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马斯克每周工作 80 小时的说法是错的?

 昵称535749 2017-11-03

boxi · 2小时前 · 职场漫谈

破除“努力”工作的迷思。

编者按:这是创始人/开发者Rami Aidy的一篇文章。预先警告一下,把Elon Musk搬进来的确有点把人骗进来的意思,而且他的观点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的,并且跟Musk的说法也没有什么两样。但是他强调了一件大家往往容易忽略的事——没有效率的努力是白费力气,而最高效率是做你所爱,知行合一,达到心流状态。

为什么马斯克每周工作 80 小时的说法是错的?

拼命工作。我的意思是说你每周得投入80到100小时。[……]如果别人每周工作40小时而你工作100小时的话,[……]你会知道自己4个月就能实现别人1年才能干完的事情。

——Elon Musk, Tesla、SpaceX CEO

错。大错特错。

通用商品

通过某种中介,不管你是谁,你每天都有幸得到了24小时。你把它花在从事特定的活动上,反过来,这些活动会产生特定结果。我们每个人每天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但是从来都得不到一样的结果。

显然,这个的原因是很简单的;我们大家对时间的使用不一样。亿万富翁CEO每天干的事情跟苦苦挣扎的连锁店的低阶经理是不一样的。大家都是24小时,但他们的产出每天都不一样。

这跟小时数(或者出汗)无关

奇怪的是,当你同时问那位CEO和低阶经理是不是更努力工作更久是成功的关键时,他们无疑都会同意。

如果这个说法是对的话,为什么不去找“最难”的工作然后一直做下去呢。见鬼,也许要两份工作。白天挖矿,晚上做下水道检查员。觉也别睡了。还能工作的时候谁需要睡觉呢。啊……这就是成功的代价吧。

算了,把这些讽刺放下不谈,这种逻辑有何支撑呢?难道不需要一定程度的幻觉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吗?要我说这也许完全是愚昧的,因为尽管看起来似乎如此,但努力工作跟成功毫无关联

唯一有关联的因素是你的行动效率。否则的话,为什么人类要发明工具去做那些“苦”差事呢?又为什么一位教授赢得了诺贝尔奖,而另一位教授每天也是一样的工作时间,想出来的东西除了得到工资以外什么料都没有?你的努力程度和工作时长对成功根本没有作用。

警告一下,有时候更长时间更努力地工作是最有效的行动——在特定时间内是。但我们不应该把它们混淆为具有因果关系,或者衡量事情的码尺。唯一有关系的因素仍然是你的效率怎样。

“工作”,24/7地工作

那么,我们的处方就是24/7地工作。

……我知道这似乎有点矛盾。我怎么能一边抨击努力工作,一边建议无时不刻都在工作。

养成“悖论的美德”似乎又一次成为处理这类异端原则的一项有用的技能。

员工心态

让我们对“工作”是什么意思重新定义一下。如果你跟大多数人一样的话,你的父母大概都是“朝九晚五”的工作制。对他们而言,领工资意味着干活,回家则意味着工作结束。而他们在下班期间干什么是没有关系的,因为他们不再工作了。

我称之为“员工”心态,我们很多人潜意识里都是这种心态。这是一种认识上的失败,因为时间是通用商品,你每一天的每一分钟的价值跟别人都是一样的。

主人翁心态

现在假设你是自己的老板。工作时间由你来控制。在任何时刻你都可以做你的生意。比方说,如果你每投入1个小时就能赚50美元的话,你每“浪费”1小时就牺牲了50美元。这就是经济学家所谓的机会成本。看1个小时的电视真的会浪费你50美元。

要理解这就是“主人翁心态”。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这样的,包括员工,但只有自己当老板的人才能清楚地感受到这一点。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自己雇自己的人会把这个教条化。如果自己每小时可以赚50美元的话,有什么能够阻止他们无时不刻都在工作呢?有人说是工作——生活平衡,这听起来就像是放低抱负好听一点的说法。

于是自由职业者往往会过度劳累。他们会用自己具有奉献精神的说法来伪装这一点,要想实现更多你就得做得更多。但是处在同样情况的某人每小时工作能赚100美元。于是问题似乎再次回到效率上面。

目的心态

还有第三种方式。我们可以用学生的例子来说明。这位学生我们假设她叫做Jill,正在为下周即将到来的考试做准备。就像前面的企业主一样,她知道自己任何时候都能工作/学习。

但Jill是我们所谓的高效能学生。她每天学习几个小时,并且确保自己睡得很好。实际上,周二她整整一天都是在外面跟家人朋友闲逛的。她的同学Bob嘲笑Jill过得太放松了。他就不一样,过去2个晚上他都在挑灯夜战为考试做着准备。但是等考试结束成绩出来后,Jill完全超过了Bob。怎么回事?

因为Jill有我们所谓的“目的心态”。她知道这一周她的目的是要最终把考试考好。她意识到自己跟Bob的考试准备时间是一样的。尽管如此,她还是在学习以外抽出时间睡觉,去跟朋友一起放松。Bob就像员工和老板一样,认为自己必须努力学习才能考好试。

Jill意识到自己其实是在全天候工作。她不仅仅是出去找朋友玩,相反,这是学习必要的休息部分。就像积极学习一样,她把跟朋友外出看成是达到通过考试这一目标的必要组成部分(张弛有度)。Jill还知道如果自己睡眠充足的话学习可以更有效率。Bob相信努力工作,而Jill的核心关切是效率压倒一切。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讲龟兔赛跑这个寓言故事。

少做,多投入

那么不妨假设我们完全把握了自己的命运。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式。然后不妨再假定我们在玩一场用时非常久的游戏——未来50年我们都要朝着某个方向努力。

那么问题就变成了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在任何时刻我们的做法都是正确的呢?我们怎么才能知道今天跟家人出去,或者去办公室继续加班才是我们为了达成目的所能够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呢?

换句话说,我们怎么才能知道我们的行动效率有多高呢

心流与创造力

要想知道像这样的东西意味着你能够模拟所有可能的行动,要考虑到50年跨度的尽量多的信息,去看看哪一种行动最高效。对于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不可能的,就算你穷尽努力和工具也不行。

不过至少看看我们对此的感觉如何是有可能的。实际上,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就在于这是一套超级直观的反馈系统。它形成的神经系统不仅极其关心信息处理的高效性,而且也会为你提供对信息的反馈。我们是通过直觉来接收这种反馈的,或者就像我们经常用的象征性说法,通过“内心”感受到这种反馈的。

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对不同领域表现最杰出,或者说最高效的人的内心状态进行过研究。其发现是,不论是哪个领域,体育、艺术或者商业,顶级表现者都会进入到一种所谓的“心流(flow)”态,这种情况的发生频率要比别人高。这种状态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 强烈专注于当下

  • 知行合一(比如纯粹意识)

  • 反思性自我意识(无意识,无我)的消失

  • 对现状或者活动有个人控制感或者涉入感(Sense of agency,指人们对是否控制自身行为的无意识感受)

  • 时间体验的扭曲(时光飞逝)

  • 把活动体会成内在激励

换句话说,Csikszentmihalyi发现顶级表现者根本就不是在做任何事情。他们做的一切都是毫不费力的

回想一下你小时候玩游戏有多开心。玩着玩着时间就这么过去了,然后你突然就发现自己居然玩得这么溜了。你已经进入了心流的状态。定级表现着已经把他们的“工作”变成游戏。不存在任何阻力,他们不是在做,他们就“是”(投入)。

为了目标而工作……没别的

所以是的,我们又面临着另一个悖论;要想获得更多,你得做得更少。

这有违直觉,因为我们的整个文化都是围绕着做得更多展开的。是,努力工作有时候是必要的,尤其是在暂时性的冲刺时。然而,如果你玩的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游戏,努力工作其实是事倍功半。你应该只关注有效行动。

而你的直觉会告诉你是不是做得太多了。我们能通过紧张、神经衰弱来感知到。还有是的,不幸的是我们的社会结构的设定其实是在鼓励大家都得神经衰弱。当这些社会结构是在一个神经症的地方建立起来时往往就是这样的。

因此,如果你想做出来的东西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话,如果你想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怀着快乐感和满足感的话,不要去工作。如果你打算工作,要为了你的追求而工作,为了那个一整天都能将你带入到心流状态的目标而工作。就这样。

你的心会告诉你那件事情是什么。然后再朝着成为(Being)而不是做的心态去努力吧。

原文链接:https:///the-mission/why-elon-is-wrong-about-the-80-hour-workweek-937fe56154ca

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

本文翻译自 ,原文链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