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胡乱华之塞外胡族兴替简介篇

 好了明理 2017-11-03

从未安宁的北方边塞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诗歌是南北朝时的鲜卑人斛律金所作,此诗情景描写让人好像看见了一大片无边无际的塞外莽原,还有在这里自由自在生活的游牧民族的逍遥场景,可是事实上,在这无尽的草原上,是常常兵戈铁马,征战不休,许多由游牧民族组成的部族或国家在这塞外的莽原上互相并吞、驱逐,又常常和'万里长城'里边的中原汉政权对峙。有时是中原政权冲出了长城,凭武力来征服,驱逐塞外各族,有时塞外的某一个强大的部族或国家闯进了长城,'南下牧马',抢夺中原地区,统治中原地区一部分或是全部。

所谓的'万里长城',是指在战国时北方的燕赵秦诸国分别修建,秦统一中原后连接起来,后经历朝历代修缮。

塞外各族的兴替和中原王朝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秦汉到'五胡乱华'时,共约六百年(纪元前第2世纪到纪元后4世纪)。第二阶段是由南北朝到唐末,共约五百年(5~9世纪)。第三阶段是五代以后,除了最后清朝统治全中国的三百年以外,共约七百年(10~17世纪初年)。

五胡乱华之塞外胡族兴替简介篇

网络图片

在第一阶段主要是匈奴和鲜卑两族是在塞外活动并和中国发生冲突的主要力量。

匈奴,它春秋战国时已开始强盛起来,秦始皇修建长城就是为了防御匈奴。秦始皇又遣大将蒙恬出塞,把匈奴从河套内赶了出去。匈奴便向东发展,到了辽河流域,征服了那里的许多部族。--这些被征服的部族在当时被总称为'东胡'。--后来,在秦汉之际中原地区混乱的时候,匈奴又乘机沿边塞各地向内侵蚀。汉初数十年间,对匈奴只能采取委曲求和的政策,直到汉武帝时,运用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匈奴人中有一部分往北远遁,渐渐地转移到了欧洲去;另一部分降服了汉朝,被招到塞内,住在山西、陕西的北部。这部分匈奴人后来在晋代的'五胡乱华'中是重要的角色。灭掉东晋的便是匈奴人刘渊所建立的汉国。

五胡乱华之塞外胡族兴替简介篇

匈奴

鲜卑人在'五胡乱华'中的作用与影响是更巨大的。鲜卑原来是东胡人,东胡中有很多部族,如和汉朝发生过冲突的乌桓人也是东胡中的一部分,但乌桓到了东汉时已都迁居塞内,对中国历史没有什么独立的影响。在匈奴征服东胡人时,东胡中有一部分迁居到外蒙古和西伯利亚一带,那便是鲜卑人。东汉时,匈奴在塞外力量衰退,鲜卑人便南下占据了匈奴旧地。鲜卑人在文化上也发展得比其他各族较高,其实就是汉化程度比较高。魏晋时,鲜卑人的慕容氏已在辽向流域建立了强盛的燕国,在'五胡乱华'中大举侵入中原,打败了匈奴的力量,是当时最活跃的一个外族。最后把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结束,统一了北中国的也是鲜卑的拓跋氏的魏国。

除了匈奴、鲜卑以外,'五胡'中的其他三个角色是羯、氐、羌

氐、羌二族都属于图伯特种(即后来的藏族)。他们经过西北各地进入内陆。东汉曾用了很大力量镇压入居甘肃、陕西一带的羌人。

在'五胡乱华'中,氐人的苻氏建立了有名的秦国,一度统一北中国。领了八十万大军侵略西晋,但在淝水之战中一败涂地。白马藏人据传为氐人后裔.

五胡乱华之塞外胡族兴替简介篇

白马藏人

羌人的姚氏建立的国家也称秦国,史称后秦,以别于苻氏的前秦。羌人古东方大族,分化成了很多独立的分支民族散布在东亚,东南亚以及南亚各地。

五胡乱华之塞外胡族兴替简介篇

羌人

但氐人、羌人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究竟还不及鲜卑和匈奴。

羯族,羯族人石勒建立了后赵国。其实某种意义上说还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民族,因为它只是当时匈奴族的一个分支(或部落)。羯人入塞之前,隶属于匈奴,即“匈奴别落”。在现今俄罗斯境内叶尼塞河流域尚有羯人后裔Ket。2010年的俄罗斯人口普查数据,羯人后裔Ket人口尚有1,219人。

当然除了上面的五个主要的胡族人之外,还有很多小的部落或者分支胡人也进入了中原地区,比如丁零人,铁弗人,

高丽人,卢水胡,九大石胡等

这一时期过后,这些民族有的族灭,有的融入汉族,只有鲜卑族还保持的民族特色,一直持续道隋唐时期才逐渐融入到其他民族中。所谓的民族融合背后真是鲜血淋淋啊,后面我们具体来讨论民族间的相互影响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