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姥文化】漫说“太姥”的身份②:尧时老母,乘龙而仙

 邈思遐想 2017-11-03

文 / 白荣敏

(续上篇)

相对于《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和《仙真衍派》,宋淳熙《三山志》引东汉末年王烈《蟠桃记》关于太姥娘娘的记载,又与上述两种有所不同:

尧时有老母,以练蓝为业,家于路旁,往来者不吝给之。有道士尝就求浆,母饮以醪。道士奇之,乃授以九转丹砂之法。服之,七月七日乘九色龙而仙,因相传呼为太母。山下有龙墩,今乌桕叶落溪中,色皆秀碧。俗云:仙母归即取水以染其色。汉武帝命东方朔授天下名山文,乃改母为姥。

▲郁风画太姥娘娘像

《三山志》为福建最早一本地方志,后代福建地方志书,包括闽东和福鼎的地方志,关于太姥的记载,基本上都引用或者重新表述《蟠桃记》的这一段文字。《蟠桃记》已经绝版失传,它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我无从查考不得而知,但从书名和关于太姥山的记载可以看出,颇具道教色彩。在这个故事里,太姥是一位得道成仙的仙人(女仙)。

▲道教协会供奉的太姥娘娘像


福鼎市道教协会举办太姥娘娘巡游活动

这就说到“神”与“仙”的区别。“神”为先天自然之神,是先天就存有的真圣;而“仙”是后天在世俗中修炼得道之人,凡是通过长期的修炼,最终达到长生不老的人,就是仙人。正如徐杰舜所言:“神是宗教及神话中所幻想的、主宰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超自然的存在,据说正直之人死后可为神,动物植物也能成神;而仙是古代道家和方士所幻想的一种超出人世、长生不老之人,他们是由凡人修炼而成……”(《民间信仰口袋书系列·总序》)有人按照成仙的方式,把仙人分为隐居修炼成仙、服食丹药成仙、忠孝立功成仙等几种,当然还有就是综合地采用了这三种方式追求成仙的。按照以上说法,《蟠桃记》里的太姥娘娘,既隐居于太姥山中修炼,又炼丹服食,更是乐善好施、普济众生,是各种方式兼而有之而成仙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太姥娘娘既是神,又是仙呢?或者,她到底是神,还是仙!其实这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身份转化,即太姥娘娘有一个从神到仙的过程。

诚如清康熙间出任福宁府知府的郭名远的《观<太姥山志>有感》诗中所写:“太姥由来古,才山浪得名。幻从尧代著,仙自汉时评。”这就说到道教和方士的造仙方式问题。战国后期到西汉,由于秦始皇和汉武帝等帝王寻找神仙和不死药,倡导了神仙信仰的兴盛,直接推动了一波又一波造仙运动。方士们是造仙运动的主力,他们创造的仙人,有以下几类:神话人物羽化成仙,传说人物成仙飞去,历史人物渐入仙境,以及宗教人物成仙救世等等。(参阅黄景春、徐蒙蒙《民间信仰口袋书系列·仙》)作为仙人的太姥娘娘,不管是来源于神话人物还是传说人物,原为一位远古女神,显然是被那时期的方士和道教“仙化”了的。

其实上文所引《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和《仙真衍派》这两本道家古籍里的两段文字,本身也是首先立足于太姥是仙的身份定位来作介绍的,只是“很老实”地交代了太姥这位仙本来是一位神,是由神的身份转化而来。正如学者所言:“道家采取民间传说中底超人或神仙生活来做本派理论底例证。”(许地山《道教史》)“道教为了适应更大范围的民间需求,也努力地吸收中国民间信仰中的神祗来为己所用。”(赵李娜《民间信仰口袋书系列·神》)“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将闽中的许多民间信仰都纳入自己的神灵系统。”(徐晓望主编《福建通史》第一卷)所以道教发展到了太姥山地界以后,太姥娘娘就被道教“改造”成为一位他们教派中的女仙,被纳入了道教的神灵体系,而且被列为道教中颇为重要的仙人。

▲每年七月七日民间自发举行太姥娘娘祭典仪式

民国福鼎名士卓剑舟先生在其《太姥山全志》的《自叙》开头说:“太姥古称仙都,殊绝人境。”除了太姥娘娘,还有多位仙人在此修炼,如被传为老子之师、又曾为黄帝之师的容成,黄帝大臣、涿鹿之战中战胜蚩尤的力牧,茶仙丹丘子等等。学术界和道教界也肯定了太姥山作为道教名山的地位。《中华道教大辞典》说太姥山“峰峦奇特,洞壑玲珑。东汉至晋为道教名山,唐以后释、道并立”。何绵山先生之《闽文化概论》一书也有相同的论断:“闽东的太姥山……东汉至晋为道教名山,唐以后道教仍很兴盛。”福建道教协会编的《福建道教史》云:“闽东太姥山古称‘仙都’,则为道流修真的重要场所。”

(未完待续)

 

图片:白荣敏、李步登、王贞干、邓文祥、周兆祥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