝国分裂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西部地区,从公元3世纪开始,基督教的崛起、外族人的入侵,使这一区域本来拥有的很多传统文化走向消亡。《荷马史诗》的传播在西欧地区就此中断。而在拜占庭帝国统治下的东部地区,有关荷马的研究未被中断,但也被局限在一定的社会阶层内。到了14、15世纪,拜占庭帝国面临着土耳其人的严峻威胁。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拜占庭人纷纷逃到西欧避难。很多古希腊罗马著作的抄本也随之西传,构成了西欧文艺复兴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荷马史诗》的拉丁文译本也在这个时候陆续出现。据说,有“人文主义之父”之称的彼特拉克,虽然不懂古希腊语,但却喜欢将原文的《荷马史诗》带在身边;《十日谈》的作者薄伽丘,要求一位前往意大利做客的拜占庭人于1360年将《荷马史诗》翻译成拉丁文。到了1448年,有佛罗伦萨的出版商出版了《荷马史诗》的抄本,而这也成了《荷马史诗》最早的印刷本。



不同派别视野下解读的《荷马史诗》

        

当《荷马史诗》被西欧人重新发现之时,它已经不再具有在古典时代及希腊化时代曾经拥有的神圣权威了。其故事情节的不合情理,以及与新时代审美标准之间的冲突,让《荷马史诗》遭到了包括伏尔泰在内一大批文化名人的猛烈抨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史学界也参与到了对《荷马史诗》的争论之中。一场主宰了17、18世纪西方史学的“古今之争”由此展开。而也正是在这场争论之中,特洛伊战争由“史实”变成了“神话”。围绕着《荷马史诗》,欧洲的知识分子分裂成“崇古”与“崇今”两大派别。前者认为,荷马是古代最伟大的教育者;而后者则认为,荷马只不过是古人虚构人物,《伊利亚特》只是诸多古代故事篇章的拼凑。从根源上来说,这场论战的本质是近代新科学知识与古典知识的对立,人们需要凭借新的政治经验建立新的政治知识。而这种新知识的建构,却以对《荷马史诗》的批判作为形式。


历史学家维柯对《荷马史诗》的批判极具代表性。维柯撰写《新科学》一书,该书第三卷的核心,正是所谓的“发现真正的荷马”。他认为,荷马的真相一直掩藏在古典哲人的哲学谎言之中,而他则要通过历史学、考古学等科学的探查,澄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塑造出来的荷马假象,展示一个被这些哲人遮蔽了的真实世界。他的结论是,被奉为希腊城邦最伟大的教育者荷马,在历史上并不真实存在。荷马只是希腊人民心目中理想英雄人物的载体。他还明确指出,特洛伊战争的经过并不真实,这场希腊联军打了十年的战争在历史上未曾发生过。



如果大家看过《寻找特洛伊》这一部电影的话,相信大家会对其中一幕印象深刻:考古爱好者海因里希·施里曼在大学的讲堂上,与一众学者在激烈辩论。辩论的焦点在于特洛伊城是否存在。海因里希坚信特洛伊的存在,而一众学者则嘲讽他,认为他仅仅凭借《荷马史诗》而断定特洛伊的存在,是一种疯狂的行为。电影的这一幕,再现了17世纪以来人们对《荷马史诗》的种种质疑。电影中一众学者对海因里希研究思路的偏见,必须还原到“古今之争”的历史场景中,才能被我们真正理解。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海因里希·施里曼坚持寻找特洛伊这一举动背后遭遇的阻力。而海因里希打破重重障碍,通过自己的考古发掘,打破了自维柯以来西方史学界所形成的种种思维局限,最终将有关特洛伊的争论引向一个新的天地。



特洛伊在考古上的重大发现与争论


海因里希·施里曼于1822年出生于一个贫困的牧师家庭。在一个机缘巧合的情况下,他从父亲那里了解到《伊利亚特》的故事。从此,只在史诗中出现的特洛伊城,成了海因里希心目中不断追求的梦想。为了发掘传说中的特洛伊,他做了两项准备:一是通过经商,获得了充足的财力;二是学习了多达18种外语。1868年,他终于来到了土耳其,开始了他寻找特洛伊的工作。用他的话来说,他“以荷马作为向导”,来对特洛伊所在的区域进行定位。最终,他确定史诗中所说的特洛伊所在“斯卡曼德所斯平原”,就是今天达达尼尔海峡附近。


        

后来的事实证明,施里曼能定位到这个考古地点是他人生中最大的幸运。这位从来未经过专业考古学训练的人,在西萨尔立克挖掘出了属于不同时代文化遗层。每一层代表着一个城市,各层之间有厚厚的泥土相隔。其中有几层,显然有被火烧过的痕迹。但施里曼对这些根本毫不理会,他一心只想寻找到荷马所说的特洛伊城,而他又认定,特洛伊城必定是在最靠下面的地层当中。于是,位于最上面几层的文化遗层,被他毫不留情地摧毁了。


到了1873年,幸运之神终于向施里曼展示出她的真容了。受施里曼聘用的民工们挖出了一条5米多宽的石铺路面。他断定,在这一路面的尽头必然会有大型建筑的遗址。于是他加派人手进行挖掘。到了是年5月,一座大型建筑物的遗址出现在施里曼的面前。兴奋的施里曼认为,这座建筑物就是《荷马史诗》中提及的普里阿摩斯的王宫。到了6月,他在这座建筑物的一堵围墙下,挖掘出了大量的金银器皿和青铜制品。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两顶金冠。狂喜之余,施里曼将这些宝藏运回德国,并随后向世人宣布,他成功找得了“普里阿摩斯的宝藏”了。


施里曼让他的妻子带着他考古挖得的金器拍照,并将这张照片发到当时的报纸上,以此形式向世界宣告“他找到了传说中的特洛伊”了。


在施里曼看来,他挖到的遗址,以及他向公众展示的那些出土的金银珠宝,已经足以说明,史诗中的特洛伊是真实存在的。的确,他的发现也为他本人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对那些坚称特洛伊城是不存在的学者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冲击。但是,命运跟心心念念想要找到特洛伊的施里曼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在施里曼之后,德国考古学家威廉·德普费尔德主持了对西萨尔立克的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在对该地考古遗址的地层分期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后,他在1902年出版了《特洛伊与伊里翁》一书,指出该考古遗址在历史上存在着9个连续的居民点。这些居民点一层叠着一层,最终形成了9个对应的文化遗层。



九个地层之中,前五个地层所代表的时代,当为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2000年之间,属于青铜时代早期与中期。其中,施里曼找到金银珠宝的那一层,属于第三层,相当于公元前2250年至2100年左右。比之希罗多德与埃拉托斯特奈斯所界定的特洛伊战争的年代,大约早了1000年。


后来的学者基本接受了德普费尔德的年代分层之说。他们重点关注的是第6层与第7层,因为这两层反映的年代与《荷马史诗》所描述的时代大致相当。



第6、7层的在某些细节上,与《荷马史诗》的描述吻合。但是,这两层出土的考古遗迹相当缺乏,根本不足以与史诗中所描绘的那些宏伟的建筑相提并论。而且有考古证据显示,第6层是毁于地震而不是毁于战争的,也就是说第6层的城址应该不是史诗中的特洛伊。至于第7层,发现了大量的火灾残迹、骨骼以及大量的投石器弹丸,显示第7层应该是毁于战争的。但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就是史诗中的特洛伊城。甚至还有人认为,第5层的特洛伊城墙有4米厚,有几段城墙超过9米高,但是西段城墙做得比较差,这与《荷马史诗》中说的特洛伊城的西段城墙建造得比较差的描述相吻合。因此也有人认为,第5层的城址才是史诗中所说的特洛伊。


所有的这些,最终都只是猜测。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海伦、被希腊人利用来攻破特洛伊的木马是否存在?没有任何考古证据可以提供佐证。这9层遗址究竟哪一层属于史诗中的特洛伊?可能都无关系。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海因里希以及后来考古学家命名为“特洛伊”的这个地方,在古希腊时代是希腊人通向黑海地区的关键枢纽。古希腊人为了得到这个枢纽,多次向此地发动攻击,并最终控制了这个地方。


我们的讲座,到这里结束。对于我个人来说,“特洛伊”的存在与否,并不是最关键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争论的本身。不同时代不同的人所作的推断,自然受制于他自身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条件。历史学最有价值的问题从来都不是谁真谁假,而是判断真假的人。这一点正是我这次讲座想跟大家分享的核心。



Q&A


1、史诗中的诸神有没有历史原型?


首先我要向这位热爱人类古文明的粉丝明确,《荷马史诗》中所呈现的诸神体系,其实是一个混合物。英国学者基托曾经下过这样一个论断:希腊神话中的女性神如赫拉、雅典娜等,与男性神如宙斯、波塞冬等,有着不同的文化来源,本来是分别属于不同的种族的。男性神宙斯等更像是部落的守护神;而赫拉等女性神则是用来解释自然现象的神灵。基托将希腊神话中这种二元对立的现象与多里安人对希腊的入侵联系在一起,认为男性神是外来者的神灵,而女性神则是本土居民固有的神祗。双方的神灵在经过漫长的磨合后,逐渐形成了后来希腊诸神体系。


很明显,在迈锡尼时代,这个以宙斯、赫拉为核心的诸神体系是没有的。但到了荷马时代,这个诸神体系已经逐渐成形了。史诗的撰述者以一场距离自己400年前的战争作为基础编撰故事时,将自己那个时代的神灵写入到故事之中,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就像我们中国的传统名著《封神榜》,名义上说的是商、周时的事,但作者却将老子这个生活在东周时代的人都编到了故事里面了。



2、有关罗马与特洛伊的关系


我向提出这个问题的粉丝推荐一篇文章,是蔡丽娟的《罗马起源神话的形成及其文化认同》。这篇文章指出,在公元前4世纪以前,存在着两套有关罗马城起源的说法:一套是由希腊人说的,一套是由罗马方面提供的。特洛伊人的残余西游至意大利建立罗马城是希腊人说的,反映的是从事海外殖民活动的希腊人心理需求;而另一套由罗马人自己提供的传说,则是“母狼与双生子”的故事(罗慕路斯和勒慕斯外公的王位被篡夺,这对双生子也因为被追杀而漂流在台伯河上。幸得母狼喂养方能长大成人)。到了公元前4世纪,为了强化与拉丁城邦之间的同盟,罗马人开始有意识地运用希腊人提供的那套说法,来塑造自己的城市起源历史。于是特洛伊人就成为了罗慕路斯这对双生子的远祖了。      (完)



你是不是也想加入我们的博物馆通识学习群,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进行有关人类文明的通识学习,了解多元资讯?


在这里,你可以:


  • 实时免费参与国内博物馆大展特展通识学习讲座

  • 与学者讲者直接交流;

  • 获取识途团队特制的展览“做功课”清单

  • 了解与人类文明相关的天南地北的活动资讯;

  • 与群友互相探讨交流。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添加识途小助手老马,让Ta在每月讲座时通知你报名入群,共同学习。


扫一扫,直接勾搭老马



我们还做了什么你可能感兴趣的尝试:





老马识途PathEdu

     我们是个什么鬼


我们是香港教育大学教育硕士团队,一群活跃在教育研究领域与一线教学岗位的教育伙伴。


我们尝试透过“教育”与电影、博物馆、旅行深度结合的方式,培养并提高人们的自主探索意识、独立思考与解难能力,践行创意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